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嬌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7
北京是著名的世界文化名城,優秀歷史建筑是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護好優秀的歷史建筑對于保存城市歷史文脈、反應社會發展、營造城市的獨特意象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北京歷經了滄桑巨變,但作為歷史發展見證的建筑物依然大量存在于城市當中,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對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片面認識,使得我們忽視了近現代遺產的保護,造成的結果是,今日的琉璃廠已名不符實,大柵欄不斷遭到破壞性拆建。本文通過我個人參加工作以后接觸到的北京國際俱樂部項目淺談在新的規范政策、新的歷史環境、新的技藝做法、新的功能需求等不同制約因素下如何實現老建筑的拆舊復舊并賦予新的功能。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及新設備設施的加入,使建筑文化資產獲得再生之機會。為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貢獻一絲微薄之力,為一代人延續歷史及文化的記憶,同時更有效率的利用北京的土地資源,使得項目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能更多更好的發揮應有的價值,為北京的明天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
本案處于北京國際俱樂部西側,地上新建建筑面積為50000m2,總建筑面積為68000m2。用地北側為瑞吉酒店附屬設施,南側為國際俱樂部網球館,北京國際俱樂部建筑群被列為北京第一批優秀近現代保護建筑。因此,在如此局促且敏感的場地內,需慎重考慮以下問題:
1.如何做到新建建筑與保護建筑之間和諧共生?
2.如何處理高強度的建設容量與有限場地之間的矛盾?
3.如何使新建建筑融入整個俱樂部群體,達到1+1>2的效果,同時做到對長安街歷史風貌的延續與增色?
以上課題,是本項目的核心價值與歷史使命。
北京國際俱樂部歷經數十年滄海桑田,見證了中國對外建交的輝煌歷程,是吳觀張大師于1969年設計、1972年建成的集辦公、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建筑,坐落于北京東二環建國門外大街。建筑為2~3層的一組建筑,整體風格有著70年代長安街沿線建筑統一風格的特點。主體建筑通過豎向米色水刷石柱子分隔,用屋頂及連廊白色涂料挑檐的水平線條收邊,挑檐上方采用白色混凝土欄桿增加細節;墻面采用18×18馬賽克小面磚(陶瓷錦磚)通過豎向分組及水平分組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紋理細節,整體風格協調統一[1]。
隨著外交進程的發展,其構成由最初的國際俱樂部,擴建了瑞吉酒店、公寓等附屬配套設施。在外交服務體系更加多元、立體化發展的今天,北京國際俱樂部的添加與改造項目應運而生。在2007年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于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其中第38項目即為北京國際俱樂部。新建項目將拆除老網球場但其南側沿建國門外大街及東、西部分立面將原樣復建。隨著建筑科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工藝的進步,以及與新的建筑立面的結合,老網球場復建立面是本項目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點研究項目。
