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農
考點闡釋
信息類文本閱讀即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一般由3~4則非連續性、相對獨立的材料片段構成,幾則材料之間有一個內在的邏輯主題,但不同材料各有側重角度,從不同角度指向一個共同的話題,幾則材料之間雖然內容相對獨立、側重角度不同、體裁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但形成互補關系。根據材料的文本內容和性質,非連續性文本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論述類材料的組合文本,另一類是包括消息、通訊、時評、報告、綜述、譯文、圖表等實用類材料的組合文本。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主要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行文脈絡的能力,分析論點、論據與論證關系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能力,根據材料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形式以客觀題為主,輔以主觀題。
備考錦囊
整體概括,區域找點
處理試題之前一定要通讀全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邊讀邊理解,讀完每一段落之后要有意識地歸納段意。在通讀文本時,應重點留意每段的首句,因為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內容,常常與全文主旨關系密切,這樣為答題尋找目標提供了方便。
學會標記和批注
經常看到考生試卷空白一片,既不畫詞語句子,也沒有歸納段意,缺少標記,批注重點不清,導致反復翻看,耽誤時間與精力。
培養習慣。首先在每一段中找出關鍵句,在下面畫符號,接著在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的詞下面畫波浪線,最后將關聯詞語用括號圈起來。
什么是關鍵詞?
第一種,表示時間或階段性的詞語:如“過去”“現在”“已經”“正在”“將會”“各種”等詞語。
第二種,表示推論內容的前提和條件、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結論的詞語,如“將會”“有望”“可望”“也許會”“因此”“所以”“為了”“滿足”等詞語。
第三種,表示現實性和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已然與未然的詞語或語句。諸如“不久的將來”“無獨有偶”“始終”,等等。
之后做好批注,把每一個語段的關鍵內容標注在文段旁邊的空白處甚至可以標注一下幾個文段之間的關系。此外我們還需要“立足三個步驟”“明確選項八大設誤方式”。
立足三個步驟
“三個步驟”指的是什么呢?
步驟一:細讀勾畫,把握主旨。“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類題目所涉及的內容范圍一般比較大,所以要細讀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結構脈絡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邊閱讀邊勾畫,即在閱讀過程中對那些揭示文章主旨、暗含作者見解的語句進行圈點勾畫,這樣既可以減少答題時將選項與原文信息比照的工作量,又可以為一些選項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線索。
步驟二: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間。在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時,題干是標準,文本是依據。在明確了題干要求,篩選出真偽比較明朗的選項后,對于其他選項一定要找準其所對應的文本信息,認真比照。
步驟三:選出答案,復核鎖定。學生在選出答案后,須再進行復核,要進一步確認排除干擾項的依據所在,以確保所選答案正確無誤。
總之,一找(找選項的區域)、二比(用選項同原文比不同點)、三排(排除錯誤選項)就可以輕松答題了。
明確選項八大設誤方式
錯誤一:曲解文意。命題者命制選項時,故意更換個別關鍵詞語或說法,造成一字一詞之差或說法相異歪曲作者觀點。
錯誤二:混淆是非。命題者在命制選項時在事物的性質上設置干擾,有意將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錯誤三:憑空捏造,無中生有。干擾項的內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據,或原文中并無此意,而是命題者憑空捏造所致。
錯誤四:弄錯對象,偷換概念。命題者在解釋概念或解釋文意時故意弄錯對象,使考生“誤入歧途”,或者暗中將兩個概念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展趨勢)等進行調換、改變或混淆。
錯誤五:未然已然,或然必然,混淆時態。命題者命制選項時故意把“未然”(還未實現)說成“已然”(既成事實),或者把“或然”(可能發生的情況)說成“必然”(必定發生的情況),也可能反之,將“已然”說成“未然”,把“必然”說成“或然”。所以閱讀文本時或選項中有“目前”“打算”“預計”“已經”“將來”“著”“了”“過”“有望”等表示時態的副詞時,要高度關注。如果文本或選項中出現了“可能”“也許”“或許”“大概”“一定”“未必”“必定”“必然”等表示推測判斷詞語時,要提防時態失當的錯誤。
錯誤六:指鹿為馬,張冠李戴。命題者命制選項時在表述對象上設置干擾,有意將此人表述成彼人,或將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將某一時間、地點說成另一時間、地點。
