欒 杰
(山西三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000)
建筑工程筏板基礎作為大體積混凝土的代表結構,具有以下特點:結構尺寸大,配筋率較小(一般為0.2%~1.0%),結構抗拉強度低;施工工序復雜,混凝土澆筑量大且需連續澆筑;水泥用量較高,水化反應劇烈且放熱量大,混凝土構件易因內表溫差過大而產生溫度應力,從而引發早期開裂。據統計,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中溫度裂縫占約80%,荷載裂縫占約20%[1]。因此,在工程實際中,防治溫度裂縫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控制的首要任務。本文以工程實例為依托,對高層建筑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防裂施工技術進行分析,旨在規范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強化施工質量,提升建設品質。
某住宅樓項目為地下1層,地上16層,總高49.4m,建筑面積21120.6m2,框架-剪力墻結構形式。建筑基礎形式為筏型基礎,平面尺寸126.4m×57.6m,厚1.6m,混凝土等級C35P6,總量1.16萬m3。
該工程筏板基礎混凝土體量大、施工難度高,為保證施工質量,抑制溫度裂縫,特制定如下技術方案和措施。
該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經項目技術部與拌合站實驗室進行技術交底與商討后,對混凝土原材料指標明確如下。
2.1.1 水泥
選用低水化熱P·O42.5水泥,具體指標見表1所示。
表1 水泥性能指標控制表
2.1.2 集料
(1)細集料選用細度模數為2.7的機制中砂,含泥量≤3.0%,堆積密度1572kg/m3,粒徑<0.315mm的顆粒含量<20%;
(2)粗集料選用質地堅硬、空隙率小、粒徑5.0~31.5mm 級配連續的碎石,含泥量≤1.0%,堆積密度1580kg/m3,壓碎值12.3%,針片狀含量≤10%。
2.1.3 水
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 63-89),一般飲用水即可。
2.1.4 外加劑
選用FDN高效減水劑,摻量0.2%~0.5%,其作用是在保持混凝土和易性的基礎上減少拌合水用量,從而降低水化反應,抑制溫度裂縫。此外,還可摻入微量緩凝型CSA膨脹劑,以補償混凝土收縮變形,抑制收縮裂縫。
2.1.5 摻合料
選用密度為1.77~2.43g/cm3的優質粉煤灰。粉煤灰具有一定的膠凝作用,適量摻入可替代部分水泥,以此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反應,抑制溫度裂縫。
該工程混凝土配合比由項目技術部和拌合站實驗室聯合設計,根據混凝土試拌的工作性及28d室內試驗成果,確定C35混凝土理論配合比,見表2所示。
表2 C35混凝土理論配合比
施工過程中對集料含水量進行實測后,基于理論配合比經過計算,轉換成施工配合比,以作為混凝土拌合依據。
因該工程筏板厚度和混凝土澆筑量大,為保證混凝土結構不出現施工冷縫,采用全面水平分層方式進行澆筑(見圖1所示)。實際澆筑從筏板短邊開始沿長邊向前推進,配備4臺天泵、24輛罐車連續澆筑,一次成型。
圖1 混凝土全面分層澆筑示意圖
(1)澆筑過程中,泵管下口距離澆筑部位不>2.0m(以50cm為宜),以防高度過大混凝土出現離析現象。
(2)混凝土澆筑速度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一般控制在0.5m/h。
(3)混凝土采用整體分層連續澆筑方式,每層厚度控制在50cm左右。同時為防止混凝土因出現冷縫而影響結構整體性,需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上層混凝土澆筑(時間間隔一般為1.5~2.0h),上層混凝土振搗時應插入下層混凝土5~10cm。
(4)混凝土振搗采用50型插入式振搗棒,振搗過程遵循“快插慢拔、直上直下、先低后高”原則。快插是防止表層混凝土因先振實而與下層混凝土發生分層、離析現象;慢拔是為了防止因振動棒抽出太快而使混凝土形成空洞;先低后高則是避免先振高處時出現坡面混凝土“松頂”現象。振搗過程中振動棒移動間距視混凝土坍落度和振搗棒有效半徑而定,一般為20~30cm;振動插點應均勻布設,每點振動時間對于泵送混凝土以15~20s為宜。混凝土振搗不漏振也不過振,以混凝土表面無明顯下沉、無氣泡泛出、有稀漿浮于表面為準[2]。需要注意的是,振搗不宜使混凝土表面浮漿過厚,否則易因表面水分蒸發過快而出現收縮裂紋。
(5)該工程筏板混凝土連續澆筑一次成型,不設置施工縫,從技術方案上規避裂縫。
混凝土應在澆筑完成后12h進行養護,大體積混凝土養護工作主要涉及保濕和保溫兩個方面。保濕養護與普通混凝土類似,覆蓋灑水即可,灑水頻率以混凝土表面時刻保持濕潤為準,養護時間不少于14d[3]。保溫養護的核心是“外保內降”,即采取措施提升混凝土表面溫度,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從而減小內表溫差,控制混凝土早期溫差應力,抑制溫差裂縫。
