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兆香
消化不良性腹瀉是小兒易患的一種消化道疾病,主要由機體消化功能異常所致,病情具有反復性和持續性等特點[1],影響小兒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吸收,造成營養不良[2],影響正常的成長和發育。6歲以下的小兒最為常見,主要臨床癥狀有腹脹、腹瀉、腹痛、水樣稀便等[3]。引起兒童消化不良性腹瀉首要原因是飲食衛生以及不科學喂養[4],小兒臟腑嬌嫩,易損傷脾胃而致泄瀉;患兒胃腸道動力不足、腸道菌群紊亂等均會導致消化不良性腹瀉。中醫學認為,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屬“積滯、泄瀉”范疇,蒙醫學屬于 “巴達干協日”范疇。小兒石蔻散源于蒙醫經典《蘭塔布》,具有平息巴達干協日、消黏毒之效,具有抑制腸道炎癥、抑制腸道運動功能亢進、促進消化吸收等作用機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發布《少數民族藥臨床用藥指南》[5],推薦用于兒童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可直接補充腸道所需益生菌,抑制腸道中某些致病菌,維持正常腸道蠕動,調整腸道菌群平衡。此研究探討小兒石蔻散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兒童消化不良性腹瀉的有效性,為臨床提供新的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7月-2022年11月長春市兒童醫院消化科門診符合兒童消化不良性腹瀉診斷標準的10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納入50例患兒,完成49例,脫落1例;對照組納入50例患兒,完成48例,脫落2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基線資料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兒科學》[6]腹瀉診斷標準及《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關于消化不良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制定:年齡3~6歲;臨床表現腹瀉、腹脹、腹痛、嘔吐癥狀, 大便形態異常且日排便3次以上。
1.3 納入標準符合兒童消化不良性腹瀉的診斷標準;無嚴重心、肝、腎疾病;無藥物過敏病史;無免疫功能缺陷疾病;能準確表達自己的不適,有基本的語言交流能力;父母知曉該試驗,并代患兒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意識不清;嚴重營養不良;消化道潰瘍或惡性腫瘤。
1.5 脫落標準經知情同意、并篩選合格進入隨機化試驗,因故未完成本方案所規定的療程及觀察周期,作為脫落病例。
1.6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小兒石蔻散(國藥準字Z20090041;烏蘭浩特中蒙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7 d為1個療程;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國藥準字 S20060010;生產廠家: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7 d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國藥準字:S20060010;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7 d為1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腹瀉、嘔吐、腹脹、腹痛及大便性狀恢復的緩解時間;治療前后1 d內排便次數變化。
1.8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8]。顯效:患兒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得到明顯改善、大便性狀恢復正常、1 d內腹瀉次數≤2次;有效:患兒臨床癥狀均有緩解,大便性狀未完全恢復,1 d內腹瀉次數>2次但少于治療前;無效:患兒臨床癥狀未有任何改善或癥狀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2組治療后的總療效相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的治療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2.2 2組患兒治療后療效指標對比2組治療后比較,腹痛腹瀉時間、腹脹時間、嘔吐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時間,治療組能顯著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治療后療效指標對比
2.3 2組患兒治療前后1 d內排便次數對比2組患兒治療后1 d內排便次數均少于同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兒1 d內排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1 d內排便次數對比 (次,
消化不良性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胃部不適和腹瀉癥狀并見,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及大便性狀改變、排便次數增多、脫水,常出現消化功能障礙、營養不良、貧血等[9,10],病情嚴重會出現電解質紊亂,影響患兒的生長和發育[11]。西醫治療消化不良性腹瀉多注重止瀉作用,卻不能兼顧消食化積,常導致患兒腹部脹滿、厭食、嘔吐等不適,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兼顧消食和止瀉尤為重要。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作為微生態調節類藥物可以直接補充人體需要的正常生理性細菌,其具有的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可以補充人體腸道所需要的正常生理性細菌,在腸道內營造厭氧環境,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增加免疫功能之效,但對病程長且腹瀉嚴重的患者效果不理想[12-14]。中醫學認為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屬“積滯、泄瀉”范疇,《景岳全書·泄瀉》中說道:“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素問·脈要精微論》亦道:“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飲食失節使脾失健運,脾不升清,小腸清濁不分,大腸傳導失司,發生泄瀉。如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泄瀉》曰:“若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通過健脾消食,增加脾胃運化功能,達到消食導滯、和中止瀉之效。小兒石蔻散組方精妙,極具蒙醫特色,其中益智仁、豆蔻、肉桂、蓽茇、鎖陽、黑冰片(炭)溫陽健脾祛濕,消食益氣治其本;石榴、龍骨(煅)、寒水石(制)、黑冰片(炭)緩急止瀉治其標,止瀉和治泄共同兼顧;紅花、五靈脂(炭)活血止痛,緩解腹痛癥狀;大蒜(炭)、石榴、扁蕾、黑冰片消積驅邪,全方起到溫中健胃、祛濕固腸、清腸胃積熱、通利血脈之效,小兒石蔻散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合用互為補充,聯合增效。
小兒石蔻散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中西醫結合并用,消食化積止瀉,同時調節腸道菌群,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為外邪所侵,疾病易于傳變[15],因此需要醫者精準治療,截斷傳變,減少長時間服藥給小兒帶來肝臟負擔,其中見效時間是重要因素和必然要求之一。小兒石蔻散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對比單一使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能減少腹痛、腹脹、嘔吐、腹瀉時間,改善大便性狀(包括黃綠色水樣便,大便帶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奶瓣),治療1 d后,患兒排便次數顯著減少,能更快止瀉。該研究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90%,對照組總有效率8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于此研究用藥時間短,且患兒不易頻繁采血,故未進行安全性指標的觀察,在參與該臨床研究的97 例患兒中,用藥后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和不適。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試驗,為基礎的臨床研究,以期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來減少試驗誤差,增加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