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自建成以來發揮著保護村寨文化遺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在經歷早期的快速發展后,當地旅游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文章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鎮山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策略,以期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與指導。方法:SWOT分析法是通過系統考察研究對象的現狀,分析并列出研究對象所具有的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es,劣勢)、O(Opportunities,機會)和T(Threats,威脅),再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對策,以發揚優勢、改善劣勢、抓住機遇、減少威脅,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法。結果:分析結果表明,鎮山村具有歷史悠久、環境秀美、建筑獨具特色等發展旅游業的優勢;面臨著旅游體驗形式單一、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服務缺乏監管、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旅游專業人才等劣勢;同時,民族文化資源的流失、旅游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也威脅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而快速發展的旅游經濟和宏觀政策的支持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機遇。結論:經分析,筆者建議從開發本地特色產品、完善旅游設施和配套服務、完善監管機制、利用網絡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多渠道引進人才等方面入手,解決鎮山村旅游業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而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SWOT分析法;鎮山村;生態博物館;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4
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是中挪合建的國內第二座生態博物館,擁有獨特的旅游資源,是貴陽市的一處重要文化景點。然而,經歷了早期的快速發展后,此地旅游業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為此,筆者運用SWOT分析法對鎮山生態博物館旅游發展的優勢、劣勢、威脅和機遇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1 鎮山生態博物館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
1.1 旅游發展優勢(Strengths)
1.1.1 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
鎮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布依族村寨,其歷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萬歷初年,李仁宇奉明廷之命西征平播,屯守于石板哨。但其發妻不幸病故,遂入贅本地一班姓布依族人家。二人婚后琴瑟和鳴,共育有二子,長子姓李,次子姓班,后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本地一旺族,沿襲至今,故鎮山村的村民皆以班、李為姓[1]。村內至今仍存有屯堡、村寨、宗祠、古墓等遺跡,其中保存下來的城墻部分仍為明代建筑,武廟也始建于明末,光緒三十四年重建。在鎮山村,漢族和布依族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交融,村內的文化遺產保存較好,故很早便引起了文物保護部門和旅游發展部門的重視。從1993年開始,鎮山村陸續獲得“貴州鎮山民族文化保護村”“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鎮山露天民俗博物館”等項目的支持,最終于2002年正式建成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這是繼梭戛生態博物館后,中挪合作建成的亞洲第二座生態博物館。
1.1.2 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
鎮山村位于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緊鄰貴陽城區,被譽為“城市里的村莊”。村子位于花溪水庫的一座半島上,三面環水,周圍植被覆蓋率高,村落地形高差較大,鎮山村周邊環境秀美,內部建筑布局錯落有致。村寨以古屯墻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寨內傳統建筑皆由當地特產石板建造,隨著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從高處俯瞰,整個村寨如同坐落于山水間的“石頭城”,城樓、古屋、石板路掩映在蒼翠的樹林中,遠處波光粼粼的湖面又為這個“世外桃源”增添了幾分秀氣,如圖1所示。
1.1.3 獨具特色的建筑
石板鎮盛產青石,故當地村民就地取材,以當地的青石來建造村寨。村內建筑按功能可分為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兩類。
民居建筑:鎮山村現存傳統民居50余處,建筑皆以當地出產的石材為主要建材,石板屋頂、石頭墻、石壘院壩,就連村民們盛水的水缸、喂豬的豬槽都是石頭制成,形成了獨特的石材景觀。村寨以古屯墻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寨的民居皆在屯墻以內,建筑結構多為獨立的合院,依地勢一座挨一座地排列在村北部的爬山巷道兩側;下寨的建筑多為排屋,根據地形呈階梯狀分布在四級臺地上。
