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聽雨



萊奧· 德里布(Léo Delibes) 于1883 年創作的歌劇《拉克美》(Lakmé )是一部知名度遠高于上演率的作品。這部歌劇著名的“花之二重唱”被廣泛運用在商業廣告、影視劇、流行音樂中,詠嘆調“銀鈴之歌”因有模仿鈴聲的花腔段落成為女高音的試金石,這兩個段落皆是各大音樂會中上演率頗高的歌劇選段,而整部歌劇“全豹上演”卻并不多見。
因此,9 月12 日在國家大劇院的歌劇《拉克美》中國首演現場,我們看到不少業界知名人士慕名而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2018 年上任以來的第一部新引進的外國歌劇制作,北京觀眾可謂暌違已久。此版制作由國家大劇院、馬斯喀特皇家歌劇院、維羅納露天劇場基金會、洛杉磯歌劇院聯合完成,原定由達維德· 利維摩爾(Davide Livermore)執導,于2019 年3 月在阿曼馬斯喀特皇家歌劇院首演,在北京場次的復排導演為阿蕾桑德拉· 普雷莫利。9 月12 日至16 日, 歌劇《拉克美》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了4 場,筆者觀看的是9 月12 日的首演場。
《拉克美》首演于1883 年,是作曲家德里布臨終前創作的最后一部完整歌劇。該劇以19 世紀中葉為背景,講述了英國軍官杰拉爾德與印度婆羅門祭司尼拉坎塔之女拉克美,愛而無終的凄美故事。第一幕在婆羅門教寺院花園發生,老邁的印度教僧侶尼拉坎塔厭惡英國侵略者并希望他們不久將被趕出印度,而他的女兒拉克美作為唯一的神圣少女可以向神祈求把敵人趕走。在夢幻的場景中,拉克美與她的侍女唱出了“花之二重唱”。在他去參加城里的慶典時,拉克美卻和英國陸軍軍官杰拉爾德墜入愛河,后者在此時唱出了著名的男高音詠嘆調“圣潔奇妙的幻想”。待尼拉坎塔回來,得知這圣地曾被外國人玷污氣憤不已,聲稱一旦查出闖入者格殺勿論。在第二幕里,尼拉坎塔帶著拉克美在街上搜尋褻瀆圣地的人,拉克美在父親的命令下唱出了著名的“銀鈴之歌”,杰拉爾德聽到歌聲趕來后被刺傷。第三幕中,拉克美用花汁秘方把杰拉爾德救活,兩人互訴衷腸。而在最后,杰拉爾德的好友弗雷德里克出現并責備他不該忘了軍人的使命,杰拉爾德內心動搖,拉克美遂服毒草自殺。杰拉爾德見狀驚叫, 但拉克美微笑著唱出了“迎接死亡吧”。尼拉坎塔趕來,見女兒搖搖欲墜地抱住杰拉爾德,憤怒地要殺杰拉爾德。但是垂死的拉克美警告說:“她的愛人已經服用了長生不老的圣水?!庇终f她已準備為他贖罪而死,然后唱出與世告別的歌,不久她便在被她挽救生命的愛人懷中香消玉殞。最后尼拉坎塔宣布女兒已獲永恒的生命。
可以明顯地看出,如是劇情有著典型的東方主義色彩。18 世紀至19 世紀的西方音樂作品中出現了一批以“東方”為題材創作的歌劇。這與當時異域文化的流傳是密不可分的,對作曲家的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莫扎特、李斯特、比才、普契尼等作曲家的經典作品中運用了土耳其風格、吉普賽風格、日本風格以及中國風格。法國作曲家尤其偏愛東方主義。
《拉克美》音樂上的特點在于有不少甘美旋律, 并全篇漫溢著充滿色彩感的法式音響。作品顯然受到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的影響,第二幕無法不讓人想到《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漫長的愛情二重唱。而《拉克美》在東方主義的題材與一些音樂刻畫手法上成功影響了諸如《蝴蝶夫人》等帶有東方主義、異國情調的歌劇。這部作品的缺點在于結構力較弱, 可能也是其不常被上演的原因。無論是一些詠嘆調本身的結構,還是劇情的結構,都有些不平衡,很難產生有沖擊力的戲劇性效果。如果對比題材接近的歌劇,無論是敘事的沖突還是最后的悲劇性都因作品的原因顯得弱一些。但是,我想我們不應該用這種現代人的“原教旨主義”去欣賞那時的歌劇。許多法國歌劇穿插舞蹈、布景鋪張——因為那就是當時的音樂劇、演唱會,只要有不錯的旋律,熱鬧而不失高貴的氣氛,讓貴族開心就可以了。
指揮讓- 呂克· 坦戈(Jean-Luc Tingaud)是典型的法國指揮,他帶領著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細膩地詮釋了這部歌劇,管弦樂團在他的棒下發出天鵝絨般柔順的聲音。雖然有時提前量不多的起拍在第一幕會顯得像多余的花拳繡腿,但很可貴的一點是能看出他對這部歌劇相當熟悉,第三幕許多地方是他“救”了聲樂。很久沒有聽到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伴奏歌劇了,這顯然是他們所擅長的,他們長期以來追求的歐洲聲音品質在當晚的演繹中也有所體現。
