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又到了收獲的季節,遍地盡為“黃金甲”。而對于音樂藝術的秋天來說,同樣也是碩果累累,收獲滿滿。9 月21 日-26 日,享譽全國的遼寧歌劇院推出了他們經過艱苦奮斗創作出的大型歌劇《鄧世昌》。這部歌劇的首演, 成為全國歌劇界在接近年終時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祖國藝術秋天中所收獲的一顆碩大果實。
歌劇《鄧世昌》的創演來之不易,遼寧歌劇院(以下簡稱“遼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努力。2024 年是甲午海戰130 周年,“遼歌”為了紀念這段悲壯的歷史,更為了表現和禮贊民族英魂,遂以“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藝術手筆,打造了這部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大歌劇,借以回望甲午風云,穿越歷史硝煙,重塑英雄形象,譜寫英雄詠嘆。
歌劇《鄧世昌》的創演班子十分“豪華”:編劇黃維若是我國著名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有著豐富的歌劇劇本創作經驗;作曲孟衛東是近年來國內主要的歌劇作曲家,其作品耳熟能詳,屢獲國內大獎;導演曹其敬更是我國戲劇界的泰斗,大師級的歌劇導演;指揮許知俊多年來作為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指揮了大量中外歌劇,有著豐富的歌劇指揮經驗;舞美設計高廣健是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總監, 中國最著名的舞美設計師之一;燈光設計邢辛亦是行內的頂級人物,現為國家話劇院一級燈光設計; 此外,執行導演殷之聲、服裝造型設計陽東霖、形體及場面設計肖燕英、多媒體設計豐江舟、化妝設計曾衛、聲樂指導車英、監制張大川、指揮馬楠等, 均為國內一流的專業藝術家。
此次我受遼寧歌劇院之邀,赴沈陽觀看了23 日、25 日的兩場演出,對該劇的整體面貌窺見一斑, 現將所獲感想匯集于此,以供大家參考和評價。
老練編劇為作品夯實基礎
歌劇《鄧世昌》的編劇是黃維若,這位著名戲劇家是國內頂尖級的歌劇劇本創作者,筆下曾有《蒼原》《滄海》《我心飛翔》《運河謠》《貂蟬》《高山流水》《蕭紅》《唱響南泥灣》等作品,且許多都已是中國歌劇經典。黃維若熟悉歌劇劇本的創作規律, 在寫作上有著豐富的技巧和經驗,此次寫作《鄧世昌》,劇作家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以順理順暢、前后完整的戲劇構思,將民族英雄鄧世昌塑造得有血有肉、豪氣沖天,且用清晰的脈絡發展和情節展示, 為整部歌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我認為,黃維若的劇本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為鄧世昌這個人物增加了人性。為了襯托好他可信的英雄形象,編劇設置了何玉娘(鄧世昌妻子)這個人物,且以愛情的紅線,將二人的相濡以沫、情投意合、志同道合串聯在一起,為整部劇的戲劇增加了豐滿的“填充”效果。