公共建筑:鎮山村的公共建筑主要是武廟,其坐落于上寨中心,緊鄰村寨主干道[2]。廟宇坐北朝南,形制為穿斗式歇山頂木構建筑,周邊圍有石墻。廟里原供奉關羽像,現又加奉始祖李仁宇像。
1.2 旅游發展劣勢(Weaknesses)
1.2.1 旅游體驗形式單一
目前,鎮山生態博物館的旅游吸引物以民俗文化遺產展品、農家樂餐飲服務以及自然景觀為主,只能滿足游客基本的游覽需求,很難調動游客體驗民族文化的積極性。許多游客到來后只是走馬觀花地看看景、吃吃飯,無法深入了解村寨的民俗文化。游客參與度較低、體驗感差,自然無法長期吸引游客。這種單一的旅游產品很難與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的鎮山村相適配。
1.2.2 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鎮山生態博物館地處花溪區,雖然毗鄰貴陽市區,但路途仍然較遠,而至今未開通直達村內的公交線路,村民外出要走半小時的路,游客到寨參觀也極其不便。
石板鎮道路規劃不當,錯綜復雜,部分道路仍未硬化,一到雨季便泥濘不堪,交通通達度低,游客花費在路途上的時間較多。鎮上缺乏醫院、超市、購物中心等,住宿條件、環境衛生條件有待提高。同時,因缺乏政府資金投入,部分場所無人維護。如生態博物館內的資料信息中心,自2020年閉館維修至今仍未開放。
1.2.3 產品服務缺乏監管
目前,鎮山村村民創造營收的主要途徑是為游客提供農家樂餐飲服務和民宿服務。依靠村寨的旅游資源為村民創收本無可厚非,但近幾年景區時有“宰客”的新聞曝出,部分沿河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甚至將廚余廢水直接排進花溪水庫,造成花溪水庫水質污染。據村民介紹,鎮山村內提供餐飲、民宿服務的都是村民個人,行為也只是受村規民約的約束,至今未有專門機構規范村民的經營行為。
1.2.4 宣傳力度不夠
鎮山生態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秀美的自然資源,但鎮山村并未乘上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東風”,旅游宣傳仍停留在政府宣傳階段。筆者在網上搜索信息發現,關于鎮山村、鎮山生態博物館的介紹多停留在21世紀初,而近年來鎮山村的旅游信息更是少之又少,旅游營銷工作不到位,推廣不足,難以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
1.2.5 缺乏旅游專業人才
鎮山村旅游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具備文化、旅游、市場相關知識及管理能力的旅游專業人才。目前,鎮山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村里走出的大學生在學成后大多不愿回到家鄉發展,使得鎮山村缺乏專業的旅游管理人員,直接導致鎮山村在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等方面存在劣勢。
1.3 旅游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
1.3.1 宏觀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文旅融合的支持力度,為鎮山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旅游業體系、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提高文化和旅游發展的科技支撐水平,優化文化和旅游發展布局。貴州省也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推動貴州高質量發展[3],“旅游產業化”便是“四化”之一。未來,文旅融合的旅游業必是貴州省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
1.3.2 快速發展的旅游經濟
近年來,貴州的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國內外游客接待量也持續上升。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23年,貴州接待外省游客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截至2023年8月,貴州旅游收入達812.09億元,比2022年增長了14.59%。游客消費總額為664.76億元,其中,國內游客消費額為502.81億元,國外游客消費額為161.95億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14.6%。這表明,貴州旅游業正以良好的勢頭朝著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
1.4 旅游發展威脅(Threats)
1.4.1 旅游業競爭日益激烈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文旅行業逐漸復蘇。各地區紛紛采取措施,如推出特價門票、消費券、提供安全保障、加強衛生管理等,鼓勵本地旅游品牌參與市場競爭。鎮山村不僅要與貴州省內其他生態博物館和民族村寨競爭客源,還要與云南、四川、湖南等省份的村寨競爭客源。同時,黔南、黔西南地區具有豐富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資源,這與鎮山的民俗文化資源具有較高的相似度。因此,鎮山村旅游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1.4.2 民族文化資源流失
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鎮山村的旅游業賦予了靈魂,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加之外地游客的大量進入帶來了各種外來文化,這對鎮山村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民俗文化資源受到破壞。如今除了堅守傳統的老年人,已經很難看到年輕人穿戴布依族服飾、學習布依族傳統工藝、表演布依族舞蹈,甚至當地特有的“跳花場”活動也已經多年未舉辦。此外,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但部分村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肆意改造房屋,建造與本土建筑風格大相徑庭的“洋樓”“洋房”,破壞了原本獨具特色的石板建筑風格,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