在眾多演員中,飾演尼拉坎塔的男低音張文巍的表現老到而穩重,是這次的一大亮點,父親尼拉坎塔的角色在他渾厚的聲音里展現出一種不怒自威的性格。主角拉克美的演唱者貝亞特· 里特(Beate Ritter)表現驚艷,她的聲音纖細而柔美,幾段難度極大的詠嘆調都完成得很出色,“銀鈴之歌”中縹緲而唯美的高弱聲音令人印象深刻。詮釋拉克美這一角色,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表現出“東方主義歌劇” 中作曲家與劇作家筆下女性的羸弱感,盡管這種塑造人物的觀念在今天看起來已十分陳舊,但在表演中詮釋出角色的楚楚動人是十分有效果并能打動觀眾的。考慮到她是臨危受命代替身體不適的亞美尼亞女高音哈斯米克· 托羅相(Hasmik Torosyan)登臺首演,那么和男高音的配合不是完全和諧也可以理解。里特有幾次唱錯了樂句進入的位置,比較明顯的是第三幕和英國管旋律一起的那句“將永不分離”, 她的提前進入讓這部分的演唱與樂隊分離了。飾演杰拉爾德的男高音馬爾科· 齊亞波尼演唱的完成度很高,不過他的聲音和表演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如果說有,倒是把兵痞的那種油膩表現得不錯。
制作過程中發生了有趣的軼事,原本在A 組飾演拉克美的女高音哈斯米克· 托羅相臨時因病力不能逮,最后只能取消了演出。國家大劇院飛速地請來了俄羅斯女高音斯韋特蘭娜· 莫斯卡連科(Svetlana Moskalenko),據說她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依舊完成得出色精彩。這也側面說明了——對于表演藝術,能力與硬技術有時比經驗更重要。這次的制作中,對白有所刪減,據北京大學的教授布萊克· 史蒂文斯(Blake Stevens)表示:“原版的《拉克美》于1883 年在巴黎首演,其中包括大量的口語對白以及由管弦樂伴奏的對白場景(情節?。?而此次國家大劇院所呈現的版本則對其進行了精簡,幾乎省略了所有的口語對白。據筆者統計,此次僅保留了尼拉坎塔刺傷杰拉爾德后拉克美的一句臺詞:“??!我不會放棄的!”(Hadji! Ils lont tué?。?/p>
達維德· 利維摩爾的舞臺設計充滿科技感,可移動的LED 大面板成為舞臺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演出的過程中,這些面板布局的變換制造出電影鏡頭的效果。導演利維摩爾在這個被水包圍的“巨蛋”(北京觀眾對國家大劇院的昵稱)的舞臺上使用真正的水是很有效果的,盡管這在戲劇舞臺上并非新鮮事(話劇《靜靜的頓河》還有在舞臺上游泳的,看到舞臺上的水時我想起來廖昌永唱的那支很著名的歌曲《泳動》)。另一方面,水和花在印度是十分重要的象征,恒河之水是印度人心中的圣水,可以滌罪攘禍;而此次LED 屏上呈現的印度國花荷花則象征著國家的繁榮和美麗。
《拉克美》是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百部劇目中首次在歌劇院引入3D 全息投影技術的。大劇院的制作一直致力于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換言之,是既要力圖現代的突破,又要考慮觀眾的接受,這是進步的舉措。不足之處在于兩者之間有些生硬的拼貼感,我覺得運用屏幕所試圖表達的科幻感和其他相對傳統的元素之中缺少橋梁。在劇中,很多場景呈現的圖像構圖都還是很古典的——例如拉克美在劇中死去時,拉克美、尼拉坎塔、杰拉爾德三個角色所成的構圖明顯來自雅克·路易·大衛的油畫名作《劫奪薩賓婦女》。3D 屏幕的效果可謂極端清晰,上面的花朵毫發畢現,效果有點像花舞森林。這兩者的一起出現引發人們的思考,但同時顯得有些出戲。在薩義德的名著《東方學》里,東方主義體現的是殖民地時代歐洲對東方的傲慢和偏見:“東方在西方的文本中出現并不是真正的東方。而是西方人出于自身的政治等目的所臆造出來的東方,東方被邊緣化成為‘他者,東西方之間存在著一種權力、支配和霸權的關系?!倍鳛橹袊谱鞯母鑴。\用如此多高科技的手段似乎可以有更多對彼時語境的反思,而非一味地追求科技感。
整體來說,這般制作的《拉克美》難得一見也值得一看,尤其對于歌劇迷來說,這是一部不常上演、有著優美旋律、并且陣容很不錯的一版制作。希望在國內能看到更多這樣“冷門”歌劇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