再有,黃維若構思劇本時,在情感安排、情節進展、結構布局、高潮處理等方面,都有著合情合理的鋪墊、敘述、展開和升華。無論是序幕的倒敘、六場戲的重點著筆,還是尾聲的深情追溯,都有著首尾呼應,環環相扣的體現。我個人覺得,黃維若對劇本中每一場戲的安排都頗有條理(即邏輯性的自然貫穿)。如第一場一開始,青年鄧世昌與何玉娘既矛盾又契合的首遇,就為后續劇情埋下了情感萌芽和發展的種子,亦為夫妻二人日后生死與共, 慷慨愛國的豪情定下了基調。
再如歌劇最高潮的第六場,編劇以強烈的寫實性敘述和戲劇化渲染,將以鄧世昌為首的致遠艦官兵,與一小撮龜縮在角落中膽怯自卑而又僥幸的日軍做了鮮明對比,并在舞臺上展開了硬抗式的激烈搏斗,雙方之間的戲劇沖突非常激烈。這部歌劇最重要的核心主題,亦在這里得到了全面的體現。
我一直認為,歌劇《鄧世昌》應該表現的是一種氣勢,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氣節,因此它必須通過強大的戲劇手段來弘揚正義、宣泄正義、謳歌正義,并以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來塑造英雄和告慰英靈。黃維若的劇本在這些方面都做到了最佳。他以順暢的邏輯主線加之巧妙的情感輔線,將劇中的人物、事件、情節做了合理而又可信的處理,并以最大的限度擴展了悲劇了內涵,從而使“甲午海戰” 這段悲情、悲憤、悲壯的歷史,成為激勵民族、警示民族的現實號召。
優秀作曲家為作品創造精魂
孟衛東是近年來中國歌劇界內的知名作曲家。別的不說,在我所寫過的歌劇評論中,就有他的《紅河谷》《方志敏》《紅船》《盼你歸來》《天使日記》《僑批》《一江清水向東流》等作品,可見其創作密度之高,數量之繁,這一切在業內均有著相當突出的口碑。
關于孟衛東所寫的歌劇,我的體會是體裁完整, 規格性強且成功率高。在他以往的作品中,音樂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新鮮感和旋律美,但我最為看重的,是他的音樂中那種戲劇性滿滿的動力感。在創作時,他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找到作品的戲劇焦點, 從而以自己的音樂圍繞著人物塑造、情節展現及戲劇發展進行不斷的表現、修飾和展開,繼而將整部作品撮合、凝聚、融匯成一個藝術整體。
在歌劇《鄧世昌》中,孟衛東的音樂在風格上異常鮮明,具體來說,其音調頗具民族性和抒情性,合唱(特別是主題歌)及獨唱都富有深情優美的旋律感, 而重唱、合唱則與樂隊段落一樣,十分富有推動力和渲染感,大大加強了歌劇中的音樂表現效果。
《鄧世昌》的音樂十分歌劇化,男女主人公的詠嘆調都寫得十分流暢,沒有因語言或其他因素而導致的“四不像”感覺。具體來說,鄧世昌的唱段寫得堅定沉穩,頗有將軍的氣度和壯士的豪情,而何玉娘的唱段則情深意濃,柔中帶剛。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反面人物李蓮英的一個唱段非常有趣,音樂寫得刁鉆油滑,“俗味兒”十足,其間還有一種奴腔奴調的體現。
孟衛東是寫作旋律的高手,這在他以往的歌劇創作中均有所體現,此次在寫《鄧世昌》時,他的這方面才能再一次得到了發揮。劇中主題合唱曲《你是大海的朝陽》深情質樸,委婉悠蕩,緩緩流動的旋律,寄予了人們對英雄鄧世昌的無比懷念與惋惜, 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后人對偉大英靈的寄托與熱愛。歌劇中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唱段(包括男女聲合唱及大量重唱)都與劇情和人物相關,它們的出現起到了輔助情節、渲染情緒的作用(如第一幕中農婦們的女聲合唱,第二場、第六場中的士兵合唱等),而非“填補空白”“互不相干”的靜止演唱。
