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文物價值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實地參觀和簡易的圖文介紹,數字化技術、互動性展示、功能性游戲等逐漸成為傳播的新手段。由于游戲本身的休閑屬性,所以基于游戲進行的文物價值傳播日益受到關注。文章旨在通過“云游長城”小程序這一代表性案例,研究游戲型教育模式在文物價值傳播中的實際應用及效果。方法:文章通過分析典型案例,論述游戲型教育模式在“云游長城”小程序研發中的概況以及在文物價值傳播中的實際應用。結果:游戲型教育模式在公眾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游戲強烈的吸引力為文物價值傳播提供了動能。基于此,文章針對“云游長城”小程序這一案例進行總結分析,以探討游戲型教育模式在文物價值傳播中的可行性。結論:“云游長城”小程序運用了較多新興數字技術,追求沉浸式體驗,讓參與者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游戲。整體設計通過高精度仿真還原、貼合場景的背景音樂、各種拓展知識的補充等,幫助參與者了解長城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識。與此同時,敘事性結構的搭建、交互性互動的反饋、激勵性游戲機制的引入等,是前沿科技和數字技術在文物價值傳播中實現創新應用的標志性范例。
關鍵詞:游戲型教育模式;文物價值傳播;“云游長城”小程序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屬于抽象化的教育,通過傳播知識內容,向社會傳遞特定的文化概念。長期以來,游戲作為一種能夠打通傳播壁壘的重要方式,在文化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游戲作為文化表達的重要形式,與傳播之間一直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以游戲的方式刺激觀眾參與,培養觀眾的興趣,并通過社會互動使文化遺產成為更多群體的一部分,具有歷史合理性[1]。這種通過游戲的方式增強觀眾的參與感,使觀眾將注意力轉移到游戲表達的深刻內涵上的教育方式,通常被定義為“游戲型教育”。
在當前文物價值傳播實踐中,新興技術的發展為文物的價值闡釋帶來了創造性的改變,社會公眾的參與成為價值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文物價值的傳播從單向的文物展示與擴展性資料的補充發展為更具交互性、趣味性、聯動性的模式,促使公眾由被動性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吸收。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可以吸引公眾更主動地學習文物、了解文物、走近文物,從而強化學習效果。同時,有效盤活文物資源,使文物價值傳播不再只能通過線下,而是契合時代背景,形成多樣的教育模式,打破時空壁壘,有助于吸引更多公眾關注文物。
1 游戲型教育模式
1.1 游戲設計理念
游戲型教育模式在設計之初,首先要明確應用于公眾教育目標的設計理念,從中提煉教育功能與價值相匹配的游戲或體驗項目。游戲化的文化遺產教育有利于激發大眾主動學習文化的意識,提升學習興趣與參與度,對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2]。游戲型教育模式有一套系統的游戲設計理論,包括明確目標、即時反饋、挑戰與技能的平衡性三個要素,從而激發公眾學習文化的主動性。
其中,明確目標是參與者需要通過一定的努力去實現的,具體可分為階段性目標、終極性目標等;即時反饋是對參與者游戲完成進度的提示,包括任務提示反饋、獎勵與懲罰反饋等;挑戰與技能的平衡性則是游戲的難度與參與者自身能力的匹配程度,較低或較高的難度設置都會影響參與者的游戲體驗。由此可見,游戲設計的三要素反映出游戲本身的主要內容與功能,一個好的游戲可以為參與者提供強烈的游戲動機與良好的吸收程度。
1.2 游戲設計機制
在《辭海》中,游戲被定義為“包含有個體互動的行為,主要以獲得快感為行為目的”[3]。游戲型教育模式注重將教育內容變得更具有趣味性,將學習過程由被動吸收轉化為主動學習,讓參與者在游戲環境中通過實踐行為搭建自身的知識結構。其本質在于激發參與者的學習動機,并通過設立一定的游戲目標,使參與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
