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均
郁南縣水利事務管理中心 廣東 郁南 527100
水利工程是國民經濟與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包含水資源利用、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多方面。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人力技術短缺等,在水利工程建設、運行和管理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效益的實現[1]。故明確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中的問題,制訂有效的措施,才能為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實用性建議,從而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的意義較多,其一、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水利工程涉及大量的水資源調控、防洪排澇等任務,若管理不善或質量有問題,可能導致水利設施損壞、潰堤、洪水災害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其二、確保工程穩定運行:水利工程一般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其穩定運行對國家、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能確保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設計標準,提高工程的穩定性與耐久性,保障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其三、提高工程質量與效率:良好的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能強化對水利工程施工、監理、設計過程的監督與管理,有效防止工程質量問題,提高工程建設效率,降低重復投資和成本維護。其四、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直接關系到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通過嚴格的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可以確保水利工程的設計與建設符合科學規劃,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其五、推動水利工程技術創新:在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引入新技術、新材料等創新手段,促進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提高,為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其六、促進可持續發展: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與維護需要長期投入和管理,質量和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工程的使用壽命和效益。有效的監督管理能發現和解決問題,及時進行維修與改進,確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其七、建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水利工程建設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包括政府、企業、居民等。通過加強監督管理,防止違法違規行為,建立起公正、透明、高效的監督機制,可以提升水利工程建設者的信譽度和形象,增強社會對水利工程建設的信心和支持。
總之,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的意義重大,其不僅關乎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只有通過有效的監管措施和管理機制,才能確保水利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
組織結構不統一問題涉及多個方面。首先,在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中,可能涉及多個行政部門與監管機構,每個部門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然而,由于各部門之間的行政管理分散,缺乏整體協調和統一指揮,導致監督管理工作困難重重。
一個主要問題是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管職責交叉和責任邊界不清。由于缺乏明確的職責劃分,各個部門或單位之間的職責邊界模糊,導致監督管理職責重疊或遺漏。這種情況下,責任的推諉和責任不到位成為常見問題,阻礙了有效的監督管理。
其次,監督管理涉及眾多環節和細節,如工程施工、質量檢驗、安全監控等。如果沒有明確的職責劃分,各個部門或單位之間的工作職責會出現模糊不清的情況。這將導致監督管理工作無法有序展開,責任不明確,工作效率低下。
此外,不同監管部門或單位可能對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的監督管理有不同的側重點和標準。這種權責不一致會影響監督管理的一致性和效力,容易導致監督管理工作出現盲區和矛盾。因此,需要統一相關部門或單位之間的標準與要求,確保監督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最后,若監督管理的資源分散且缺乏協調,不同監管部門之間可能會出現資源競爭和沖突。各個部門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而忽視了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監督管理工作滯后和不到位。這需要建立起資源共享和協調機制,確保監督管理工作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配備必要的資源。
在一些情況下,為了降低成本或加快施工進度,施工單位可能會采取不規范的施工方式。經濟利益驅動可能導致施工人員犧牲質量與安全,追求更快的工程進度和更低的成本。這種做法往往會增加施工過程中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對水利工程的質量、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同時,部分施工人員可能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導致施工操作不規范。這可能由于培訓不足、經驗不足或工作壓力等因素所致。技術和操作水平不足可能使施工人員無法正確執行規范操作流程,從而增加了水利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的風險。另外,不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不嚴格的監督措施也可能導致施工過程不規范。若監督管理人員缺乏有效的監控和檢查,施工單位可能會忽視規范操作,而不加以糾正。監督管理不到位可能使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和解決,繼而影響水利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和規范,不同的施工單位和監督部門可能會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導致管理體系不協調、不一致。缺乏統一的標準還可能使得某些關鍵的管理環節被忽略或者不夠嚴格,從而影響水利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同時,若信息流通不順暢,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將受到限制。管理體系需要及時的信息反饋和傳遞,以便做出準確的決策與調整。若信息流通不暢,監督部門可能難以掌握工程的實時情況,從而無法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另外,若管理體系中責任劃分不明確,還有可能導致關鍵職責被忽視或者責任推諉。每一環節的職責與權限都應明確,以確保各個環節都能夠充分履行責任。責任不明確可能導致管理流程中的漏洞,影響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