如今談起中國歌劇,很多業內人士都會提及“詠嘆調”“宣敘調”這些名詞,因為前幾年中國作曲家在寫歌劇時走過這方面的彎路,寫出了一些不洋不民的怪腔調(宣敘調為最),所以留下了被人詬病的把柄。然而孟衛東則不同,他有著寫作中國歌曲的深厚功力及豐富經驗,所以在歌劇詠嘆調和宣敘調的寫作上得心應手。在歌劇《鄧世昌》中,孟衛東所寫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非常入耳,不洋不土,不奇不怪, 在語調、語氣及聲韻上都十分講究。看來,這位作曲家真的沒少在中國式詠嘆調與宣敘調上下功夫。
孟衛東的歌劇音樂還有一大長處,那就是樂隊部分寫得好,這一點在《紅河谷》《紅船》《僑批》《一江清水向東流》等作品中均有所體現。我個人感覺, 孟衛東的樂隊音樂寫作不僅配器均衡細膩,樂隊表現方法突出,更重要的是他有著樂隊戲劇化、樂隊歌唱化和樂隊角色化的先天感覺,所以他寫的樂隊音樂在歌劇中總是顯得精彩而得體,起到的作用也都是正面有效的。例如在《鄧世昌》中,樂隊部分自始至終分量很重,從序曲中就出現的進行曲音調(全體銅管),直到尾聲時仍在嘹亮響徹,而在中間場次的不同段落中,交響性的樂隊獨立部分均此起彼伏, 很多地方都充滿著個性、色彩和激情(如海戰場面) 的表現,有趣的是,這些近似瓦格納創作手法的樂隊部分,不僅沒有出現壓唱式的喧賓奪主,反而常常與聲樂部分融合協作,恰當地烘托了歌劇情節的戲劇發展。我認為,孟衛東之所以能夠如此得心應手, 與他自身的樂隊領悟性和感知力是分不開的。
名導演為作品量身把脈
曹其敬是中國戲劇界的一面旗幟,她德高望重, 在人們心中擁有至高的地位。當年她執導的歌劇《蒼原》成為一代經典,為無數后來者樹立了榜樣。此次重新出山執導《鄧世昌》,可謂是藝術青春“新勃發”的標志,而對于“遼歌”而言,則是他們歌劇創演史上的又一次“光榮幸會”。
曹導執導的歌劇是理念、技術、經驗融為一體, 那些成型的作品,既有理論上的支撐,又有實際上的效果,既有嚴謹的邏輯進行,又有強大的情感魅力,而其中的戲劇因素,則在以上的諸多特點中得到了自然而順理成章的展開。
《鄧世昌》是一部以歷史為借鑒、以英雄為主題、以弘揚為手段、以大歌劇為體裁的大型作品,要將它完美地展現在舞臺上,需要導演付出巨大的智慧、手段和經驗。曹導在此方面可謂身經百戰,且成果頗豐。《鄧世昌》的整部戲進行得非常順暢,劇中情節的敘述與發展、人物的靜動態對比、戲劇高潮的鋪墊與爆發等,都表現得絲絲入扣,井然有序, 非常富有邏輯性和連貫效果。我觀曹導的戲,感覺是情節緊湊、邏輯清晰、情感細膩、高潮激蕩,感染力非常強大。另外,曹導很重視劇中人物的塑造, 十分強調角色內心與個性的挖掘展現。在歌劇《鄧世昌》中,鄧世昌、何玉娘、劉步蟾、李蓮英等正反人物,都在表演中準確抓住了角色的定位,表現出他們真正的人物本質,我認為這與導演在執導時的塑造與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曹導執導歌劇時還有另外一個“絕活”,那就是對整體場面的把控及舞臺調整的掌握。曹其敬有一種“想象慧眼”的能力,能夠通過劇本和音樂的提示來架構戲劇場面,同時以精準的“嗅覺”,感悟到戲劇的重要節點和關鍵之處,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劇中的人物塑造和情節轉換。例如第一場鄧世昌與何玉娘的首次見面,壯志青年與純美少女之間均有著難言之隱,鄧世昌決心報效國家但怕連累何玉娘,意欲與其解除婚約,然這卻引起剛烈的何玉娘極大的委屈與自尊。最終何玉娘明白了鄧世昌的高遠志向,遂決心與其生死與共,伴隨終身, 而鄧世昌也被何玉娘的坦誠、大度和溫順所感動, 二人便在甜蜜的感情交織中相擁而就。
