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王凌凌


在溫室或者花房里游學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一種奇怪的植物:標牌上寫著“落地生根”或“大葉落地生根”。這是什么植物?落地生根又是怎么回事?
仔細觀察這種植物的葉片,我們就會發現,在葉片的邊緣,有很多好像是小植物的結構,有些甚至還可以看到有根的出現。這又是什么?

我們知道, 在動物界,可能會有兩種產生后代的方式:
一種是像母雞一樣,通過產下雞蛋,孵出小雞。這種繁殖方式就是卵生。
另一種,就像小豬、小狗一樣,每次產下一窩小豬或者一窩小狗。因為剛剛出生的是胎兒,所以這種方式叫胎生。
對植物而言,絕大多數高等植物都是先產生種子,然后由種子繁衍生息。
只不過,我們前面看到的落地生根,并不是這樣的。
盡管落地生根也能產生種子,但人們更關注的是那些生長在葉片邊緣的小型個體。
科學家把這種小個體,稱為“胎生苗”。而落地生根這種繁殖后代的方法,就被稱為“胎生繁殖”。這種能夠在植物體上形成后代的植物,則被稱為“胎生植物”。

落地生根為什么有這么特殊的繁殖方式?這得從它原產地的環境說起。
落地生根這類植物,原產于非洲西南部的馬達加斯加島。仔細觀察這個島所處的位置,我們就會發現,它比較靠近地球的赤道,島上有大量熱帶雨林存在。
去過我國云南、海南等地的小朋友可能見過這樣的場景:那里有非常茂密的大樹林。樹與樹之間的距離非常近,各種樹木的枝條延展開,遮天蔽日,在樹下幾乎看不到天空,也幾乎見不到陽光。空氣非常濕潤,降雨非常多。這就是熱帶雨林,也就是落地生根的原產地。

跟熱帶雨林中高大的植物相比,落地生根的個頭太小了。
現在,假設有一些落地生根的種子落在了熱帶雨林的地面上,由于熱帶雨林的降水比較多,大量的雨水會將一些種子沖走,剩下的種子要想活下來,就得趕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科學家認為,種子發芽,需要具備四個條件:陽光的照射、氧氣的供應、合適的水分、合適的溫度。在熱帶雨林里,后三個條件,可以很輕松地滿足。但是,陽光的照射就比較困難了。熱帶雨林高大的灌木和伸展的枝葉,幾乎完全遮擋住了陽光。對落地生根的種子而言,想發芽實在太困難了。
可是,落地生根得活下去,得繁衍后代啊,要不然,萬一它死了,不就滅絕了嗎?
于是,落地生根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種子落地不好生根發芽,對吧?那我就讓種子在落地之前生根發芽,落地的時候,根直接向下生長,不就行了嗎?
聰明的植物,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最終想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非常成功,保證了這類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在動物的一些種類之中,小動物剛剛出生的時候,什么都不會,需要爸爸媽媽撫養它們。
人類也是這樣。
這種現象在學術上被稱作“親代撫育”,也就是,爸爸媽媽撫養孩子,將孩子帶大,帶到孩子能夠獨立生存為止。
經濟學家認為,這種親代撫育,就是一種投資,一種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投資。
生物的親代撫育活動,也符合這個道理。對落地生根這類植物而言,它的投資,是產生種子,以及產生生長在葉片邊緣的小苗。結果呢,絕大多數種子沒能萌發并形成新個體。這意味著這項投資失敗了。但是,在葉片邊緣生長的小苗,落地之后可以直接利用根部固定在地面上,并利用已經形成的葉片開始進行光合作用,為自己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現在,落地生根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表明它通過在葉片邊緣形成小苗的這種方式是合適的。也就是說,對它而言,它在葉片邊緣產生幼苗的投資是成功的。
自然選擇就像一個篩子,將在各種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不能成功存活下來的種類篩除掉,留下來的,就是與大自然抗爭的勝利者。落地生根正是成功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