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鑒 盧斯瑤


摘要:目的:互聯網時代,我國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從傳統的實物產品開始向數字化產品轉型升級。在數字化發展中,須注重對文物價值的挖掘,講好中國故事,讓文物“活”起來。文章通過對湖北省博物館的文創設計進行分析,探討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的重要性以及湖北省博物館文創設計現狀,研究數字文創設計在傳承文化、優化觀眾體驗等方面的作用,并結合實際情況找到適合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的路徑。方法:文章以文化傳承為出發點,從深挖文化內涵、優化互動體驗、加強傳播推廣三個方面出發,打造“文化+數字+IP”,注重觀眾的數字互動體驗,對博物館的文化IP符號進行提煉并打造形象地標,為觀眾打造與藝術互動的數字平臺,將文化元素融入當代數字藝術,激發觀眾對文化的數字化感知。結果:通過探索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開發的可行性,對館藏文物進行IP賦能,嵌入數字科技,打造數字藏品,實現傳統藝術數字化。結論:文章為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同時在數字文創領域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數字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數字藏品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3
數字化時代,文化傳承與創新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博物館作為傳承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逐漸向數字文創領域轉型,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呈現給觀眾。博物館在進行文化傳承和推廣的同時,要讓文物“活”起來,挖掘文物內涵,增強文化性和創意性。
湖北省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館藏文物數以萬計,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這些珍貴文物更好地展現給公眾,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迫切需要打造一個擁有獨特魅力的館藏文物IP,通過創意的數字化呈現方式,打破傳統展覽的束縛,使每個文物都能展示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
1 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概述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藝術品、文化旅游、文化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1]。在當前數字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準確把握數字文化創意的核心意義,積極開發數字文化創意產品,并有效彰顯這些產品在社會和經濟層面蘊含的價值,是當下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是指結合數字科技和創意設計思維,對博物館的文物、展品、歷史背景等元素進行數字化、互動化和創新化處理的設計過程和結果。數字文創設計旨在增強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效果,豐富觀眾的體驗,并為博物館創造新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加強文化保護的同時,要講好中國故事,讓文物“活”起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逐漸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藝術傳承的新潮流,博物館建設也逐漸步入智能化、數字化。各大博物館紛紛借助先進技術手段,為觀眾提供更好的互動體驗。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通過AR和VR技術,使用戶能夠在線體驗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三星堆博物館也利用數字展品、交互屏幕和智能導覽等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為觀眾提供豐富多樣的參觀體驗,游客不僅可以與數字文物互動,還能透過屏幕深入了解背后的歷史故事。這些例子展示了博物館對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設計方式,而是著力打造一個充滿活力、沉浸式的知識和文化殿堂,為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參觀體驗。
2 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困境
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搜索以及實地調研,筆者發現湖北省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個平臺進行銷售。湖北省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種類豐富,涵蓋多個品類,這些產品主要以博物館的藏品和文化資源為創作靈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深受年輕人的青睞。可以看出,博物館文創產品已經從文具、書簽等實用性產品逐漸朝品質化發展,在設計理念上也作出了一定的創新。
近幾年,湖北省博物館正在不斷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需求,在數字文創產品上做了很多嘗試,以提升、增強觀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然而,其相較于國內外一些數字文創產品開發較為成功的博物館,還存在以下困境。
2.1 數字文創設計創新不足
目前,許多博物館的數字文創產品設計仍使用傳統模式,主要集中在生產紀念品等傳統商品方面,這種模式缺乏創新性,難以滿足現代觀眾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與其他博物館相比,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產品設計較為保守,缺乏突破性的創新。例如,湖北省博物館在支付寶平臺發布了“越王勾踐劍”等一系列數字藏品,雖然還原了古文物本身的面貌,但以文物復刻為主,缺少創新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同時,這也反映了博物館在數字時代所面臨的一些挑戰,即如何更好地結合創意、技術和文化,為觀眾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產品。
2.2 觀眾的互動體驗感不強
數字文創設計的核心應該是為觀眾創造更豐富的互動體驗,但目前許多數字文創產品仍以單向傳遞信息為主,缺乏與觀眾的互動。例如,湖北省博物館編鐘以VR技術為主,忽略了與其他多媒體元素的融合。VR技術可以提供逼真的虛擬現實場景,但湖北省博物館編鐘VR在空間布局上存在限制,用戶只能按照預設路線和角度進行觀看,無法自由探索展品的不同角度和細節。這導致用戶無法全面了解編鐘的全貌和細節,限制了用戶對編鐘進行深入了解和欣賞的可能,缺乏互動性。
2.3 缺乏有效的數字推廣渠道
數字文創產品的推廣渠道對產品的普及和銷售至關重要,但目前湖北省博物館在數字化推廣方面缺乏有效的社交媒體推廣、平臺合作等渠道,影響了其數字文創產品的知名度。省博目前以線下宣傳為主,線上平臺以館藏文物介紹、預約門票為主,缺少線上宣傳。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分享內容的重要平臺,但省博在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較低,缺乏定期更新和有趣互動,影響數字文創設計的曝光率,從而導致缺失了一部分受眾群體。
