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文榮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聯通世界的紐帶、促進發展的平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安全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切實維護生態安全、核與輻射安全等,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苯陙?,浙江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聚焦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創新打造市場化收集—國際化認證—高值化利用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在守護海洋生態環境上進行了積極探索、提供了“浙江經驗”,該模式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政企協同創新打造“藍色循環”模式
2020年以來,我們會同臺州市政府統籌謀劃、深入研究、傾力保障,依托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市場化主體,創新打造“藍色循環”項目,對海洋塑料進行源頭控制、低碳回收、高值利用。三年來,“藍色循環”項目從臺州市試點探索起步,從無到有、摸著石頭過河,逐步擴展至舟山、寧波等地的9個縣(市、區),累計回收海洋廢棄物約10936噸,其中塑料廢棄物約2254噸,減少碳排放約2930噸,得到了沿海群眾的普遍歡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政企協同,織密立體收集網絡。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建立健全入海河口攔截、岸灘海灣保潔、船舶垃圾回收體系,規范設置“小藍之家”海洋垃圾收集點,吸納沿海低收入居民、漁民組建實體化收集隊伍。截至目前,全省已設立“小藍之家”等海洋廢棄物暫存點80個,吸納1.02萬艘船舶、237家產業鏈企業加入“藍色循環”項目,參與收集人數達6.18萬人次,成為我國回收海洋塑料廢棄物最大單體項目。
源頭治理,遏制海域垃圾增量。構筑船舶污染物、陸源垃圾、養殖廢棄物入海攔截防控機制,最大程度減少海域垃圾增量。對主要入海排污口開展在線監測,實施入海河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常態化整治。推進漁業副產物、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規上水產養殖場全面實現尾水零直排。建成“海洋云倉”船舶污染物處理設施,對7516艘漁船實施“一站式”管理,實時監測污染物(包括油污)產生、收集、無公害化處置情況。
數字賦能,搭建閉環治理平臺。依托“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實現海洋廢棄物“儲存—處置—運輸—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視化,不可再生垃圾通過市政環衛體系進行無害化處置;可再生資源由云平臺規劃運力、分質分流、集中加工,并生成追溯碼,可掃碼查看各環節的視頻錄像、電子聯單等信息,解決了海洋塑料溯源難、市場認可度低的問題,填補了我國海洋塑料供應的空白。
低碳認證,提升產業整體價值。通過對海洋塑料再生利用的碳足跡標定,幫助出口企業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獲得國際權威機構認證,與多家國際頭部企業簽訂生產、銷售合同,打開了國際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場。海洋塑料被再生加工成10余種高品質塑料粒子,品牌商以高于傳統再生塑料約165%的價格進行采購回收,整體產業價值提高30%,海洋垃圾變“海洋寶藏”。
共享共富,再造收益分配體系。推動運營企業、產業鏈企業、認證機構等多元主體組建“藍色聯盟”公益組織,將海洋塑料交易額的20%作為“藍色共富基金”,重點向參加一線收集人員傾斜,如撿一個礦泉水瓶從原來賣3分錢增加到2毛錢,把治理的困境變成了共富的紅利。通過“藍色循環”項目,一線收集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3萬元,累計申請到1.2億元綠色金融貸款。
“藍色循環”模式一舉改變了以往政府擔當治理主體、財政提供資金的模式,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市場鏈接產業的治理格局,用“高收益”解決了“無人收”的問題,用“高信用”解決了“價值低”的問題,用“高回饋”解決了“可持續”的問題。
政策與科技融合創新促發展
“藍色循環”在機制重塑、科技創新、數字治理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實現了資源循環、減污降碳、共同富裕的有機融合。這一模式在浙江應運而生、茁壯發展,有三方面經驗啟示。
一是得益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八八戰略”的科學指引。浙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創造性作出了“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其中就包括“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同時在海洋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安全等方面作出了許多重要部署,完整構建浙江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框架,推動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持續健全、政策保障持續優化、創新氛圍持續濃厚,為“藍色循環”模式的孕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得益于陸海共治、綠色共富的先行優勢。這些年,我們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到共同富裕大場景中謀劃推進,堅持陸海統籌、源頭防治,積極推進以美麗廊道、美麗岸線、美麗海域為重點的海灣綜合治理,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比例持續向好,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積極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沿海產業體系,帶動海島漁村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讓更多沿海群眾共享海洋經濟發展紅利?!八{色循環”模式正是從海洋環境保護到治理增值轉化、助力共同富裕的一次成功實踐,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是得益于綠色技術、數字技術的創新融合。數字化和綠色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趨勢,也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安全屏障建設與新材料新技術新產業深度融合的橋梁紐帶。浙江作為數字先行大省,為“藍色循環”模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一線收集人員穿戴的智能設備,到用于中轉貯存的“海洋云倉”,從后臺全流程可視化追溯系統,到生成公眾可查詢的產品溯源碼,記錄了“從垃圾到商品”“從海洋到貨架”的全流程信息,成為“藍色循環”模式賴以成功的基礎。
勇立潮頭再出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浙江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精神,秉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以更高的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我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是加快“藍色循環”模式的復制推廣??偨Y凝練試點經驗,推動制定海洋塑料相關標準規范,建立領先的追溯認證體系,深化完善市場化參與機制,推動國家層面在全國沿海地區復制推廣“藍色循環”治理模式,打造海洋生態共富“浙江樣板”。
二是筑牢海洋生態屏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實施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調整優化不符合海洋環境功能區定位的產業布局。實施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行動,推進“一灣一策”差異化治理,開展受損海灣的生態環境修復,提升公眾親海環境品質。
三是積極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倍增行動計劃,推動沿岸石油化工、港航物流、臨港制造等產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推動海洋新能源開發。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加強漁業資源保護。深度參與國際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創新發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培育新的增長動能、釋放更大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