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輝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喝拉撒,不吃不喝幾天可以,不拉不撒一天都不行。拉撒不能當著眾人面,需找個偏僻之地,有了偏僻之地,時間久了,拉撒之場穢氣難受,熏了別人,臭了自己。既要能避開他人,又不能讓拉撒之物隨處可見,于是廁所就應運而生。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廁所,而廁所真正有資料記載的是先秦時期。古人將廁所稱為 “圂”。《玉篇·口部》 中記載:圂,豕之居也。圂的最初作用是豬圈。而據陜西畫像博物館收藏的 “漢代雙廁陶豬圈” 可知,當時的豬圈和廁所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在豬圈的一角落建高臺為廁所,下為豬圈,人在上面方便時,排泄物就成為豬的食物。古人還認為排泄物是喂豬的 “大珍”。《太平御覽》 記載: 朔人獻燕昭王以大豕,曰養奚若,使曰: “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謂豕仙。” 可見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知道了廢物的再利用。在全國許多博物館的陶豬圈顯示也就是在漢代,廁所就有了男女廁之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與豬圈在一起的廁所因占地面積太大而被淘汰。人們在家里把大缸埋于地下,或直接在地下挖個坑,在上面放些橫木,人就蹲在上面方便,甚至有的直接用木桶代替廁所,于是當時早起的人們就多了一項任務:刷糞桶。后來,有錢人家的廁所有了改變,把椅子下面掏空,放一便盆,人就可以坐在上面方便了。這樣的廁所多在城市,農村則依然保存著最原始的樣子,要么上為廁所,下是牲口圈,要么房前屋后隨便挖個坑,周圍用簡單的樹木搭就,能遮羞即可。排泄物喂豬的少了,但作為肥料的確是事實。
我國是農業大國,“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拉撒之物在茅坑里發酵之后,又是莊稼的上好肥料。廁所之物既方便,量又多,肥力足,是莊稼施肥的首選,這樣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直到20世紀末,在南方的許多農村,廁所依然是一個坑上擔幾根木柴。人們蹲在上面方便時,一要擔心木柴斷了掉下去,二要擔心穢物下去后濺一屁股糞便。多數農村的廁所也不分男女,人們到廁所前先要咳嗽幾聲,以便試探里面是否有人。條件好的人家廁所建有遮蓋之物,安上簡易之門。條件差的就一圈簡單的圍墻,入口處用簾子或薄膜之類隨便遮羞即可。更搞笑的是,有的偏僻農村竟然沒有一個廁所。人們方便時都往山上或莊稼地里解決。早晨在村子里常常可以看到手捏苞谷核之類匆匆往外跑之人,見面都相互笑笑:你去啊,你也是去呀! 那時的城里的親戚怕到農村,并不是農村人不熱情、不好客,而是城里人到鄉下去方便時實在不方便。即便去了,也是匆匆就離去了。
小的城市,鄉下人上城里難,上廁所更難。有限的幾個公廁相距太遠,單位里的廁所又不許外面的人進去。人們憋了很久,匆匆找到一個廁所,總是見到排長隊等候的人群。你急,他也急,沒誰會讓你,遇到拉肚子,忍不住就搞在褲襠里,丟死人了! 好容易排到進去,也是污穢橫流,惡臭陣陣,氨氣味熏眼。地上煙頭、煙殼、撕剩的報紙隨處可見,墻上各式廣告,像牛皮癬一樣格外刺目。但著急之人,誰管那些,只顧自己暢快地排泄,哪管外面急等之人的難熬。解決完畢,滿身輕松,滿臉快意地走出來。真應驗了那句: “進門三分緊,出門一身松” 之語。
后來,每個公廁有了專管打掃之人,多是些老年或殘疾人,條件好起來了,里面也干凈了,但進入都收費,五毛錢一次,一元錢給你一包質量很差的紙。有時不帶零錢,只好先給五元十元,出來再補。有強行上廁所不給錢的,有忘記補錢就走的,也有用五十一百去找不開的,為了上廁所,經常發生爭吵。
城里如此,鄉下學校上廁所就更麻煩了。記得剛工作時,廁所之事一直困擾著人們。全校五六十個教職工,五百多學生,而廁所只有兩個,蹲坑一邊也就二十多個。早晨最擁擠的就是廁所,時間短,人員多,進進出出,摩肩接踵。蹲坑沒隔板,蹲在那里方便的人,時常會被旁邊的小便濺在身上。燈光昏暗之時,蹲著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被尿沖了一頭。
更尷尬的是沒有教師專用廁所,老師們也只能去和學生一起擠。再有禮貌的學生,那時也很少有讓老師的。為了不和學生擠廁所,教師們只能在學生起床前或學生上課后才去方便。