游戲機制往往具有刺激性,通過強烈的心理刺激,可以使參與者更主動地參與挑戰。在學習中,參與者通過自覺主動地探索知識,可以得到良好的反饋。這種游戲化的設計機制隨著參與者不斷通關,能夠幫助參與者在學習中層層遞進,豐富參與者的知識儲備,使參與者在學習中更具有驅動力。
2 游戲型教育模式在文物價值傳播中的應用
2.1 游戲型教育模式在“云游長城”小程序中的應用
通過“云游長城”小程序,參與者可以開展實踐活動,運用數字技術精準復原長城的原貌,獲得沉浸式體驗,并通過講解歷史背景,成為長城修繕官。
在游戲剛開始時,屏幕會出現一段精美的入場動畫,整個動畫場景由數字技術生成,進入界面后,參與者可以自行操作搖桿,轉換視角,畫面配有走路音效,非常逼真。在游戲界面的右上角,可以看到修繕地圖的全貌,并且根據不同季節和時間設置有相應的場景,如冬季的長城會融入雪景元素、夏季場景會有蝴蝶等元素。此外,“云游長城”小程序還配有技術亮點對小程序的介紹,通過數字孿生、PCG(程序化內容生成)、超高精度以及云端渲染四種數字技術,將長城完美復現出來。
數字技術是“云游長城”小程序得以成功實踐的關鍵。首先,運用激光測量、照片拍攝等方法,在游戲引擎內復刻出長城的景觀原貌,包括地形、植被、水面、長城結構等,與現實環境一一對應。其次,利用游戲制作技術呈現出全局光照效果和實時渲染效果。再次,“云游長城”小程序采用基于照片掃描建模技術的制作流程,采集了超過5萬張素材,最終生成了超過10億面的超擬真數字模型。在這里,參與者可以看到磚塊的真實尺寸和破損細節,通過考察和采集當地植被分布,采用PCG技術,在長城周圍山體種植了超過20萬棵樹,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制作時間,優化了無縫大世界的整體效果。最后,采用基于云渲染的云游戲技術,將高精度渲染效果直達用戶,以優化用戶觀感。用戶在體驗完整個游戲之后,可以看到長城修繕前后的對比,并且分享體驗成果。
在游戲過程中,參與者通過移動搖桿前往分散的任務地點,完成游戲任務可能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道具,如修復鏟等,這些都是文物長城保護中實際應用的工具,在設計游戲時可以將它們轉化為相關元素放到游戲中。
在完成任務后,參與者會得到一些工具作為獎勵去完成下一關任務,由此形成一個個連續的節點。游戲中所有的道具以及文物都配有可視化的知識卡片,整理歸納了相關概念,還拓展補充了其他內容。在對應的場景中,參與者在做任務時,觸發相應條件就會自動彈出,并且在做完任務之后,參與者還可以返回繼續瀏覽相關內容。
2.2 游戲型教育模式在“云游長城”小程序中的應用優勢
2.2.1 寓教于樂的形式
自“云游長城”小程序上線后,其新穎的形式吸引了廣大網友積極參與,收獲無數好評。該小程序在研發時對受眾人群以及運營策略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在設計內部功能時針對游戲機制的設置、界面信息的分配、數字技術的應用等搭建了一套合理的框架,將知識拓展、公益保護、沉浸式觀光體驗等多種功能進行搭配組合,形成一個兼具學習、互動、體驗功能的完整體系。
“云游長城”小程序應用了寓教于樂的理念,在挖掘文物價值的基礎上促進文物價值傳播,提高了文物的價值利用率,是促進人們從被動吸收向主動參與轉化的重要一步。
2.2.2 知識內容模塊化
“云游長城”小程序通過導覽欄等形式,對文化信息進行模塊化的處理,系統梳理了長城文化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參與者將文化知識轉化為自身可以接納的形式,讓參與者更好地學習長城文化。
例如,在探索部分有長城相關的知識答題,包含每日挑戰活動,用戶每天參與答題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小紅花以及云游公里數。除此之外,探索部分還包含大量與長城相關的文化知識,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料,能夠加深用戶對長城文化的了解。在長城的保護板塊中包含了與微信運動同步的健步走長城計劃,倡導低碳生活,呼吁更多人關注長城保護,同時有關于長城的病患保護相關知識,對公眾進行長城保護教育。在創想板塊,“云游長城”小程序官方會定期推出相應活動,更新創意體驗,如長城的萬里共嬋娟活動等。
2.2.3 激勵機制的設置
“云游長城”小程序關卡激勵機制的設置,促使參與者在游戲過程中進行反思,了解文物背后的內涵。通過游戲化的元素設計,對抽象文字進行梳理歸納,使游戲具有一定的可玩性。可玩性不再是單純的機制設置,更具有了一種吸引效應,讓參與者可以得到更好的體驗。