這是一場很細膩的感情戲,它需要兩位演員既要表現出情感失落的復雜心理,又要表現出情感真摯的愛情甜蜜,而其間相連的鏈條則是英雄的大義與烈女的剛強。曹導在執導這個場面時,有意加強了兩位演員內心情感吐露的對比,并借助一條在珠江中來回游動的小船(道具,男女主人公一個在船上,一個在岸上,一會兒同船,一會兒同岸),暗中寓意了兩人愛情紅線的波折與反復。同時又以對岸十余位村婦的旁白演唱作為陪襯,映射出這對青年男女生生不離的愛慕與同仇敵愾的志向。
再如第六場“甲午海戰”中我致遠艦與日吉野艦激烈交鋒的戲,曹導運用極好的“雕塑”站位, 將鄧世昌的英雄形象進行了凸顯。而在處理吉野艦上的日軍官兵時,她又利用了舞臺的方位角度感, 將幾個囂張狂傲且狼狽不堪的日軍龜縮在臺口的角落里,利用正面面積與斜角的反差對比,烘托出英雄鄧世昌及致遠艦官兵的正義高大,同時也反襯出日軍官兵的陰險狼狽與卑鄙渺小。
總之,曹其敬執導的戲看上去特別舒服,舞臺協調整潔不說,演員們的唱演也顯得十分到位,沒有那些突兀的不順和蹩腳的“磕絆”。我感覺,這一切都源于老藝術家過硬的專業技藝、豐富的專業經驗和深厚的專業修養。通過此次《鄧世昌》的演出, 人們更加深信、更加欽佩、更加敬重這位年過八旬的戲劇大師了。
眾位名家為作品添磚加瓦
歌劇制作和排演是一個大的工程,受其綜合因素所限,它的成型,除了編劇、作曲、導演、指揮的作用外,還必須依靠舞美設計和燈光設計等其他項目的作用。此次《鄧世昌》的排演,舞美設計邀請了國家大劇院的頂級專家高廣健,他曾經為歌劇《蒼原》及《趙氏孤兒》、太廟版《圖蘭朵》擔任舞美設計。高廣健的舞美設計風格極為突出,常以舞臺上的突發奇想驚艷觀眾,我看過太多他的作品, 對其創作特色深有了解。在我的印象中,他善于使用寫實主義手法,常利用道具實物與布景進行對比, 再加上立體的寫意化反襯,使得舞臺上的設施虛實結合,層次交織,頗具奇特的視覺效果。
此次歌劇《鄧世昌》的設計,高廣健延續了他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風格,以實體道具(小船、炮位、艦島)配合虛擬造型(軍艦甲板、碼頭工地等), 將軍艦行進、碼頭停泊、海戰場面等表現得驚艷而又翔實,整個舞臺既有具象的實景展現,又有抽象的模擬象征,看起來頗具形象感和震撼力。
燈光設計邢辛同樣是業內的“大咖”,他也曾經是歌劇《蒼原》的燈光設計。此次作為《鄧世昌》的燈光設計,他在保留其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具體來說,就是善于根據情節、地點、環境、人物的不同變化調節燈光,使其發揮出突出重點,襯托局部的效果。特別是在第四場,醇親王奕譞、大太監李蓮英、丁汝昌、鄧世昌四人在舞臺上各自商議(丁、鄧在為海軍建設冥思苦想,而奕、李則在商議如何挪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建頤和園),奕、李居于舞臺左上,丁、鄧居于舞臺右下,四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議題決定了兩個忠奸組合在舞臺上的不同站位。此時,邢辛的燈光設計非常有效果,他以有效的切光、壓光技術,使得右下方丁、鄧“忠貞組合”的效果敞明光亮,而使左上方奕、李“奸佞組合”的效果昏黃暗淡,如此形成了一種無聲的燈光語言,使得人物造型在視覺上得到了劇本預期的效果。