構建一個有機協調、信息暢通的監管網絡體系,將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確保工程質量及安全達到預期目標。首先,需要各個相關部門間的協作與合作,如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等需要共同參與,形成一個跨部門的監管合作體系。如政府部門應制訂法律法規與政策,制訂完備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明確水利工程建設與運營的監管職責、權利、義務,并涵蓋工程審批、施工許可、安全評估等方面,確保監管制度有明確的法律基礎。其次,要清晰劃分不同部門、機構與人員在水利工程監管中的職責,并建立合作機制;還要確保工作人員合理安排,讓各環節均有對應的負責人,從而保障隊伍的穩定性(見圖1)。同時,要在監管網絡體系中,要確立一套統一的監管標準和流程,確保監管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包括工程審批、施工許可、質量檢驗等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指導,以及優化監管流程,使監管工作更加高效與協調。如建立監管操作手冊,明確不同階段的監管重點、內容與要求,以便監管人員按照規定進行有效監督。再者,構建監管網絡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的監管平臺。該平臺可以整合水利工程的施工數據、監測數據、質量報告等信息,以便監管人員進行實時的數據分析和監督[3]。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及時識別潛在的問題與趨勢,從而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問題發生。最后,構建監管網絡體系后,需要定期評估和檢查。監管網絡的有效性、協作效果及監管結果都需要進行定期的評估,發現問題并采取改進措施。持續改進是構建監管網絡的重要一環,以確保網絡體系始終保持高效、靈活和適應性。通過采取上述措施,構建一個跨部門協作、人員合理安排、信息技術支持與數據分析、定期評估與持續改進的監管網絡體系,將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效率與水平,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達到預期目標。

圖1 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人員結構
首先,在工程開始前,制訂詳細的質量管理計劃,明確質量管理目標、措施和時間表,確保全過程質量控制;還要充分考慮工程特點和環境條件,明確施工計劃與進度安排,確保施工過程有序進行。其次,明確質量管理的責任分工,建立質量責任制,確保各級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對工程質量負責;提升施工隊伍的技術水平、質量意識,通過培訓和認證,確保施工人員具備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嚴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質量,確保采購的材料符合質量要求,杜絕使用低質量或假冒偽劣材料。再者,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實時監控施工過程,及時發現施工中的問題,并采取糾正措施,如在施工現場設置攝像頭、傳感器等,對施工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錄像,以便隨時回顧與分析;制訂嚴格的質量驗收標準,明確合格工程的要求,確保工程質量符合國家規定標準;針對水利工程各項關鍵節點與重要部位,進行質量檢測與測試,確保施工質量符合規定標準。最后,定期監控施工進度,確保施工按照預定計劃進行,及時調整進度,避免延誤工期;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對施工過程、質量控制進行記錄和追溯,以確保工程質量的可追溯性。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加強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提高工程施工質量及安全水平,確保水利工程獲得可持續發展和理想社會效益。
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制訂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流程與措施,確保安全管理工作有序進行;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教育與培訓,提高其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培養安全文化。其二、強化對施工操作規程的執行,禁止違章操作,確保施工過程中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建立定期安全檢查與巡視制度,及時發現和整改安全隱患,確保施工現場安全;及時向施工人員公開施工現場的安全信息,包括事故案例、安全警示等,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其三、建立健全安全事故的報告和處理制度,對事故進行及時報告與調查,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次發生;利用安全監控設備對施工現場進行實時監測,防范、處理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加強對施工人員行為的規范管理,防止違規行為對施工安全造成影響。其四、完善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明確安全管理的責任分工,建立安全責任制,確保各級管理人員與施工人員對施工安全負責;建立安全獎懲機制,對安全工作成績優異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表彰,對安全違規行為進行懲處,形成安全意識的強烈動力。上述措施能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工程質量與人員安全,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創新監管方式可以引入先進的傳感技術、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實現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監測。通過實時監測工程的變形、位移、應力等參數,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利用預警系統發出警報,以便采取及時的措施,避免事故發生。還可以利用遠程視頻監控技術,如監管人員可以遠程巡查工程現場,實時了解施工進展與現場情況;或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監管人員可以進行虛擬現場檢查,模擬不同情況下的工程狀態,有助于準確判斷風險[4]。同時,可以建立大數據平臺,整合歷史施工數據、材料數據和監測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可以預測工程的質量狀況與潛在問題,有助于提前采取措施,避免質量問題的發生。再者,可以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鼓勵公眾參與水利工程的監督。設立舉報平臺,讓公眾可以舉報施工過程中的問題。此外,也可以通過眾包監測,集合專業人士的意見與建議,形成多元化的監管視角。通過創新監管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監管的效率與準確性。智能化監測、遠程巡查、大數據分析和社會監督等方法的結合,則能為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的監督管理帶來更加全面、精準的保障。這些創新方式不僅可以減少人力投入,還能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施工環境,為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總之,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市場主體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持續的改革創新和制度建設,才能夠構建起有效的監管體系,確保水利工程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將逐步得到改善,從而推動我國水利事業健康穩定發展,為人民生活與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