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軍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16)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區域產業紛紛轉型升級并對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及素養提出新要求。2020 年7 月,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要求建設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以培養現代產業發展所亟須的人才[1]。2023年3 月7 日,教育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文持續發展第二批國家和區域產業急需的,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現代產業學院[2]。產業學院建設是國家踐行科教強國、應對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產業變革、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舉措。當前,在“雙高計劃”建設的背景下,如何以改革為驅動,以產業學院為載體,將職業教育相關利益主體融入且深入產教融合發展中,是高職教育要解決的重要命題。
目前,關于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要素及路徑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文獻主要是從理論的角度探討產業學院內涵、建設理念與困境、建設典型及辦學模式研究等,較少用定量的方法去分析產業學院建設要素以及建設路徑,探索不夠深入。本文以扎根理論、系統理論為依據探討高職產業學院建設要素及路徑,探究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關于產業學院建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國教育與就業部構建的產業大學,以網絡和通信設備為基礎,構建網絡學習平臺,向學習個體提供教學產品,提升個體就業能力的同時也推動企(產)業的市場競爭力[3]。我國產業學院研究開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學者覃曉航在廣西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提及創辦產業學院[4]。但也有學者認為現代意義的產業學院研究來源于實踐,如浙江、廣東等省的職業院校與本地政府、企業在產品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由此,關于現代產業學院的研究集中于近十年,主要是探討產業學院的內涵、類型和性質、建設理念與困境、建設典型以及模式等方面,隨著實踐跟進其內涵、類型、模式等也在不斷演變。區別于傳統產業學院,現代產業學院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一是學校整體角度,服務對象精準,高職院校與一個集團公司(企業)合作,整體服務于產業。二是二級學院分體角度,各二級學院與企業合作,資源融合、合作共贏,進行人才培養和產業服務。三是系統聯合角度:以“一體化”系統思維,用“共同體“的形式,從“產學研訓創”方面深度合作,對接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因內涵差異,產業學院建設模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種“1+1”模式,高職院校的一個專業或專業群與一個企業合作,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廣科長隆旅游產業學院等為典型,或是整個高職院校與某公司整體合作,如黑龍江職業建筑學院與黑龍江省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等;第二種模式“1+X”模式,高職院校一個專業群對多個企業的模式,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等為典型,該院與西門子、新大陸、施耐德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第三種模式“1+1+X”模式,為“1 個專業群+1個龍頭企業+X 個企業”或“1 個專業群+1 個協會+X 個企業”的辦學模式,以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模具制造產業學院為典型;第四種模式“X+X”模式,多個院校與多個企業打造縱向和橫向一體化的產業學院聯盟,以紹興文理學院為首,聯合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等多家院校與多個企業成立產業學院[5]。縱觀產業學院的發展和建設歷程,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這些典型院校的發展經驗,運用扎根理論、系統理論,找出高職特色產業學院建設的要素及路徑,豐富高職院校建設產業學院的相關理論,同時促進高職教育鏈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本研究以探究高職特色產業學院建設要素以及路徑為目標,采用扎根理論方法、文獻分析法、訪談法以及問卷法,結合典型職業院校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案例進行文本分析,運用編碼流程,進行識別、分析和提煉高職特色產業學院建設的具體構成要素,為后續量化分析奠定基礎。分析結果如表1。

表1 高職產業學院建設要素及框架
通過案例分析,編碼提煉出建設產業學院的具體措施有29 個項、11 個類別,進一步對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建設要素及構架進行實證分析。以問卷形式開展調查,采用SPSS21 軟件分析,用因子分析法驗證并修正產業學院建設要素及構架,以便為產業學院建設路徑提供數據依據。