2.4.1 外保溫
外保溫的主要目的是:隔絕混凝土表面與大氣環境的熱交換,通過抑制散熱來減小混凝土內表溫差,降低因溫差而產生的自約束應力;減小溫降速率,延長散熱時間,為混凝土早期強度形成創造有利條件,充分利用材料松弛特性和混凝土抗拉強度來抵抗外約束應力,從而提升自身抗裂能力,減少溫度裂縫。
該工程采用薄膜+8cm石棉被+草墊組合形式進行混凝土覆蓋養護,其中草墊保濕,石棉被保溫。理論保溫層厚度δ經計算確定。
計算公式:
式中:
δ——保護層厚度,m;
h——結構厚度,m,該工程筏基厚度為1.6m;
λi——保溫材料導熱系數,[W/(m·K)],石棉被為0.26;
λ0——混凝土導熱系數,[W/(m·K)],取值2.3;
Tb——混凝土表面溫度,℃;
Tq——混凝土澆筑3~5d內平均環境溫度,℃;
Tmax——混凝土中心最高溫度,℃;
Kb——傳熱系數修正值,根據該工程覆蓋層組織方式,取值2.0。
根據氣象資料和混凝土表面溫度估算值,Tb-Tq=9℃;按最不利溫差考慮(即混凝土內表溫差最大允許值25℃),Tmax-Tb=25℃,則最小保溫層厚為:
經計算驗證,該工程保溫層厚度滿足溫控要求,可達到抑制混凝土溫度裂縫的目的。
2.4.2 內降溫
大體積混凝土內降溫主要是通過混凝土澆注前預埋冷卻管,澆筑后通冷水循環的方式帶走混凝土內部水化熱量,以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冷卻管采用壁厚2mm、直徑30mm的標準鑄鐵水管,安裝時需注意管道通暢,絲頭接頭可靠,并通過試通水試驗,防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出現管道漏水。該工程筏板基礎厚度1.6m,管網按“弓”字型布設2層,水平管距1.0m,垂直間距0.5m,上層網至基礎頂面和下層網距基礎底面均為0.3m,進水口與出水口外露50cm。通水過程中對管道流量和進出水需隔1~2h進行一次測量記錄,確定進水量及水流速度,應嚴格控制進出水溫差不大于6℃。
(1)溫控指標:根據《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GB 50496-2018)要求,大體積混凝土內表溫差不宜>25℃,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20℃,溫降速率不宜>2℃/d。
(2)測點布設:筏板測區選為澆筑平面軸線對稱的一半區域,從筏板縱向中軸線開始,平面按10m×10m布點,豎向剖面在距上下兩端5cm處各設一點,中心設一點,見圖2所示。
圖2 筏板溫度測點剖面布置圖
(3)測溫時間:自混凝土覆蓋養護開始,直至混凝土溫降與溫差指標趨于穩定為止。
(4)測溫頻率:混凝土澆筑完成3d內每2h一次,3~7d每6h一次,8~14d每6h一次。
通過對測溫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及時指導現場混凝土養生。一般可通過調節冷卻水流量、進水溫度等方法來調控混凝土內部溫度;通過改變混凝土表層養生手段調控混凝土表層溫度。
測定混凝土溫升峰值及其達到所需的時間,定期記錄冷卻水管進、出水的溫度,繪制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曲線。根據觀測結果確定冷卻水管通水量、通水時間和蓄熱養護時間等,以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
(1)二次抹面:混凝土首次抹面后,在終凝前1~2h進行二次抹面,以此修復混凝土漿面出現的早期收縮裂紋,防止其繼續蔓延[4]。
(2)熱水養護:利用冷卻管排出的熱水進行混凝土灑水養護,如此即可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又可提升混凝土表面溫度,進而減小內表溫差,控制溫度裂縫。
(3)強化振搗:加強混凝土振搗,通過提升混凝土密實度和強度來提高其抗裂性,必要時可采取二次振搗技術。
(4)增配構造筋:對全截面布設小直徑、小間距鋼筋網片,以提升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具體可采用Φ8@200的布筋形式,配筋率宜為0.3%~0.5%。
(5)加強管理:混凝土實行封閉養護,期間禁止人員踩踏和堆放雜物,以防結構因集中應力而發生開裂。
(6)設置后澆帶:合理設置后澆帶,可防止混凝土結構因自身收縮或沉降不均勻產生的有害裂縫。后澆帶保留時間一般不<60d。
該工程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針對項目實際情況和大體積混凝土特征所編制的施工方案,通過技術與管理措施的并行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現場實際檢查,基礎表面未發現深層裂縫和露筋現象,只是局部存在微小裂紋,對結構受力性能并無影響,達到工程預期。由此說明,該工程防裂施工方案合理可行,可作為類似工程方案編制和施工管理的技術依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