歌劇《鄧世昌》的指揮是許知俊和馬楠(“遼歌” 自己的指揮)。許知俊我再熟悉不過,他原為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是我一起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同事。許知俊指揮歌劇是個行家,指揮時,無論對細微個體還是宏觀整體的把控,都有著信心滿滿和胸有成竹的表現。我于25 日看了一場他指揮的《鄧世昌》,總體感覺他很自然自信,技術上嫻熟,音樂上流暢,音樂高潮的起伏亦很有層次,整場演出是成功而又成熟的。
值得一提的是“遼歌”自己的指揮馬楠,他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是一位年輕的指揮碩士,此次獲得了實地指揮的機會,對他來說是一個來之不易的鍛煉。我于23 日看了一場馬楠的指揮,感覺這個小伙子很有悟性。他的指揮頗具激情,全場的把控做得有模有樣,且在很多細微之處(情感變化、戲劇高潮等)的處理上顯得鎮定自若,沒有因慌亂而出現的明顯瑕疵。馬楠的欠缺是經驗不足,在歌劇演出中的很多地方尚缺技巧性的“跟隨”“幫襯” 與“誘導”,然而我相信,隨著演出場次和經驗的積累,他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歌劇指揮。
演出陣容為作品添加光彩
“遼歌”是一個實力型劇院。此次《鄧世昌》的演出,“遼歌”僅邀請了一位外援演員,即來自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趙麗麗,其余演員均為自己劇院的優秀年輕人。這樣的安排,足可見“遼歌”藝術儲備的雄厚與藝術信心的強大。
此次“遼歌”的演員陣容為:傅偉林飾鄧世昌, 趙麗麗、姚亞端飾何玉娘,孫藝寧飾青年鄧世昌, 張元軍飾劉忠,高峰飾丁汝昌,韓震飾劉步蟾,任秀利飾奕譞,楊侃飾李蓮英,孫楊飾河原要一,關思奇飾伊東佑亨,趙鷹男飾英國監工,李慧嘉飾北洋水師軍官,邢志勇飾鋪兵,水兵、村民由“遼歌” 合唱團飾演。
傅偉林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男中音歌唱家,他飾演的鄧世昌形象、氣質、聲音都很好,且唱演到位, 贏得了觀眾的充分認可。我已多次聽過這個年輕人的演唱,在“遼歌”曾經上演的歌劇《蒼原》《逐月》《雪原》等作品中,都能夠聽到他的聲音。我個人認為,傅偉林聲音條件好,表演氣質到位,在專業上很有發展潛力,只是在戲的把控及人物塑造的細節上還需提高,另外在聲音上能夠多多保持一些平直和穩定就更好了。
趙麗麗是近年來的一位新秀演員,當年她在歌劇《雪原》中擔任女主角,我也在現場觀摩了她的表演。我認為,趙麗麗是一位技巧出眾且聲音形象迷人的女演員,她的演唱情真意切,音色高亢亮麗, 且有著平穩的質感和堅實的氣息。從此次演出整體來看,趙麗麗的表現非常穩定,唱演中能夠感覺到她的經驗十分豐富。其次,她的精神內涵十分貼近角色,何玉娘溫柔、善良且剛烈的性格,被她在分寸上“拿捏”得十分恰當。
此次的B 角何玉娘的飾演者姚亞端,她是“遼歌” 的一位新演員,本人實力相當不俗,是留法的最高級演唱家博士。姚亞端的唱演很有自己的特點,與趙麗麗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我在現場感覺到,姚亞端的聲音較之趙麗麗更“硬”、更“圓”,在體現角色堅韌性格和悲憤效果上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另外,我對飾演劉忠的張元軍十分欣賞。這位年輕的男高音聲音非常純正,他音量適度,音色穿透力突出,演唱中集中了高、飄、亮的特點,很有遼遠的效果。他所飾演的劉忠,也因其率直的表演而顯得質樸而又可信。