問卷的設計主要以表1 為依據,邀請專家及同行進行語言和項目的修正,確定問卷初稿,在此基礎上進行小范圍的測試,最終確定問卷定稿。問卷由三個前言說明、基本信息、問卷正文三個部分,共計基本信息4 題(含性別、職務、年齡、了解高職院校與否)以及29 個正文題(表1 中提煉項)組成。問卷采取李克特5 級量表,1—5 五個選項,程度由不注重、比較不注重、一般、比較注重、注重依次遞增。
問卷隨機抽取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專業教師、管理者、高職教育領域專家及相關人員填寫。問卷在線上線下兩種渠道發放,發放問卷160 份,回收152 份,有效問卷147 份。問卷基本情況如下:男性75.51%,女性24.49%;高職院校專業教師65.31%,高職院校管理者14.29%,高職教育領域專家8.31%,其他相關人員11.10%;年齡分布30 歲以下8.16%,31~45 歲73.47%,46~69 歲18.37%,60 歲以上為0。
采用SPSS21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提煉產業學院建設的關鍵要素。
可信度采用Cronbach's 值(Cronbach's 值>0.8 較好)和題項總體相關系數(CITC值>0.35 較好)作為測量標準。本研究Cronbach's 值為0.982,CITC 值均大于0.5,說明該問卷總體可信度較高。
效度分析用來分析問卷的測量質量,其內容效度已請相關專家審閱,有良好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用因子分析檢驗。如果KMO 值>0.8,因子載荷值>0.5,就可以認為結構效度良好。效度檢驗的KMO 值為0.828,df 值為406,sig 值0.000,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以最大方差法旋轉,提取特征根大于1 的公因子,因子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因子分析
從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看,提取了3 個公因子,因子載荷均在0.5 以上,累計方差解釋量為78.809%,說明問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因此,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得出產業學院建設有三大維度,我們將其歸納為需求導向、資源基礎以及管理平臺。結合前文扎根理論的分析結果和因子分析結果,本研究對產業學院的建設要素及框架進行修正,結果見表3(p7)。

表3 修正后的產業學院要素及框架
由此,我們整理出產業學院建設的架構:一級要素包括需求對接、管理對接、資源基礎對接;二級要素包括人才培養服務、技術創新服務、區域經濟服務、制度建設、機構建設、文化建設、人培方案、育人模式、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基地建設;三級要素包括為區域協調發展服務、為政府政務決策咨詢服務、為產業提供人才等。
根據產業學院建設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對產業學院建設路徑提出以下建議:
在智能化、數字化等技術變革以及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人才的培養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對接區域發展和產業需求。產業學院由多方參與建設,需兼顧各方利益需求,深入調研了解各方需求:首先,對接當地政府需求,了解本地發展規劃和部署,對接重點產業發展,支持政府戰略部署。其次,對接行業產業企業需求,明確產業的痛點、企業難點,解決產業發展具體問題,幫助產業轉型升級;再次,對接高職學生需求,明確學生對職業、崗位及創業的需求,針對性地提供幫助。明晰各方需求,明確建設目標和任務,產業學院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能提升辦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學院特色[6]。
各方訴求表達、信息交流、項目合作、產品研發等都需要平臺,平臺建設包括制度建設、機構建設以及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包括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各類管理制度章程、多方聯動機制、監督評價機制、加入退出機制等為組織的有序運行提供規范;機構建設與具體協作功能匹配,有便于訴求表達、信息交流、日常運作的綜合協調機構,有負責技術研發、項目開發的技術技能創新研究中心;有解決產業綜合性問題的協同創新聯盟,有提供技術支持、項目合作、就業創業的服務中心;有為專業建設提供指導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等。文化建設幫助建立統一合作理念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這些平臺的搭建有利于各方樹立合作理念、明確分工協作與權責利,為產業學院的順利運行提供保障。
有目標引領,有組織保障,為資源融合提供支持,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奠定基礎。政企行校聯動,在政策、資金、設備、師資、教材教法、育人模式、基地等方面共同建設產業學院。政府出臺政策,發揮指導引導作用;校企行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課程建設中融入企業先進理念、工藝和技術,進行教材教法配套改革,融入典型案例和榜樣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建設優質特色課程,探索育人模式;校企師資共享,教師進入企業鍛煉,企業導師進入學院授課,培育“雙師型”教師,共育師資;共同建設實訓/實踐基地,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融入先進企業的部分一線設施設備和信息化設施,實現專業與生產崗位鏈接。各類資源整合,有利于校企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續發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