因項目用地緊張,經規劃部門許可,可對原有網球館進行拆除并復建其外立面,要求在不改變網球館西、南、東三側原狀外部立面的情況下,可對網球館進行內部改造,并在原基礎上增加了百米辦公樓、宴會廳功能,并保留了網球館的功能。因此新的建筑與老的建筑立面就產生了新老建筑的銜接問題。建筑設計在保證其外型及風貌的協調融洽的前提下,對網球館進行內部改造,并考慮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以達到既滿足功能需求又能協調統一、舊貌換新顏的立面效果。
后經多方案比較,探索新建寫字樓部分與原有網球場立面的各種搭配關系,包括立面表皮和塔樓位置的選擇,最終確定方格塔樓立面方案,與現有瑞吉方格塔樓的立面交相呼應,并得到政府部門初步認可。
在后續與政府部門溝通過程中,規委覺得原有方格立面與老網球場立面手法及尺度不協調,要求對立面進行調整,期間包括與崔愷院士也做過多輪研究探討,通數輪多方案比選,最終確定現有豎向線條的塔樓立面方案,進而同保留建筑風格達到協調統一的外貌效果。最終方案效果圖如圖1所示。

圖1 最終方案效果圖
由于新建筑復原的主要為外立面,故將老的網球場功能移至了北側裙房位置,南側裙房由原來的一層通高網球場搖身一變成了新建筑的三層辦公空間。結構體系定為框架結構體系。因原立面南裙房頂部存在兩層白色挑檐,此位置給辦公帶來的問題是內部空間采光高度較低,僅有1.6m高,內部自然采光線很暗。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就是原有立面對新功能層高對應關系產生了問題,內部功能的改變不適應原立面造成的。對于甲方來說這樣的辦公空間未來租售來講是不利因素。我們在施工過程中想通過屋頂增加采光天窗的方式來增加自然光線,甲方也十分認可,但因方案初期沒有考慮天窗,現場結構已實施,現階段考慮增加天窗對于結構來說比較難實現,成本也會很高,因此原因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這也是個遺憾;如果設計之初就考慮了通過天窗增加采光,就能解決三層辦公整體采光差的問題[2]。
復原建筑離不開原設計圖紙,本項目的建筑設計圖紙為老輩具有匠心精神的建筑設計大師們悉心手繪的設計圖紙。手繪建筑設計圖紙時代同電腦制圖時代有著十分大的差別,那個時候對施工隊要求也是比較高的,但老的手繪圖紙會有未表達到的部位,是通過同施工隊與設計師的溝通或通過設計師現場指揮實施的情況。但如今隨著五方責任的實行以來,各方對于責任的承擔都非常謹慎,施工隊對設計圖紙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圖紙表達上要求面面俱到,而且成本的計量也會要求設計說明及圖紙的覆蓋面全、精細化高。綜合以原因,需要在原有手繪圖紙基礎上增加很多的細節做法,補充原手繪圖紙中未詳盡的內容;另外需要把實際測量到的需要復原的建筑外立面尺寸更新到新建筑施工圖中,原手繪圖僅僅可以做為參考。
老的網球館為一層通高的建筑,那個年代北京下,建筑外墻并無圍護結構外保溫的節能要求,圖紙也未采取保溫措施。新建筑根據2015年實施的《北京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的要求,新建建筑應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結合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遮陽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建筑高度大于50m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規范的更新迭代給建筑外立面凹凸進退關系會因為保溫的增加而產生了變化,需重新研究原圖紙和新強身節點的對應關系。所以在外立面復原方案墻身設計時,我們采取的策略是保證外立面凹凸進退相對關系同老建筑一致的做法;外立面最外側坐標點同老網球館外側坐標點一致,這樣讓整個沿街的外立面看起來基本是微差。
