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花飄飄,又到了東北人民最喜愛的“洗大澡”的季節。不過,洗澡雖然舒服,但咱們不能三天兩頭去洗,更不能頻繁地選擇“汗蒸”,這是為什么呢?聽我給你說道說道。
前段時間很多人都感冒發燒了吧,想退燒,中醫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汗法”,最常用的發汗藥就是麻黃。但是,中醫大夫用麻黃,每副藥方里一般小兒用量不會超過3克,成人不會超過10克,而且要求令患者“微微發汗”即可,不可“大汗”。如此要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大量出汗不僅會損傷人體正常津液,還會損傷人體陽氣。那么,你想一想,“汗蒸”不就是讓身體“大量發汗”嗎?中醫里說,“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過度排汗會耗傷心陰心血,從而導致心慌心悸、心煩失眠、胸悶胸痛、口干口燥等現象,久而久之甚至會讓人罹患心腦血管疾病。
不過有人就說了:我怎么感覺汗蒸后渾身舒坦呢?連什么肩周炎啊、老寒腿啊都好了不少。確實,像肩周炎、老寒腿、老寒腰這類疾病,多是由于風寒濕邪導致脈絡痹阻而致,不通則痛,在汗蒸溫度很高的情況下,局部的血液循環會暫時好起來,疼痛也可以得到緩解,所以很多人一蒸完就感覺渾身輕松。
但是,這種“輕松”只是暫時的。因為從整體上來講,汗蒸出大汗耗傷了人體的津液和氣。傷了津,會導致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傷了氣,會導致氣對血液的推動力和溫煦功能減弱。最終的結果,就是血液循環越來越慢,反而會加重體內瘀血。
所以,汗蒸后的舒服和輕松只是暫時的,傷害卻是長久的。
此外,從養生的角度看,“汗蒸”并不是傳統養生保健的方式,這個詞語在歷代古醫籍中從沒有出現過。倒是《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冬三月養生要“無泄皮膚”,就是冬季要盡量少出汗,不要使皮膚腠理開泄。無擾于陽,才能讓陽氣更好地潛藏。
看到這兒您明白了吧,養生要“順時而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更要有整體觀和長遠規劃,不能為一時的舒適輕松而傷害身體的氣血根本。
總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