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旭 王延明 王元戎
(1.西安汽車職業大學 陜西 西安 710600;2.西北工業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21)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出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2020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1 年3 月,我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2 年5 月1 日,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實施。
在政策導向下,高職專業順應新發展趨勢,根據崗位遷移,著力培養對接產業發展的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隨著融入世界產業格局的深度增加,我國新興產業涌現,中國鐵路建設也已經向數字化轉型,相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續增長。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建設應緊跟國家戰略布局,面向就業市場和崗位,增加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為鐵路工程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截至2021 年末,我國鐵路運營總里程突破15 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突破4 萬公里,僅2021 年全國鐵路新增運營里程超過4 000 公里,其中高鐵約2 150公里;按照《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5 年,鐵路網規模達到17.5 萬公里左右。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處于跨越式發展新階段。至2021 年初,軌道交通完成投資6 286 億元,在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投資累計45 289.3 億元,總長6 902.5 公里,累計有45 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運營線路達到7 969.7 公里[1]。隨著我國鐵路線路建設規模進一步擴大,到2026年,有望突破12 000 公里。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軌道交通建設市場。
據統計,每增建1 公里鐵路需要各類工程技術人員約22 人,其中7 至8 人是新增人員。根據國家鐵路網規劃,未來幾年,每年新投產鐵路預計4 000 公里左右,在鐵路建設的不同階段,鐵路企業需求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年均3 萬多名[2]。
在全球工業4.0 的推動下,我國開始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在政策指引下,鐵路工程逐步開始向智能基礎設施、智慧列車、智能運維方向發展,智能建造、智能運營、智能維護等新職業應運而生。同時,對舊職業也提出了新要求。如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中,要求線路、橋隧、軌道、機電等技術人員必須具有運用物聯網和數據分析的能力、使用先進測量安裝技術的能力及應用數字建模方法的能力等;在智能運維過程中,要求列車調度員、列車駕駛員、機車檢修人員具有運用高級監控系統、控制系統的能力以及應用智能運營與維修關鍵技術的能力等。新型鐵路工程產業進入快速智能化發展期,急需大批富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具有核心技術技能和較強學習能力及溝通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例如,鐵路工程施工類專業要求掌握現代高鐵橋梁施工技術、復雜地質隧道施工技術、BIM+GIS 應用、無人機監測、軌道精測精調、工程結構智慧檢測等相關新知識。
我國鐵路工程跨越式發展,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然而,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設置并未有效銜接產業發展,有針對性的規劃專業相對較少,大多數培養路徑為以舊專業培養新職業人才,但舊專業人才培養與新職業要求匹配度較低。如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鐵道工程技術、鐵道檢修技術、鐵道信號技術等,主要面向鐵路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交通運營與維護等崗位,但這些崗位多與普速列車崗位相匹配。同時,舊專業改革深度不夠,改革后的舊專業培養出的專業人才與創新型人才要求差距較大,新職業要求專業人才具有采用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能力。隨著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大規模建設與運營,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設置應具有行業導向性,取消或者調整與產業發展接軌度不高的專業,設置更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新專業,這是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目前,鐵路工程類專業在教學體系設計上一般將課程劃分為通識課程、專業理論和實踐教育三個模塊。專業理論模塊,強調理論性及系統性,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應用能力不足。由于鐵路工程產業發展迅速,新技術更新迭代周期短,教學體系設計中安排的教材內容存在嚴重滯后性。教學方法也相對落后,講授法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仍普遍存在于高職教學中。
與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相對應的“雙師型”教師數量不多,缺口較大,具有3 年以上企業經歷或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較小,“工匠型”教師基本沒有?,F有“雙師型”教師綜合能力不高,包括對產業發展新常態下的新知識更新程度不高,對新技術掌握不充分。一些“雙師型”教師缺乏企業實踐鍛煉,從而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能力。鐵路工程行業具有技術含量高、實踐性強的特點,而目前“雙師型”教師普遍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拘泥于傳統教學方法,導致教師不能深入操作實踐,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缺乏全面的指導。
實踐教學活動是高職鐵路工程類人才鍛煉和提升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為了實施實踐教學活動,高職院校需要創建實訓場所和投入資金購買實訓設備。實訓場所需要有足夠的面積以滿足大批學生的實訓需求,實訓設備須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诖耍瑢嵱柣氐慕ㄔO投資往往較大,而高職院校建設資金通常有限,因此,實訓基地常受條件限制而無法保障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能的訓練與提升。另外,學生依靠自身能力獲得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的機會較少、可靠度較低、實習周期短、專業對口低,這使得學生無法在專業實際職業場景中提高實踐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實踐技能水平。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從校內外兩方面入手,加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投入,不斷改善實習實訓條件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縮小與實際生產場景的差距,為完成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條件。實習實訓內容應基本覆蓋專業所對應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4]。
鐵路工程類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離不開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基于企業需求為高職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平臺以及崗位技能資源。目前,雖然校企合作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開展合作的深入度不夠,部分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合作模式尚未常態化、規范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導致高校很難得到企業的支持,缺乏相關職業技能培養資源,這也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水平。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導致產學研結合的緊密度不足、合作發展程度不夠、創新能力受限,不能協同發展。此外,由于鐵路工程項目施工時間長且過程復雜,學生受限于實習時間無法對整個工程進行全面了解,只能局限在某個實習工種或施工過程,從而導致學生在職場能力培養上受到限制。