錯誤七: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命題者命制選項時,故意增刪表示程度的詞語或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或表示程度輕重的詞語來干擾考生,主要表現為以部分代替整體(或相反),以個別代替一般(或相反),從而使考生作出錯誤的判斷。
錯誤八:不合邏輯,關系混亂。混淆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必要條件一般用關聯詞語“只有……才……”表示,充分條件一般用關聯詞語“只要……就……”表示,兩者語意不同,一旦混用就會出現錯誤。混淆因果關系:一是強加因果,把沒有因果關系說成有因果關系;二是因果關系倒置,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混淆條件結果:一是條件結果不對應,本來是甲條件造成甲結果,乙條件造成乙結果,卻錯誤地說成甲條件造成乙結果,或乙條件造成甲結果;二是條件結果顛倒,當選項的表述出現條件關系時,要注意其是否恰當。當試題選項表述出現因果關系時,要注意其是否恰當。
定位對比,巧解信息理解分析題
第一步:對比句中詞語。重點是范圍詞、程度詞、指代詞、時態詞、否定詞、重要的動詞和形容詞,以及表示揣測的詞語。
第二步:對比句間關系。在對比詞語不能判斷的情況下可以看一看前后句子,即對比前后句子之間的關系,既包括單個分句中各種句子成分間的關系與原文表述是否一致,也包括復合句中各個分句間的關系與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第三步:對比依據和結論。句子之間無法看,依據結論審一番。原文中無表述,看選項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原文中有表述,看選項與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宋朱熹《四書集》中,將“興觀群怨”注為“興,感發意志;觀,考見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可以看出,“興觀群怨”乃是對文學社會功能的揭示——興為情感作用,觀為認識作用,群為凝聚作用,怨為批判作用。
從這四個作用或者功能的表述來看,“興觀群怨”對中華美學精神的貢獻在于,就中華美學精神而言,在孔子的時代,中國人對文學藝術社會功能的認識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
《詩經》中的作品只是當時的詩歌寫作范式,但這種范式都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如“詩可以怨”,詩三百篇自然可以證明這一功能的存在,著名詩篇如《碩鼠》,全詩將統治者視為老鼠,貪得無厭而寡恩,進而表現下層民眾對其憤恨之情。可是這畢竟是一種有限性敘述,角度不夠廣闊,只有在后來敘事文學發達起來以后,“詩可以怨”的功能才充分展現出來。“詩可以觀”亦是如此,只有在后來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中,文學的百科全書功能才得以展示。正因為詩三百篇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興觀群怨”的美學貢獻才顯得異常突出,因為這一理論突破了創作實踐的限制,以微觀見宏觀,以單一形式功能窺見未來整體的功能,體現了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意味。
當然,由于孔子在“興觀群怨”之后又寫了一句話——“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就沖淡了“興觀群怨”的全面性,變成了對詩歌的單一性功利化要求,把詩歌理解為解決人倫綱常的工具。
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問題回到“興觀群怨”原初論述本身,會發現其間經歷了一次解構與顛覆,就是說,“興觀群怨”論其實內含反工具論的指向,因為,“興觀群怨”論的全面的審美功能不是一種外在拼湊,而是由內在的結構決定的,就是說,從內在結構說,“興觀群怨”論本來就沒有把工具論置于首位,審美情感才是“興觀群怨”論的首要結構因素。可以說,將審美情感作為審美對象的首要結構,這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第二大貢獻。
事實上,“興觀群怨”論的原初文本就是把“詩可以興”作為四個“可以”之首的,闡釋者不應妄自倒置。在寫詩與讀詩的過程中,興起的主體是人,而人在精神生活中的興起當然是精神本身,而不是生理活動。就是說,“興”更是一種情感的興起、興會、興發,而不只是一種創作手法。由此,后來者言詩,對“興”的理解和重視遠超過六義中的“賦比興”之含義。
由是觀之,“興觀群怨”論把“興”列為首位,并非隨意為之。“興”為后面的“觀、群、怨”之前提條件,當人們面對詩的時候,詩之發生就在于作者以情入詩,讀者因詩生情,這就是“詩可以興”之真實含義。一個讀者在欣賞詩歌甚至一切藝術作品時,只有當他感覺到并沉浸入種種人生體驗,從而激發自己的情感時,才會發生“觀、群、怨”的功能。倘若不能發生情感體驗,不能“興”,就會棄之不顧,后面的“觀、群、怨”功能便無從談起。這就是審美對象的結構功能,“興”的首要排序是不可更改的,無論出于多大的功利要求也不能改變,因為改變了就不是詩,不是詩就無所謂“興觀群怨”了。
(摘編自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有刪改)
材料二:
尼采曾把母雞下蛋的啼叫和詩人的歌唱相提并論,說都是“痛苦使然”。這個家常而生動的比擬也恰恰符合中國文藝傳統里一個流行的意見:苦痛比快樂更能產生詩歌,好詩主要是不愉快、煩惱或“窮愁”的表現和發泄。
