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媛 邱澤林
摘要:目的:城市街區公共空間是兒童活動頻率最高的場所之一。然而,當下城市街區公共空間缺乏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設計的、符合其行為活動特征的場所,缺乏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環境需求的關注,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因此,文章旨在提出更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設計策略,為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的建設提供新的設計思路。方法:文章基于兒童視角分析其現存問題,結合兒童的行為活動特征,提出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對街區公共空間設計進行探析,并將城市街區公共空間分為三大類:近家型街區公共空間、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以及休閑商業型街區公共空間,并對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策略進行深入探析。結果:文章通過分析兒童的行為活動特征,提出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公共空間的五條設計原則:安全性原則、舒適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便利性原則以及趣味性原則。根據設計原則,探析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策略,包括街區交通設施設計策略、街區公共空間要素設計策略以及兒童游戲設施設計策略。結論:文章提出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原則與策略,以期為兒童提供一個符合其行為活動特征的成長環境,為推動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提供新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改造;公共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次提出“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人們對兒童的需求更加重視。根據2022年全國人口數據普查報告,我國約有城市兒童人口1.6億,占全國人口的12%,兒童數量較多[1]。街區公共空間等戶外場所是吸引兒童游玩的主要場所之一,與兒童的聯系較為密切。然而,目前國內的城市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單一,同時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設計師更多是從成人的視角審視當下的公共空間,設計中缺乏以兒童為主體的公共活動場所,忽略了兒童的需求與感受。因此,將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貫徹落實到城市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使城市街區公共空間更符合兒童的需求,對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 城市街區公共空間現狀
城市街區公共空間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近家型街區公共空間、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以及休閑商業型街區公共空間。其中,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與兒童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本文以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為例,針對兒童的行為活動特征,對街區公共空間進行探析。
1.1 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街區公共空間大多緊鄰馬路,車流量較大,加上兒童的體型較小,注意力更分散,兒童比成人更難被機動車駕駛員發現,同時也更難發現迅速駛近的機動車,因此,街區公共空間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1.2 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缺乏趣味引導性
街區公共空間作為兒童游戲的空間載體,需要引起兒童的活動興趣,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具備趣味引導性的街區公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發兒童興趣,滿足自身好奇心。雖然小學街區公共空間放置了一些兒童游戲設施,但是這些設施大多陳舊且單一,對于兒童來說不具備太多的吸引力,缺乏引導性。
1.3 通學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缺乏兒童視角
城市街區公共空間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設計的。首先,街區公共空間內的設施大多按照成人的身體尺度標準制作,如單杠、雙杠以及蹬腿器等,沒有以兒童的尺度為標準制作器械;其次,街區公共空間緊鄰路邊,一部分面積被用于汽車停放和城市綠化,縮小了兒童游戲的街區公共空間范圍;最后,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難以像成人那樣準確表達出對街區公共空間的需求,就算有個別兒童表達了自身需求,也容易被成人忽略。