“十四五” 時期,高職鐵路工程類教育要深化改革,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改革必須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滿足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為產業發展與學生職業發展提供服務。以“三教”改革落地為核心,以辦學形態類型化為邏輯起點,以推進產教融合為發展路徑,以服務學生成長為中心,高職院校的鐵路工程專業應根據產業人才需求規劃設置新專業,按照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來完善課程體系,并根據校企合作培養計劃進行育人。同時,應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數字化途徑為學生教授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升培養高素質鐵路工程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設置影響就業結構,就業結構影響鐵路工程產業發展。為培育出新常態下鐵路工程類創新型人才,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應以產業發展趨勢為導向,前瞻性地部署與產業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新專業。高職院校的鐵路工程專業需明確專業新目錄體系,并建立各類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以不斷提高校企人才供需契合度。鐵路工程專業建設應對接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等產業鏈中的各環節職位需求,以滿足行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以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為基礎,構建高速鐵道智能建造技術、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建造技術、高速鐵路數字化運營、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化運營等新專業。
通過設置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實現為鐵路工程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在專業設置上應根據鐵路工程產業的發展優化舊專業、創建新專業、調整培養方案,以滿足企業對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應根據專業特點、市場需求、產業發展趨勢、教師教學經驗等方面因素,構建符合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核心、選修等課程模塊,確保學科知識的全面覆蓋性和系統性。學校應通過問卷調查、個性化分析、課程反饋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并據此設計特色課程模塊,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校應建立靈活的選課制度,推進專業共享課程平臺建設,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選擇權。例如,為學生提供專業必修課、公共旁聽課、跨專業選修課等。個性化需求課程模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匹配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實現交叉多樣化學習,提升學習效果,提高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
2019 年10 月,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明確“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方向。2021 年9 月,財政部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 年)的通知》,提出培養“雙師型”教師與建設“雙師型”團隊相結合。
以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為邏輯起點,通過培訓提高校內“雙師型”教師綜合能力素質?;凇翱缃珩詈?,能力導向”,高職鐵路工程類院校應構建“雙師型”人才培訓方案,量身制訂定向培訓計劃。應通過國內外訪學培訓、在線培訓、頂崗實踐等路徑,切實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建立引進企業兼職教師制度,擴充“雙師型”教師隊伍。為了進一步提高鐵路工程類專業教師教學水平,落實職業教育對接產業發展,鐵路工程類院校應與中鐵各工程局、鐵路設備制造企業、鐵路運輸企業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靈活聘請企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或技能大師作為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理論及實踐教學任務。院校應制定兼職教師管理制度,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保障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同時,院校可遴選優秀企業專家,建立穩定的外聘教師資源庫,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
2019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希望通過產教融合將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以及教育鏈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緩解校企合作不協調的問題。產教融合作為解決校企關系、緩解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矛盾的新思路,可充分為企業及高等職業院校提供人才培養、匹配、培訓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產教對接
首先,企業應對自身業務和發展方向進行深入分析,明確需要哪些人才。同時,企業通過聚焦產業發展,針對產業中的關鍵技能、前沿技術等方面進行人才需求分析,預見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新變化。鐵路企業作為人才需求方可為學校提供學習案例和場景、參與制定培養目標、設置專業核心課程以及實習實訓方式方法,使學校避免盲目培養,幫助學校切實制定出符合鐵路工程實際崗位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
2.校企雙方共建校內生產實訓室,為向企業輸送人才提供平臺
鐵路工程類高職院??煞e極選擇鐵路類企業開展合作,建設校內生產實訓室。企業確定生產實訓室建設的規模、內容和投入計劃,學校提供生產實訓場地,企業提供相應的實訓設備和材料。實訓設備應為與企業生產工藝和設備相同或類似的設備,以實現實訓過程即生產過程、實訓過程即崗位實操過程。通過校內生產實訓室實訓,企業導師可深入了解學生,為企業尋求人才提供有效渠道。
3.校企創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增加真實職業場景
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企業提供實踐機會、真實職業場景和資源支持[5],以使學生獲得更優質的職業實踐教育,增強他們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校企合作創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應基于“校企融合、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動態發展、示范引領”的原則,以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為目的,把課堂轉換為真實職業場景,在實踐中教授各類實用技能,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需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定制和優化教材,利用數字化技術賦予其更多的交互性、個性化、適應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更加精準、有效地學習。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要健全教材管理體制,保障教材質量?!爸悄芙滩摹睉浞纸Y合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建構“數字課程+電子教材”,更加靈活地將學習內容體現在教材中。
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應順應 “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趨勢,推進“智能教法”,有效將生產發展與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智能教法”要具有個性化定制的特點,通過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技術,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和學習路線,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支持,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需要。“智能教法”可通過構建智能化教學平臺來實現,智能化教學平臺可采用語音提示、圖像識別、智能搜索等智能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更便捷、更智能的幫助。“智慧教室”也是“智能教法”的一種渠道,利用智能化技術,可以讓教室更加智慧化,如利用投影儀、智能互動黑板、智能音箱等設備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支持工具,通過虛擬化和模擬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鐵路工程類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中進行實踐探索。
新型鐵路工程類產業已進入快速智能發展期,急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目前,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及設計、“雙師型”師資、實習實訓條件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能適應產業的智能化需求。著力推進高職鐵路工程類專業對接產業發展應采用創新路徑,前瞻性地設置產業規劃專業,積極構建個性化課程,內培外引“雙師型”教師,深化校企合作,采用數字化教材及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