2 鎮山生態博物館旅游發展對策
2.1 踐行生態博物館理念,開發本地特色產品
生態博物館的獨特性在于,其將文化遺產與生態環境進行整體、活態保護,然而當前鎮山生態博物館已喪失了社會教育功能,全然變成了一處僅供游客“吃喝玩樂”的地方,村寨獨特的布依族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以農家樂、民宿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不但破壞了鎮山村百年傳承的農耕文化,還對村寨及周邊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筆者建議積極推進鎮山村產業結構轉型,開發具有參與性的旅游項目,注重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感,如布依族文化研學、布依族文化定向越野、布依族婚禮體驗等,使本地文化與旅游景觀相結合,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原汁原味的文化產品。
2.2 完善旅游設施和配套服務
良好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是發展旅游業的前提,完善的旅游設施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也是留住游客的基礎。要完善旅游設施,需要政府部門提前做好規劃,并根據本地文化資源,建設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基礎設施。同時,對于資料信息中心這類無法直接創造經濟價值的場所,要合理分配維護經費,不能只注重營收,忽略博物館作為科研機構的職能。
2.3 明確監管機構,完善監管機制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本應該實行村民自治管理,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鎮山生態博物館的管理最初實際由花溪文物管理局成立的一個管理委員會代管,后來又經歷了村委會管理、花溪文物管理局管理、村民管理等幾個階段,管理單位的混亂導致博物館建設權責不清,環境保護、產品定價等方面也無明確規范。現階段,鎮山生態博物館急需明確其所屬關系,或劃歸花溪區文體廣電旅游局全權管理,或劃歸村集體由村民自治管理,由花溪區文體廣電旅游局派遣專家給予指導。應提前做好相應規劃,并保證相應款項及時撥付到位。主管單位應盡快制定并完善遺產保護、市場管理等相關規章制度,確保旅游業健康發展。
2.4 合理利用網絡平臺,加大旅游文化宣傳力度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需要互聯網的賦能。在“手機不離手,萬事不發愁”的當下,網絡平臺所帶來的巨大流量對旅游業來說極其重要。因此,筆者建議鎮山村積極與各網絡平臺合作,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定期發布記錄村民日常生活的視頻,售賣布依族文化周邊產品,傳播布依族文化。同時,可以請游客、志愿者或自由撰稿人在攜程旅行、去哪兒旅行等旅游平臺上發表鎮山村旅游攻略,撰寫心得體驗,進而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
2.5 多渠道引進人才
旅游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專業旅游人才的支持。所以,筆者認為應當從留住本土人才、引進外地人才兩方面發力,進一步充實人才隊伍。對于返鄉就業創業的本地大學生,應提供經濟補貼,減少本地人才外流;對于外地人才,可以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他們參與鄉村旅游建設,助力貴州鄉村旅游發展。同時,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主陣地作用,鼓勵本地高校師生來村團建,并鼓勵他們來到鎮山村就業、創業,為貴州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3 結語
基于對鎮山生態博物館的SWOT分析可知,鎮山生態博物館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和劣勢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鎮山村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秀美的景觀資源,然而,旅游體驗形式單一、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服務缺乏監管、對外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旅游專業人才等問題嚴重制約其發展。同時,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和民族文化資源的流失也對鎮山村旅游業的發展產生威脅。與此同時,貴州省蓬勃發展的旅游經濟以及“十四五”規劃對旅游行業的支持也為鎮山村的發展帶來機遇。只有充分發揮現有優勢,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抓住發展旅游業的政策機遇,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才能使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進而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黃才貴,胡朝相,朱世英.貴州民族村寨[Z].黔新出[圖書],2005:71.
[2] 杜佳.貴州喀斯特山區民族傳統鄉村聚落形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226.
[3] 陳毓釗,范力.“四新”“四化”:高質量發展新航道[J].當代貴州,2022(4):22.
作者簡介:王功楷(1995—),男,福建寧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物學與文物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