2 基于兒童行為活動特征的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原則
2.1 兒童的行為活動特征
2.1.1 兒童的生理特征
首先是兒童的身體尺度特征。兒童的身體會隨著年齡不斷成長,因此將兒童的身體尺度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3歲、第二階段3~6歲、第三階段6~14歲。三個階段的兒童平均身高范圍分別為42~89 cm、95~116 cm、112~160 cm[2]。
其次是兒童的視覺尺度特征。數據表明,3~6歲兒童平均視高約為80~105 cm,這與成人平均視高145~165 cm有較大的差別[3],兒童的視覺尺度比成人要低得多。
最后是兒童的空間尺度特征。兒童的身高尺度和視覺尺度相比成人來說都較低,面對同樣大小的空間,兒童感受到的空間尺度比成人感受到的空間尺度更大。
2.1.2 兒童的心理特征
首先,兒童的好奇心強烈。兒童的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探索周圍的環境。其次,兒童熱愛大自然。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兒童的天性,長期與大自然親近有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4]。最后,兒童具有色彩偏好。研究表明,相較于冷色調,兒童更喜愛暖色調,如明黃色、粉紅色以及暖綠色等顏色[5]。
2.1.3 兒童的行為特征
0~3歲的兒童基本上需要成人陪伴才能行走;3~6歲的兒童可以進行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動作;6~14歲的兒童不僅能完成基本的肢體動作,還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體力活動[6]。
2.2 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原則
兒童行為活動特征主要包括兒童的生理特征、兒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兒童的行為特征。基于兒童的生理特征,無論是身體尺度、視覺尺度還是空間尺度,兒童都與成年人有著較大差異,兒童的身體和視覺尺度比成年人更低,對空間尺度的感受比成年人更大,在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尺度特征,設計出符合其需求的街區公共活動空間,秉持安全性、舒適性和階段性設計原則,保障各年齡層兒童游玩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基于兒童的心理特征,要了解兒童的天性,滿足其好奇心,確保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的趣味性。基于兒童的行為特征,街區公共空間設計要為兒童提供最大的便利。
2.2.1 安全性原則
在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首先要確保兒童的安全。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的安全性原則主要分為交通安全性原則和植被安全性原則。交通安全性原則:據統計,1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而出現傷殘、死亡的人數超過35 000人[7],因此,交通安全性原則被列為首要原則;植被安全性原則:在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應該首選對兒童沒有危害的植物,避免選用有毒植物。
2.2.2 舒適性原則
設計師須從兒童的身體尺度特征、視覺尺度特征和空間尺度特征出發,考慮街區公共空間內環境與設施的尺度,設計出符合兒童生理尺度特征的娛樂設施,保障兒童在街區公共空間內活動的舒適性。
2.2.3 階段性原則
不同年齡層兒童的行為活動特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須分析不同年齡層兒童的行為活動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街區公共空間設計。
2.2.4 趣味性原則
兒童往往在游戲中接觸到新的空間、新的事物,學會與他人溝通交往,在游戲中茁壯成長。趣味多樣的街區公共空間設計是對兒童愛玩天性的尊重,而不是簡單地擺幾組一模一樣的游玩設施供兒童玩耍。在街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應當考慮兒童的年齡段,設計應該獨具巧思,引導兒童積極使用公共空間的游玩設施,開發兒童的天性。
2.2.5 便利性原則
便利性原則分為兩方面:兒童游戲便利性和成人監護便利性。一方面,兒童的主要交往對象往往是同伴,在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要設計出易于兒童共同游戲的協作性游戲設施。另一方面,兒童的出行與玩耍一般需要得到成人的允許和監護,在街區公共空間設計中,應當考慮整體空間的視野是否寬敞明亮,是否便于成人對兒童進行監護。
3 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公共空間設計策略
3.1 街區交通設施設計
3.1.1 完善交通標識設計
在街區內設計一些兒童友好型交通標識:第一,基于兒童的身體尺度和視覺尺度,將交通標識設立到合適的位置,易于兒童識別;第二,避免設計太過冷漠的交通標識,可以考慮設計一些具有趣味引導性的交通標識,如卡通交通標識;第三,簡化交通標識圖形,增強其含義的明確性,在設計上應該避免復雜的標識設計,鼓勵兒童識別交通標識。
3.1.2 合理規劃機動車輛停車點
街區內應該合理規劃機動車輛的停車點,避免將停車點設立在兒童游戲的高頻場所周圍。例如,荷蘭代爾夫特市以南的霍夫多普社區,作為兒童友好城市的積極建設者,從2006年開始,對街區內的交通體系進行了一系列促進兒童友好的改造[8]。首先是限定街區內機動車輛的出行速度為20km/h;其次,打造專用自行車道,鼓勵自行車出行,減少機動車輛的使用頻率;最后,代爾夫特市對機動車停車點的選址十分嚴格,停車點必須遠離兒童游戲的高頻場所,減少機動車輛停車時對兒童的安全威脅[9]。