3 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思路
3.1 深挖文化內涵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2]。其中,最著名的館藏之一是“楚文化”專題展覽,楚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開發價值。
博物館文創設計的核心內容是讓文物“說話”,因此,要加強對文物價值的挖掘。對此,可以通過深挖荊楚文化,構建具有文化價值的IP,通過以IP構建為核心的文化傳播方式,打造湖北省博物館文化符號,將數字媒介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創造獨特的數字藝術作品。例如,湖北省博物館現有的文創以“楚人的一天”為主題,以館藏文物為藍本進行了設計,深挖文物文化內涵,結合荊楚相關紋樣進行深度融合和二次創作,拉近了文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3.2 優化互動體驗
數字文創設計的核心在于激發觀眾的興趣和情感共鳴,加深游客對文創作品的熱愛和留戀。因此,要關注游客的情感體驗,鼓勵觀眾積極參與互動,并借助數字技術提供多元化的互動方式,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游戲化體驗等,使觀眾能夠自主選擇和探索展示內容,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在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中,可以打造一個專屬的虛擬IP形象,參觀者可以通過移動應用與該角色進行互動,該角色也可以引領參觀者穿越歷史,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以一種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帶領觀眾探索博物館。
3.3 加強傳播推廣
傳播推廣可以幫助博物館將文化內涵、歷史故事傳遞給大眾,促進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使數字文創設計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欣賞和認可。湖北省博物館線上平臺以館藏文物介紹、預約門票為主,為了更好地進行數字設計的傳播推廣,可以建設一個湖北省博物館線上數字平臺,將珍貴的館藏文物和資料數字化。除此之外,建立數字平臺不僅可以拓展博物館的傳播路徑,還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互動體驗,使觀眾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湖北省博物館的數字文創設計作品,有利于更有效地傳播博物館的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感。
4 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實踐
4.1 賦能傳統行業,打造文化IP
湖北省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打造一個館藏文物IP對湖北省博物館來說,不僅是宣傳荊楚文化的有效策略,還是保護文化遺產、傳遞文化精神、提升知名度和開展文化交流的關鍵途徑和方法[3]。每個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歷史背景,通過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的文物作為IP形象,能夠幫助湖北省博物館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標識,吸引觀眾的興趣并激發他們對文化遺產的探索欲望,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從而提升觀眾對湖北省博物館的認知度。
湖北省博物館IP形象以文物為設計基礎,以讓文物“活”起來為設計思路,選取了荊楚文化相關館藏文物“西周·蟠龍獸面紋銅罍”中的小蟠龍進行IP設計,并挖掘其文化價值。該銅罍的器蓋上盤踞著一條昂首挺立的蟠龍,蟠龍雙目凸出、雙足前倨,背部還鑄有立棱,罍身上則裝飾著精美的紋飾,包括獸面紋、夔紋、鳳鳥紋等,顯示出商周時期的典型風格。根據其憨厚可愛的體態,提取雙目凸出的典型特征,設計出憨態的IP形象,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深受當代年輕人的青睞。為了更好地突出湖北省博物館的文化IP,深度挖掘館藏文物歷史文化,吸引大眾的關注,小蟠龍IP還將充當參觀者的向導,引領觀眾穿越歷史,生動地解釋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導參觀者與文物進行互動。為了更好地推廣宣傳,筆者設計了以IP形象為基礎衍生的表情包(見圖1),以此讓湖北省博物館文物從展柜“走”出來,進入大眾視野。另外,通過微信平臺傳播表情包,能進一步提高IP形象的辨識度。
4.2 建立數字平臺,打造數字藏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文化保護是博物館的重中之重,而傳統的藝術收藏品存在很多弊端,數字藏品的出現給博物館帶來了新的生機。數字藏品是指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獨特屬性,將藝術品數字化,賦予每件虛擬藝術品不可更改的獨特性,并以創新的體驗形式展現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4]。與傳統的館藏文物相比,數字藏品擁有更豐富的展示方式,也開辟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湖北省博物館在數字藏品上做了很多嘗試,如通過3D模型還原越王勾踐劍。但其以復刻為主,缺乏創意性,筆者根據這一情況,以IP形象為基礎進行NFT設計,打造獨特的數字化體驗,起到增強文物的傳播性、提升其文化價值的作用。打造數字藏品平臺(見圖2),設計與文物IP形象相關的限量發行數字藏品,將文物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每個數字藏品代表一個特定的角色,包括其故事背景、歷史信息等。通過限量發行,增強數字藏品的稀缺性,從而吸引收藏家和愛好者的關注。平臺除了發行小蟠龍IP數字藏品之外,還可以將其他主題的數字藏品在平臺進行出售,這不僅為博物館拓展了新的營收渠道,還可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5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數字文創設計成為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熱門領域。湖北省博物館數字文創設計運用數字技術和創意設計,挖掘文物承載的文化內涵,推廣和傳承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增強觀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將IP賦能、數字藏品等多元化設計融入博物館,促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畢秋靈.數字文創產品的價值開發研究[J].藝術科技,2022,35(14):99-101,117.
[2] 王韻.湖北省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與經營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 徐卓.湖北省博物館文化產品創意設計開發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4.
[4] 葉智晨.區塊鏈推動數字時代新收藏[J].上海信息化,2022(6):48-50.
作者簡介:饒鑒(1980—),男,湖北武漢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品牌設計、智能藝術。
盧斯瑤(1999—),女,湖北鐘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