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崢
(張家港市冶金工業園,江蘇張家港,215600)
張家港市冶金工業園(錦豐鎮)是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國內首家省級特色工業園區。近年來,園(鎮)把檔案工作作為社會民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以信息化轉型為驅動、法治化治理為路徑、社會化服務為導向的新時代鄉鎮檔案工作治理體系建設,用檔案和檔案文化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奮力書寫鄉鎮檔案事業現代化發展新篇章。
冶金園(錦豐鎮)作為張家港市區鎮的重要板塊之一,本著爭先率先、示范先行的原則,創新管理模式,激發鄉鎮檔案機構活力。2017 年建成錦豐檔案館(中心),隸屬于黨政辦,有專職人員7 人,現為省五星級單位、江蘇省村鎮建設檔案特級單位、江蘇省5A級數字檔案室、江蘇省示范檔案室。
(一)優化頂層設計。將檔案工作納入鄉鎮發展規劃、工作計劃和考核體系,納入鄉鎮各部門和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等機構職責范圍。出臺相關文件、制度,完善鄉鎮檔案工作發展的政策支持、制度設計、經費投入和考核機制。檔案年均專項經費150 萬元左右,切實推動檔案資源管理持續規范、鄉鎮檔案事業蓬勃發展。
(二)創新保管模式。積極探索區域內檔案資源“集約集中”保管、利用新模式。檔案中心集中保管機關單位和鄉鎮轉改制企業等各層面檔案資源,實現轄區檔案資源的集約化管理。目前中心保存各種門類載體檔案共計2.76 萬卷17 萬件。
(三)強化協作聯動。完善“層級聯動”運行體制,成立鎮、村(社區)和鎮屬事業單位兩級檔案工作領導小組,由園(鎮)黨政辦主任任組長,黨政辦副主任任副組長,機關各科室、村(社區)和下屬事業單位專兼職檔案人員為組員,形成了統一領導、扎口管理、部門參與、整體聯動的全覆蓋檔案管理工作網絡;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上掛下派”機制。新上崗基層檔案員“上掛”中心跟班學習2 周,中心科室人員全年不少于2 次“下派”到基層單位指導檔案業務工作或根據村(社區)需求“點單式”指導。
(一)實現建檔領域“全覆蓋”。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謀劃鄉鎮檔案工作,推進鄉鎮檔案督管體系建設。實現村(社區)和鎮屬事業單位檔案工作省星級“滿堂紅”。目前鎮區30 個行政村(社區)、7 所學校和錦豐醫院、錦豐中心水利站檔案工作全部達省星級標準,其中聯興村、常家村、店岸村達省四星級標準。積極引導15 家民企建檔,指導規范重點建設項目檔案,通過專項驗收。初步建成以檔案館(中心)為核心,涵蓋轄區內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體系。
(二)突出資源建設“精準性”。一方面通過檔案規范倒逼基層工作規范化,依法規范基層組織建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流轉、村鎮建設、拆遷安置、環境整治、社保醫療等重點領域檔案,確保鄉鎮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有據可依;另一方面,大量減少臺賬資料,全面壓縮事務性、輔助性等材料的歸檔,既實現檔案工作不缺位、檔案資源不缺失,又助推基層減負增效。
(三)推進考核評價“常態化”。把檔案工作納入對各部門、各基層單位的考核指標體系,將檔案工作與績效管理、責任追究相結合,細化量化各項工作標準,建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檔案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一)開展鄉村記憶影像工程。依托網格化管理模式,將基層組織、村(社區)志愿者、居民群眾納入檔案資源建設主體,引導公眾參與鄉村記憶搶救。2013 年起,錦豐鎮開展“鄉村記憶影像工程”,建設園(鎮)影像檔案資源庫,目前共收集整理反映錦豐鄉村面貌照片2 萬余張,編纂出版《錦豐鄉村記憶影像》,其中聯興村成為張家港首批“鄉村記憶檔案”試點村。
(二)推動家庭建檔工作。激勵村(社區)鼓勵、引導、幫助村民開展家庭建檔工作,使家庭檔案與文明創建、文化傳承、美麗鄉村建設、家風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既豐富民間檔案資源內容,又保障鄉風文明,促動鄉村振興。引導園(鎮)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退役軍人、老黨員、老兵、非遺傳承人、鄉賢名人、最美“抗疫”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未成年人等建立家庭檔案。園(鎮)獲蘇州市未成年人成長檔案工作優秀試點單位。