3.2 街區公共空間要素設計
3.2.1 場地與鋪裝設計
街區公共空間環境需要注重場地的趣味性設計。場地設計可以從平面和正統兩個方面增加其趣味性。場地設計可以采用鮮亮的顏色、卡通的圖案,從而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增強場地設計的多樣性,采用微地形、攀爬架等設施,增強場地設計的豐富性;街區公共空間的地面鋪裝應該選擇防滑、平整、耐用的材料,從而保障兒童活動的安全性,如沙地、草坪及塑膠墊等,這些材料具有緩沖功能,可以減輕兒童從游戲設施上跌落時受到的傷害。
3.2.2 植被配置
考慮到兒童的身體尺度與視覺尺度,在設計植被的過程中,應該選擇符合兒童尺度特征的植物。在街區公共空間內可以選用顏色鮮艷、形狀奇特、能夠吸引兒童目光的植物。此外,避免選用風信子、虎刺梅等常見的有毒植物。
3.2.3 色彩選擇
兒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兒童具有色彩偏好,對暖色調的喜愛遠高于對冷色調的喜愛,暖色調更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因此,在街區公共空間整體色調的選擇上應該以暖色調為主,采用常見的明黃色、嫩綠色等顏色作為整體空間的主色調。
3.3 兒童游戲設施設計
0~3歲兒童的身心都不健全,該年齡段的兒童游戲活動需要受到家長的監護,因此街區公共空間內的游戲設施范圍不宜過大,且須保證視野開闊,便于家長對兒童的監護。基于兒童的心理特征,大自然對兒童有天然的吸引力,熱愛自然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要素來設計兒童游戲設施,如常見的沙坑、綠地草坪等。
3~6歲兒童基本具備了獨立活動能力,可以進行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動作,好奇心強,身體好動,基礎的兒童游戲設施已經無法滿足該年齡段兒童的需求,因此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可以結合周邊環境,根據兒童的身體尺度,設計出滿足兒童需求的游戲設施。
6~14歲兒童的生理和心智逐漸發育成熟,具備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不再受到家長的過多監護。此年齡段的兒童不僅能完成基本的肢體動作,還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體力活動,越來越追求刺激冒險的游戲活動。因此,街區公共空間設計應該合理增加游戲設施的多樣性,設立一些攀爬型、探索型游戲設施,如兒童攀爬架、小型動植物探索樂園等[9]。
4 結語
本文分析了0~14歲兒童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交往特征,基于兒童的三大特征,提出五條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設計原則——安全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階段性原則、舒適性原則以及便利性原則,并依據設計原則,從街區交通功能設施設計、街區公共空間要素設計以及兒童游戲設施設計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策略探析,希望能為各階段的兒童提供一個更安全、更舒適、更便利、更有趣味的兒童友好型街區公共空間,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建設。
參考文獻:
[1] 靳珂.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步行空間評價體系及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9.
[2] 惠英,廖佳妹,張雪諾,等.基于行為活動模式的兒童友好型街道設計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21(6):92-99.
[3] 賈思屹,侯曉蕾.兒童友好型城市街區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策略研究[J].景觀設計,2021(6):26-33.
[4] 曾鵬,蔡良娃.兒童友好城市理念下安全街區與出行路徑研究:以荷蘭為例[J].城市規劃,2018,42(11):103-110.
[5] 林瑛,董璟璟.基于兒童友好的城市街區公共空間規劃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5):24-31.
[6] 王璇,呂攀,王雪琪,等.兒童友好型社區戶外游戲空間營造研究[J].中國園林,2021,37(S1):62-67.
[7] 王楠,周建華,李旭.兒童友好型社區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2(7):118-125.
[8] 張雪諾,廖佳妹,劉子昂,等.一米高度立體感知街道:兒童友好型街道設計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22(6):119-125.
[9] 曹春俠.城市社區公園兒童友好性評價及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0.
[10] 李爽.淺談兒童友好型公園的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21,37(S1):80-84.
作者簡介:李麗媛(1986—),女,湖北武漢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聚落、兒童友好社區、詩意景觀。
邱澤林(2001—),女,湖北十堰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兒童友好型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