《論語》中有“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個作用里的一個,而且是末了一個。司馬遷《報任安書》歷數自古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寫的,有的是貶了官寫的,有的是落了難寫的,有的是身體殘廢后寫的——一句話,都是遭貧困、疾病以及刑罰折磨的倒霉人的產物。他把《周易》打頭,《詩三百篇》收梢,總結說:“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還補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結。”那就是撇開了“樂”,只強調《詩》的“怨”或“哀”了。陳子龍曾說:“我觀于《詩》,雖頌皆刺也——時衰而思古之圣王。”頌揚過去正表示對現在不滿,因此,《詩三百篇》里有些表面上的贊歌只是骨子里的怨詩了。
司馬遷只說“舒憤”而著書作詩,目的是避免“名磨滅”“文采不表于后世”,著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休。而鐘嶸說“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強調了作品在作者生時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艱辛冷落的生涯妥協相安;換句話說,一個人潦倒愁悶,全靠“詩可以怨”,獲得了排遣、慰藉或補償。隨著后世文學體裁的滋生,這個對創作的動機和效果的解釋也從詩歌蔓延到小說和戲劇。
(摘編自錢鍾書《詩可以怨》,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孔子的“興觀群怨”理論的提出,打破了中國人對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認識的片面性,變得全面而有體系。
B.《詩》有局限性,它的創作實踐不足以支撐“興觀群怨”的理論,它的單一形式也無法窺見詩歌整體功能。
C.“興觀群怨”的內在結構是反工具論的,“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沖淡了其反工具論,使詩歌變得功利化。
D.司馬遷認為人有“郁結”而作詩,撇開了“樂”,陳子龍認為“樂”是表面的,實質是“怨”,兩人觀點不一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詩可以興”既表現在讀者對詩歌的審美傾向上,又表現在作者的創作中。
B.孔子將“興觀群怨”的“興”放在首位,突出情感在詩歌審美中的重要作用。
C.“興”在“詩可以興”和“賦比興”中有著各自不同的含義,兩者之間沒有聯系。
D.苦痛是產生好的詩歌的動機,詩歌又有發泄苦痛情緒、排遣內心苦痛的效。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詩可以興”觀點的一項是(? ? )(3分)
A.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B.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C.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宋]嚴羽《滄浪詩話》)
D.凡作詩,悲歡皆由乎興,非興則造語弗工。([明]謝棒《四溟詩話》)
4.對于“詩可以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有何異同?請結合材料分析。(4分)
5.《尚書》中說“詩言志”,這里的“志”指思想、抱負、志向。請結合材料一分析其與“詩可以興”的一致性。(6分)
參考答案與思路解析
1.【參考答案】B
【思路解析】A項,原文表達的意思是,在孔子的時代,中國人對文學藝術社會功能的認識是全面的,并非是由“片面”變得全面而有體系。
C項,原文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就沖淡了“興觀群怨”的全面性,變成了對詩歌的單一性功利要求,把詩歌理解為解決人倫綱常的工具,并不是沖淡了其內在結構的反工具論。
D項,司馬遷的觀點撇開了“樂”,強調《詩》的“怨”,陳子龍的觀點解釋了《詩》的“怨”,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
2.【參考答案】C
【思路解析】雖然材料中沒直接闡明“詩可以興”和比興中的“興”有沒有聯系,但從文中對“詩可以興”的闡述中可以知道,“可以興”強調了“詩”能激發人的情感體驗,而“賦比興”作為《詩經》的表現手法,“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所以說他們之間沒有聯系是錯誤的。另外,文中指出“興……不只是一種創作并法”也表明兩者之間是有聯系的。
3.【參考答案】B
【思路解析】“詩可以興”強調了“詩”能激發人的情感體驗。
A項,“吐納英華,莫非情性”指作品之華美來自人的內在情性。
B項,嚴羽在說過“詩者吟詠情性”后,馬上接著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這里“吟詠情性”無疑是“興趣”的基本含義。
D項,把“興”看成藝術創造的真正動因,承認審美情感是審美對象的第一結構。
以上三項都符合“詩可以興”的觀點。B項則強調了讀書人對時代的關注,對現實社會的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和使命。
4.【參考答案】同:都認為“詩可以怨”是文學的重要功能。
異:材料一認為《詩經》存在“詩可以怨”的作品,但有局限性,待后來敘事文學發展起來以后,才得以充分展示;材料二認為不只《詩經》,其他作品也大量存在“詩可以怨”。
(評分建議:相同點2分,不同點各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5.【參考答案】①“詩言志”強調了“詩”抒發個人的思想、抱負和志向的功能,有明顯的工具論傾向;②但“言志”主體依然是人,是以人的情感為基礎的,屬于人的精神生活;③而“詩可以興”正是強調了“詩”能激發人的情感體驗這一功能,因此,“詩言志”和“詩可以興”是一致的。
(評分建議: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