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磊 王少軍
踝關節的結構十分復雜,是機體負重最重要的關節之一,骨折風險較高,骨折后容易引發軟組織損傷,臨床治療主要以內固定手術為主,但由于術后的滲出物、腫脹及疼痛等多種因素影響的,患者參與康復訓練的難度較大,使得踝關節功能恢復較慢[1]。中醫認為,骨折易造成脈絡損傷,加之手術創傷,易引發氣滯血瘀,導致骨骼、肌肉得不到滋養,氣血不暢,則骨折、創面均愈合緩慢,而中藥可促進炎性反應緩解,幫助患者恢復氣血通暢,如同時配合以中醫康復療法,則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提升其參與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從而對其術后關節障礙改善與生活質量起到優化作用[2]?;诖?該文研究了舒筋活血湯與中醫康復療法聯合優化其術后關節障礙及生活質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康縣人民醫院收入的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患者7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對等分組,參照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8.39±3.57)歲;Danisweber分型:11例A型,15例B型,13例C型;22例左踝骨折,17例右踝骨折。試驗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8.42±3.60)歲;Danisweber分型:12例A型,17例B型,10例C型;20例左踝骨折,19例右踝骨折。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確認對比可行。研究于太康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授權之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踝關節骨折,且完成手術治療;②距離手術時間<1個月;③均為單側骨折;④所有患者及(或)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心、肝或腎臟功能不全;②精神或認知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③處于哺乳或是妊娠期女性;④粉碎性或是多發性骨折。
1.3 方法參照組單行中醫康復療法,具體為:①針刺。取患者仰臥體位,選患側壓痛點處穴位,依據先左右對稱,至上下左右交叉的原則,分別納入中封、太溪、昆侖以及商丘等穴位,以平補、平瀉手法行針,局部明顯瘀血者,行捻、轉瀉法行針,刺入后留針20 min,每天1次。②推拿。內容包括屈伸、旋轉以及放松等多種方式組合治療,屈伸主要開展踝關節的跖屈、背伸等活動訓練,每2個方向活動完成記為1次,以10次為1組,每天2組;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旋轉治療,先持續進行拔伸牽引,再作適當旋轉,一只手握住患者足背,另一只手置于踝關節的近端側,分別進行旋前與旋后運動;放松治療需結合于經絡方向,對小腿下段進行20次平推,自患足的足背到踝關節,最后是小腿,沿著跟腱的兩側進行平推,重復20次,堅持治療2個月。
試驗組于參照組的基礎上再以舒筋活血湯輔助治療,該藥方組成:羌活、防風、獨活、續斷、骨碎補、五加皮各12 g,荊芥、當歸尾、桂枝各9 g,川牛膝15 g,紅花6 g。諸藥聯合以水2000 ml浸泡30 min,進行煎制、煮沸以及去渣,最后取藥汁倒入盆內,將患者患側下肢置在支架上,對其踝關節進行熏蒸,采用毛巾進行覆蓋以維持溫度,直至藥液溫度降低到40~50 ℃后,將患肢伸入盆中對踝關節進行浸泡,采用無菌紗布進行熱敷,完成后,再進行踝關節的康復訓練,每天2次,藥液可以反復2次煎煮,堅持用藥2周。
1.4 觀察指標①關節障礙:治療后,以《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為參考評價2組患者踝關節障礙癥狀,包括關節疼痛、紅熱、腫脹及活動性障礙,均以0~3分計分,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關節障礙越嚴重。②關節活動度: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常規量角器對患者的踝關節背伸、跖屈角度進行測量。③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表量(GQOLI)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作測評,項目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每項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4]。

2.1 2組患者關節障礙相關指標評分對比治療后,試驗組關節疼痛、紅熱、腫脹及活動性障礙評分比參照組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關節障礙相關指標評分對比(分,
2.2 2組患者關節活動角度對比治療前,足背伸、跖屈角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試驗組背伸、跖屈角度比參照組均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關節活動角度對比
2.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分,
踝關節骨折屬于高發性骨折,外界暴力損傷、骨質疏松等均是引發踝關節骨折的常見原因,而手術是此種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案,效果雖可,但容易造成經脈阻滯,引發術后腫脹、疼痛等不適癥狀,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從而減緩關節功能的恢復速度[5]。中醫將踝關節骨折手術后的關節功能障礙歸類于“骨折、筋傷”范疇,認為氣滯血瘀是引起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由于外傷損傷筋脈絡,使得血溢脈外,血脈的經絡發生瘀滯,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不通則痛,造成筋脈攣縮,故治療的重點在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以及祛風除濕。而本研究所用的舒筋活血湯,由多味藥組成,方內羌活、獨活可發揮祛風濕、止痹痛及利關節的功效[6]。荊芥、防風可以祛風、除濕;桂枝具有溫經止痛之效;枳殼、當歸尾以及紅花則可以破氣活血;骨碎補、續斷以及杜仲能夠補肝益腎,還可以續筋接骨;五加皮可以強筋骨、祛風濕;川牛膝則具有引藥下行的功效。諸藥聯合便能化瘀止痛、行氣活血、接骨續筋以及祛風除濕[7]。而用中藥熏蒸與浸泡,可借助于熱傳遞讓中藥成分更快滲透皮膚,對局部的微血管進行舒張,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快速消除血腫,促進藥效吸收[8]。針刺、推拿均是中醫特色康復療法,其針刺能對組織營養進行糾正,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減輕疼痛;而推拿則可以行氣活血,預防關節粘連,促進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恢復,加速關節功能的改善。因此,在中醫針刺、推拿等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再配合以中藥熏蒸,既可各發揮各自功效,又能相互促進,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9,10]。本次研究也顯示,治療后,試驗組關節疼痛、壓痛、紅熱以及活動障礙評分與參照組對比明顯更低;試驗組跖屈、背伸角度與參照組對比明顯更高;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參照組也明顯更高。
綜上所述,舒筋活血湯與中醫康復療法聯合可有效改善踝關節骨折術后踝關節障礙,促進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讓其更快回歸正常生活,優化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