最怕的就是輪到打掃廁所。先要指揮學生用掃把掃,隨后用水沖。學生們排成隊用臉盆到幾十米遠的地方去抬水,一盆盆將蹲坑中的穢物、尿槽中殘留的尿液沖走,最后再用掃把把污水掃干凈。掃一次廁所少則一二十分鐘,多則一兩節課。遇到上級檢查,廁所又是檢查的重點,卻成了打掃的難點。稍微打掃不好,又被批評,又被扣分。
炎熱的夏季,廁所里散發的陣陣惡臭從門窗飄進教室,熏得師生們發嘔。從廁所中飛來的蒼蠅,在教室里成群結隊地飛來飛去,讓人心煩。遇到下大雨的時候,廁所也會被雨水灌滿,污穢橫流,蛆蟲浮沉,肥胖的蛆蟲時不時拖著長長的尾巴,蠕動著身子,爬到教室里,讓人陣陣發怵。教師們只能帶著學生去處理。一擔擔挑著糞水,一掃把一掃把掃去污物,現在想想都惡心。
不好的廁所不僅僅帶給人們極大的不便,更是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源頭。在我國農村許多的傳染病都與廁所和飲用不干凈水源有關。
廁所問題不僅僅困擾著我國國民,它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且不說落后的非洲國家和因沒廁所而案件頻發的印度,就連發達國家也深受其擾。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上有十多億人只能露天排泄。每年有無數的人因此而罹患傳染病死亡。于是,全世界的人們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廁所革命。
2013年7月24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1月19日設立為 “世界廁所日”,旨在倡導人人享有清潔、舒適及衛生的如廁環境,提高全人類的健康水平。
在我國,從第一代領導人開始就很注重人民的生活的改善,“寧臟我一人、干凈千萬家” 的淘糞工人時傳祥還被評為時代模范,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但當時因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廁所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進入新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小小的廁所成了革命的對象。風景區、賓館、高速路服務區修建了大量高標準的廁所。在小城市里,尤其是開始創建衛生城市后,廁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處可以見到的是漂亮的免費公廁,這些公廁數量多,規格高,你再也不用為找不到地方方便而苦惱。走進廁所,雪白干凈的防滑瓷磚地面,裊裊升起的熏香,舒緩動聽的音樂,常綠的小盆景,分隔開的全自動沖水蹲便處,自動感應立式小便器、手紙、梳妝鏡、烘手機、感應洗手臺,洗手液。連老年人殘疾人都有專門方便的地方。在全國許多大城市里,智能公廁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里面不僅可以方便,還可以休閑、看電視、上網、購物、喝咖啡,真是方便之地太方便了。難怪有外國游客驚呼: 中國的公廁哪里是廁所,簡直就是豪宅! 在剛剛結束的冬奧會上,全過程免接觸、使用過后會進行自動消殺、具有呼救功能的智能公廁亮相部分冬奧場館,以 “黑科技” 助力綠色冬奧,為 “簡約、安全、精彩” 的冬奧盛會提供了助力。
在現在我工作的學校里,政府投資了35萬元人民幣,對原來的三個公廁進行了改造,將原來蹲坑改成了感應蹲便器,將尿槽改成了立式感應小便器。在各棟宿舍樓、教學樓、實驗樓每層樓上都修建了廁所。里面也都配備了洗手臺、手紙、洗手液等各種用品。近距離、寬敞、明亮、干凈、數量眾多的廁所為師生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師生們再也不用為上廁所而煩惱。正如一位女老師所說: “以前教學樓沒廁所,連水都不敢多喝,因為樓層高,廁所遠,來回一次不方便,水喝多了肚子又脹痛,現在教學樓有了廁所,可以放開地喝水了。”
在全國農村,一場 “旱改水” 的廁所革命,已完成了,農村的廁所已有質的改變,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的環境更加美好。
廁所雖小,但廁所干凈衛生、廁所文化文明事大,一部廁所變遷史,是人類生活變化的歷史,也是人們從落后向文明進化的歷史。因為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裕了,廁所問題也才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