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23〕1501號,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適應煤電功能轉型需要,建立煤電兩部制電價機制,通過電量電價靈敏反映電力供需、燃料成本變化,通過容量電價體現煤電容量支撐調節價值。這是“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制改革、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的又一項舉措,有利于推動煤電轉變經營發展模式,發揮支撐調節作用,更好地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更好地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容量電價機制適時建立,將成為穩定“能源不可能三角”中的重要一環,對于促進新能源發展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立足于當前能源結構轉型實際需求,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亮點:一是突出重點,明確容量電價的補償范圍。二是因地制宜,明確各省容量電價水平。三是責任理清,明確費用分攤主體。四是考核嚴格,明確容量電費扣減和退出機制。
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是電價改革向前邁進的關鍵一步,為確保容量電價機制能夠取得實效,建議在后續執行過程中關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容量電費向用戶側疏導要貫徹落實到位。本次煤電容量電價改革,容量電費的疏導將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如容量電費由發電側內部分攤,讓新能源或者其他類型電源承擔容量電費,容量電費的分攤將變成發電側的“零和博弈”。一方面新能源等電源并不是系統安全穩定的直接受益主體,承擔分攤責任就如同“羊毛出在狗身上”;另一方面,政策對發電企業不僅不能產生有效激勵,反而降低政策實施效果。
二是容量機制的實施范圍擇機進一步擴大。目前,國內執行容量電價機制的主要是煤電、抽蓄和部分燃機,但在市場化環境下,應按照商品“同質同價”的原則,保證所有提供系統容量的各類型電源,不分出身都應獲得相應的容量電費。特別是當前各地要求新能源配建儲能日趨嚴格,新能源場站的主動支撐能力也相應得到提升,即便是“靠天吃飯”的新能源,在配儲后也能夠階段性為系統提供有效容量。
三是容量電費考核標準要緊松適宜。容量電費基于發電側申報容量與容量電價共同確定,為了保證系統有效容量的真實性及所有煤電機組之間的公平性,《通知》設定了相應的考核機制,不能按照申報容量提供頂峰能力的機組,要對其容量電費進行相應的扣減。考核是一把“雙刃劍”,考核過嚴或者過松,都會影響政策執行效果。考核過嚴,會挫傷發電企業提升存量煤機頂峰能力的主動性和投資增量煤電的積極性;考核過松,會影響有效容量的真實性,虛增容量電費規模,不利于系統安全的同時也不利于用戶側穩價保供。
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必將在能源結構轉型及電價機制改革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改革尚在征途,吾輩仍須努力!(轉自:北極星電力網,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