(三)啟動口述歷史檔案采集。打造“百年錦豐”口述品牌,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口述歷史檔案采集,完成《光明村的古銀杏》《非遺傳承元宵鑼鼓》等22 篇口述史的文稿征集工作,已錄制口述史視頻16 個。圍繞“檔案見證·我與沙洲共成長”“紅色印記·薪火傳承”“留住鄉音·記住鄉愁”三大主題,采集相關口述歷史檔案,推動常家村成功打造“常家往事”口述歷史品牌。
(四)開展鄉鎮企業檔案的搶救與保護。通過提前介入、依法監管,不斷加強對轉改制、破產等過程中鄉鎮企業檔案的處置,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征集散存在社會和個人手中的珍貴鄉鎮企業檔案資料,建設鄉鎮企業檔案資源庫。目前,已征集關停、破產企業檔案19084 卷1496 件。
(一)讓檔案載體更具“文化味”。依托檔案資源,打造檔案文化產品,講好美麗鄉村故事。先后出版《錦豐鎮志》《錦豐地名志》等3 部鎮志、地名志地情資料。《錦豐鎮志》入選中國名鎮文化工程,張家港市首批園(鎮)年鑒——《冶金工業園(錦豐鎮)年鑒》獲評蘇州市優秀鎮村年鑒;大力挖掘沙上優秀傳統文化,精心編纂出版《沙上春秋》《沙上集鎮》《沙上水系》等沙上文化系列叢書16 部,該系列叢書獲江蘇檔案文化精品省二等獎、蘇州市一等獎。
(二)讓檔案體驗更具“沉浸式”。活化利用好民風民俗、村落文化、鄉賢名人、紅色印記、非遺和特色成就等檔案文化資源,搭建鄉風教育和地情教育的重要平臺;建成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易地新建沙上文化印象館,成為獨特的沙上文化旅游和紅色教育資源;倡導和推進村史館建設,常家村史館通過文字、圖表、照片、實物等形式,讓“紅色精神”“崇文重教”“艱苦創業”等理念深入人心;店岸村史館利用多媒體動畫、沉浸式體驗,分“店岸變革廳、老街還原館、黨員沉浸廳”三部分,再現店岸生產發展、生活演變的歷史過程,激發村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三)讓檔案文化傳播“更走心”。對接群眾文化需求,依托新時代文明服務站點,以“你點單 我服務”的形式,推送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項目下基層;緊扣熱點,舉辦《印象·錦豐》《沙上文化微展》《冶金工業園建園20 載大事記》等專題展覽;推出“圖說錦豐四十年,家鄉變遷邀你來展現”“話巨變,家鄉道路的老照片,喚醒你童年的記憶”等檔案文化項目進基層、進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盛宴”。
(一)啟動鄉鎮智慧檔案建設。2015 年啟動智慧檔案館建設項目,通過數字檔案館子系統、環境調節控制系統、環境自動監測管理子系統、智慧物聯集中管理系統,初步構建集檔案收集、整理、保存、利用于一體的智慧檔案管理體系,實現檔案資源的智能管理和利用。
(二)建設綜合檔案服務平臺。推進以“檔案查閱窗口、政務信息中心、民生檔案遠程共享平臺”為主體的服務平臺建設,發揮檔案利用、宣傳教育和信息交流等服務功能。目前,錦豐檔案館以及聯興村、常家村等30 個村(社區)已實現與市檔案館民生數據的互聯共享,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打通了檔案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在2021年開展的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證“兩證合一”項目工作中,已通過平臺為2000 余戶農戶提供了準建證存根。
(三)啟動單套制電子文件歸檔。推進基層數字檔案館(室)建設,在基本完成村(社區)室藏檔案的目錄和重要檔案全文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探索開展電子文件歸檔工作。依托全市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對接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圍繞“不見面審批”等工作過程中產生的行政審批電子業務數據,實行在線電子文件歸檔,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有力支撐。2022 年,園(鎮)先行先試,成為張家港宅基地在線審批唯一試點鄉鎮,加快宅基地管理從“紙上批”向“線上跑”轉變,宅基地審批業務實現電子文件全流程單套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