“云游長城”小程序中在設計“長城修繕”小游戲時,通過建模技術還原長城原貌,采用仿真形式增強參與者的游戲體驗感。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明星以及宣傳大使與參與者對話,加入一定的劇情,并依據長城線性分布的特點,設置了不同的關卡和不同的任務。最后,在通過關卡后,可以解鎖相應的成就圖片。整個游戲過程中的畫面體驗非常流暢,在給參與者不斷補充文物知識的同時,還涉及文物保護。因此,“云游長城”小程序搭建出來的這種交互式模式結構,使參與者與長城產生了邏輯交互關系,使參與者的行為也可以成為解謎長城的一部分。
此外,小程序還推出了長城的專屬系列紀念卡,以長城的本體形象為基本卡面,加入了長城的特色自然風貌,這也是“云游長城”小程序的一種激勵反饋。
2.3 游戲型教育模式在“云游長城”小程序中應用存在的不足與建議
“云游長城”小程序存在不足之處,如“長城修繕體驗”小游戲只是一種線上的單機模式,聯動性不足,并且對長城的地圖更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此外,在“云游長城”小程序的后期運營中,內容更新較為緩慢,宣傳與推廣也有所欠缺。因此,搭建文物價值傳播體系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傳播過程中如何全面客觀地把文物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給公眾,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文物包含外觀結構、歷史淵源、自身材質等多種性質,在與游戲化教育模式的融合中會產生一些必然的關系。
因此,游戲設計者可以通過聯機形式提供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游戲的游戲體驗。通過更新長城地圖、升級游戲形式、推出創意工坊限定任務等多種方式,提升“云游長城”小程序的活性。同時應加強宣傳,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線上與第三方聯名,線下與博物館等聯合開展研學活動,優化參與者的游戲體驗,提高參與者對知識的吸收度,促進文物教育功能延伸。
3 結語
文物意義的敞開,是面對公眾的信息傳播過程,是一個典型的溝通行為[4]。“云游長城”小程序在整體設計上注重游戲場景的搭建,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增強參與者的體驗感。同時,通過精密的數據運算繪制了大量長城原貌還原圖,具有仿真還原性。這種流暢的數字環境使參與者可以在游戲中享受到極致的感官刺激。
由此可見,“云游長城”小程序具有的互動模式屬于一種文化學習的社會語境。這表明在以游戲為載體傳播文物價值的基礎上,其背后形成了一定的內在邏輯,代表了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對社會的轉換性表達。在當今社會,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日益受到重視,其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云游長城”小程序不僅從創新世界遺產教育模式中脫穎而出,代表了遺產教育中前沿學科數字技術應用的最新趨勢,而且在文物價值的傳播方面形成了可復制的參照路徑。
因此,對“云游長城”小程序整體設計建構的總結分析,可以為今后文物利用價值的最大化提供新的思路。利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符號開發更多的文化產品,對文物價值傳播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子涵.面向文化遺產學習的嚴肅游戲:基于參與機制的討論[J].裝飾,2022(5):94-97.
[2] 張羽洋,李萬葶,羅雅蘭,等.基于體驗式學習模型的文化遺產教育游戲:以“夢回南唐宴”游戲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7):48-56.
[3] 張晟銘.游戲化在文化遺產價值傳播中的應用[D].西安:西北大學,2017.
[4] 鄭茜.意義還原與價值傳播:博物館藏品實現溝通的兩個向度[J].中國博物館,2014(3):24-28.
作者簡介:侯文靜(2001—),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