還有一個演員在演出中給我帶來了驚喜,他就是飾演李蓮英的楊侃。這個年輕人很會演戲,在舞臺上操著一口油腔滑調的太監腔,再加上諂媚的奸佞表情,將一個滿肚子壞水的大太監飾演得惟妙惟肖。更絕的是他那一段戲曲味兒十足的獨唱“小調”, 效果非常滑稽,與當時的情節及角色性格十分吻合。
其他幾位角色演員的表現亦很有特色。如飾演青年鄧世昌的孫藝寧,她是女扮男角,故在戲的難度和聲音的控制上很不好處理,然而這位年輕女演員卻以自己的歌唱(通直的聲音)及表演(帥氣的氣質)能力,將青年鄧世昌的英俊、才氣和躊躇滿志的精神體現得充分而又自然。
“遼歌”是一個老牌的歌劇院,幾十年的輝煌業績,證明這個劇院擁有著傳統的精神和過硬的實力。“遼歌”不僅擁有一批優秀的青年歌唱家,還有著實力不俗,經驗豐富的合唱團和交響樂團(“遼交”)。此次《鄧世昌》的演出,人們在現場看到了他們出色的表現,合唱團的聲音協和而又通透。無論是主題歌《你是大海的朝陽》還是劇中的多處戲劇合唱,他們都完成得很好。“遼交”目前是東北三省中的“招牌”樂團,整體狀況平穩均衡,尤其在歌劇演奏中占有著經驗上的“先機”。此次演出中, 在許知俊與馬楠的指揮下,樂團發揮了靈巧的特點和擅長戲劇音樂的優勢,為整部歌劇演出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并增添了光彩。
歌劇《鄧世昌》的上演,可謂中國歌劇經過多年奮斗與磨難之后所取得的又一大碩果。它集中了全國一批理念先進的頂級藝術家,在“遼歌”這個堅實而又堅固的歌劇平臺上,共同打造了《鄧世昌》這樣一艘“歌劇航母”。
歌劇《鄧世昌》在藝術上確實有著局部與整體的多方面優勢,是當今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作品。然而若讓我從中“雞蛋里挑骨頭”的話,我倒是可以說出一些我認為的明顯弱點。譬如,歌劇《鄧世昌》盡管在藝術上擁有成功的突破,但仍存在著“主題偏移”的現象。具體來說,整部劇對鄧世昌的提升塑造尚有欠缺,而對何玉娘的戲和作用則過于偏重(音樂上也有此現象,何玉娘的詠嘆調寫得比鄧世昌的詠嘆調顯得更有特色),以致作品中本所應該呈現的“英雄屹立感”在獨立性上打了折扣。
我個人認為,編劇在劇本創作上應該給鄧世昌以更多獨立性格的展現空間,如多設置一些展現鄧世昌英雄氣概的戲(如電影《鄧世昌》中鄧一人怒斥洋人,嚴懲日本奸細的場面),而作曲家也可以多角度、多性格的重唱形式加以表現,如此便會牢固地樹立起鄧世昌愛國英雄巍峨的形象。現在的戲, 在遇到關鍵問題時,總是由妻子何玉娘出面,并以其大度的胸懷、溫柔的體貼和忍讓的態度感化鄧世昌,隨后鄧世昌再做出英雄式的決定,這樣的感覺多少對鄧世昌的整體形象產生了弱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感覺《鄧世昌》在創演上再沒有更大的缺陷,至于一些枝節的細小瑕疵,在歌劇的演出中是在所難免的,但畢竟不是主流問題,不會影響歌劇總體上的成功。
我一直認為,歌劇《鄧世昌》唱的、演的、奏的都是一種氣勢,即舍我其誰的氣勢,而這種氣勢所代表的,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中國式“英雄主義”。“遼歌”此次的演出,使我們真正聽到、看到并體驗到了這樣一種一往無前的強大氣勢。
大歌劇的形式、大歌劇的風格、大歌劇的特色, 在9 月21 日-26 日遼寧大劇院的舞臺之上展現出了無與倫比、輝煌壯麗的場景,它從歷史的角度和現實的意義出發,將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魂高高托起,并將它傳承、傳遞、傳播到了世界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