然而,保溫材料的選擇也成了一大難題,通常高層建筑的A級保溫材料常采用巖棉,此種保溫材料一般應用在幕墻體系中,因為它的吸水性比較強;但在這個項目中確實是不適用于整體建筑的,因100m高的塔樓采用的幕墻體系,但復舊的立面部分采用的是貼磚及涂料飾面;在保溫材料的選擇上斟酌比選并且定了原則:第一強度要夠,不能像巖棉一樣軟;第二需要憎水性的保溫材料,防止建筑建成時間久了之后會有脫落的情況;第三要則需要滿足A級防火的要求;第四保溫性能要好不能太厚;斟酌之后我們選擇了A級的保溫材料泡沫玻璃板,基本滿足了以上的四個要求,并且本身具有以下有點:1、本身無毒、無放射性、不會釋放有害物質,不會污染地基和地下水,為環境友好材料;2、不燃燒、吸濕和吸水率低、使用溫度范圍廣,普通泡沫玻璃實際使用溫度為240~280℃;3、不易風化、不老化、不受鼠嚙蟲咬和微生物腐蝕;4、可以通過改變配方和發泡工藝,調節容重、開口氣孔和閉口氣孔率以及其他性能;5、材料自重輕;剛好我們的項目是要報LEED鉑金級,此種材料的選用也能為其添磚加瓦。
通過對不同構造手段、施工工藝進行研究分析,歸類總結設計策略方法,運用到項目設計中,使項目在前期方案開始就具有可深化的條件,避免不必要的彎路,保證方案到施工圖的延續性,節省設計周期,推進項目發展。
老的網球館立面最具特色的水刷石的柱子,為老的建筑群形成了統一的風格。水刷石是一項傳統的施工工藝,它能使墻面具有天然質感,而且色澤莊重美觀,飾面堅固耐久,不褪色,也比較耐污染。但這種傳統的裝飾工藝今天已經很少采用,因其比較浪費水資源,需一遍一遍的用水清洗出質感。因此也給我們復舊帶來了一個挑戰:顏色怎么做的像又不失表面的凹凸質感。后經過比選,決定采用荔枝面的石材裝修柱來完成這一效果,細節追求同老建筑一致的分格手法。
錯格砌筑的混凝土花格磚也是整個建筑群統一的建筑元素。考慮到此元素位于12m以上位置,設置范圍為東西立面;考慮外立面的同時要考慮的是整體安全性的問題,因此我們希望將原來砌筑的花格磚統一采用類似幕墻體系的方式來同主體結構固定,磚體采用GRC預制構件同磚后龍骨固定。因原圍護結構體系中并沒有龍骨及磚的安裝空間,因此節點的進退關系又發生了變化。我們找了一個深化廠家做了一塊樣本,但是將樣板運輸到現場后,發現這個標準單元非常沉,十幾個人一起都搬不動,后來就放棄了此方案,選擇了可塑性比較強的泡沫玻璃板預制成需要的花格磚樣式,整體材料上墻是比較輕的,完成效果也還可以。
此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圖紙問題,新的圖紙由設計來定,既有建筑存在一套竣工圖紙,但對接起來僅僅是紙上談兵,因為任何施工現場都不能保證零誤差,也保證不了后期改建等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在處理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測繪的介入、原圖紙的配合、以及甲方積極的提供現場的數據,才能準確無誤按照需求的完成新老接駁的問題。此工程項目中北裙房地下車庫同既有的瑞吉酒店需要接駁,南裙房同老建筑群連廊也需要接駁。
這個項目的參與者有設計、幕墻顧問、泛光照明、幕墻廠家、施工總包、分包、BIM、綠建、業主、項目管理公司等多家公司參與,作為設計方,基本上已經和各家打過交道。設計方在過程中應堅持自己的立場,前期方案階段定的方案設計及大的意圖信息不應該在后期施工配合中丟失。后期配合中主要的問題就是現場施工及圖紙的錯漏碰缺的問題,在不影響原設計意圖的情況下對問題進行分類,有些問題不能盲目的聽從現場的要求,要多的是要從實際出發去查證問題及對圖紙的復核和校對,看清楚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弄清楚癥結,才能準確無誤的對癥下藥[3]。
舊的回憶,是生命的傳承;新的起點,是外交精神的延伸;整個項目我從施工圖設計參與至施工配合,遇到了很多問題,如何修舊復舊,總結來講,首先應從政府層面或業主層面研究清楚復舊的原則是什么,得到政府和業主的支持,才能找對大方向,避免從前期就走上彎路;其次是復原過程中應從設計角度注意對原建筑立面設計細節的調研,細部尺寸的研究,加以測繪、3D建模等新技術手段,將原有建筑的立體信息盡可能多的保留下來,為后期做復原設計做充足的前期資料準備,若可能,可將原建筑拆除下的建筑的元素直接挪用至新建筑;最后就是開展復原設計,要注重解決新與舊之間的各種矛盾,既滿足當下的規范要求,同時滿足業主的需求,又能呈現原建筑的立面效果,將原建筑的細節一一展現到新建筑上,深化細節構造,最終將復原建筑外立面完美的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最終得以實現“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