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海燕 樊小闖
周圍性面癱是以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嚴重影響顏面美觀,給患者的軀體和社會功能帶來不便[1]。針刺是目前中醫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首選方案,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吸收,改善局部面神經功能[2-4]。根據病程不同,周圍性面癱分為急性期(1周內)、靜止期(1~2周)和恢復期(超過2周)[5, 6],不同階段的致病機制不同,針刺選穴及針刺手法也理應有別。但目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大多采用一病一法,一種治療方案貫穿整個治療過程,急性期和恢復期治療沒有明顯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7]。近年來,筆者采用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顯著,但尚無數據支持。因此,該研究采用H-B分級、FDI及中醫癥狀積分客觀評價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2022年4月洛陽市中醫院腦病科就診的7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2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神經病學》[1]相關標準:①急性起病;②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③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偏向健側;④伴或不伴乳突疼痛、聽覺、味覺障礙。中醫診斷標準參照《針灸治療學》[8]制定: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腮; 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單側發病;③年齡18~80歲。
1.4 排除標準①繼發性急性面神經炎,如腦血管疾病、耳源性因素等引起的急性面神經炎;②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等原發性疾病或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等;③妊娠期或產褥期。
1.5 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分期針刺治療。①急性期:發病1~7 d內行翳風點刺放血治療。操作:常規消毒,點刺前在患側翳風局部行推、揉等方法使局部充血。點刺時左手食指、中指置于翳風旁,固定局部皮膚。右手持三棱針,露出針尖3~5 mm,對準翳風快速刺入并迅速出針,點刺后輔以推擠方法使總出血量達到3 ml左右,施術后清潔、消毒施術部位。②靜止期及恢復期:取患側攢竹、太陽、顴髎、四白、地倉、頰車以及健側合谷進行針刺,鼻唇溝淺者加迎香,人中溝歪斜者加口禾髎,頦唇溝歪斜者加承漿。操作: 患者仰臥位,左手固定局部皮膚。右手持0.35 mm×40 mm 毫針,取患側攢竹、太陽、頰車、地倉、迎香斜刺進針,四白、口禾髎平刺進針,合谷直刺進針,在靜止期攢竹、太陽、顴髎、四白、地倉、頰車等局部穴位均行淺刺,針刺深度為0.1~0.3寸,同時行平補平瀉法,輕刺激手法治療;健側合谷行常規針刺,同時行瀉法,強刺激手法治療。在恢復期,以上諸穴均行常規針刺治療,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應用電磁治療儀照射患側面部。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3周。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進行治療,選穴及操作方法參考觀察組恢復期進行,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3周。常規針刺、平補平瀉法、針刺強度等治療參數的標準參照《刺法灸法學》[9]進行。
1.6 觀察指標采用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House-Brackmann,H-B)、面部殘疾指數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及中醫癥狀積分進行療效評價。
1.6.1 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House-Brackmann,H-B)H-B量表[10]將面神經功能共分為6級,具體分級標準如下。Ⅰ級:面部肌肉運動完全正常,無明顯不適;Ⅱ級:部分面部肌肉輕度活動障礙;Ⅲ級:面部肌肉運動中度失常并伴有聯帶運動,可以觀察到面肌痙攣;Ⅳ級:面部肌肉中重度運動障礙,面部肌肉活動時可見雙側口角不對稱;V級:面部肌肉重度運動失常,部分區域尚有輕度運動,靜止活動時雙側臉頰不對稱;Ⅵ級:面部肌肉無任何運動。于治療前、后進行評價分級。
1.6.2 面部殘疾指數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FDI包括軀體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2個部分。軀體功能根據吃飯、喝水、說話、流淚和漱口的困難程度進行評分,每項2~5分,分為4個等級,對應功能障礙程度從重到輕,分值越高提示軀體功能越好;社會功能根據平靜、孤立、 發脾氣、睡眠、社交的時間長短進行評分,每項1~6分,分為6個等級,對應功能障礙程度從輕到重,分值越低提示社會生活能力越好。
1.6.3 中醫癥狀積分中醫癥狀積分根據眼瞼開合、聳鼻運動、口角歪斜、鼻唇溝深淺、鼓腮漏氣等面肌運動功能等進行評分,每項0~3分,分為4個等級,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

2.1 H-B分級經治療后2組患者的H-B分級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療后2組間的H-B分級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H-B分級變化比較 (例,%)
2.2 FDI治療后,2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分值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FDI評分比較 (分,
2.3 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后,2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的中醫癥狀積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
周圍性面癱屬中醫學“面癱、中風、口僻”范疇,關于此病的記載最早見于《靈樞·經筋》曰:“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哆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且歷代醫家對此均有論述,如《諸病源候論》載:“偏風口,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類證治裁》曰:“口眼蝸僻,因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筋脈”。結合歷代醫家的論述,此病的根本病機可歸納為本虛標實,邪正相引。即機體內部正氣不足,腠理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風性數疾善動,寒性收引凝滯,以致筋脈拘急,口眼歪斜[11,12]。
該研究采用H-B分級量表、FDI評分、中醫癥狀積分等多個指標客觀評價了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與常規針刺相比,分期針刺在改善面神經功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周圍性面癱急性期主要以面神經缺血、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若缺血、水腫長時間得不到改善以致脫髓鞘或軸索變性則面神經損傷難以恢復[13]。因此,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及早介入治療至關重要,但常規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腧穴多以患側局部穴位為主,在急性期介入治療可能會進一步加重神經損傷[7]。因此筆者在此病的急性期行翳風點刺放血治療,其作用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翳風屬手少陽三焦經,位于耳垂下緣后方的凹陷中,善治口眼歪斜、牙關禁閉等風疾。《針灸甲乙經》述:“痙不能言,翳風主之。聾,風及會宗,下空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幵,翳風主之”。②面神經干是從莖乳突孔穿出到顱外,而翳風正處于莖乳突孔在體表的投影位置,因此在翳風處進行治療具有靶向作用[14,15]。③點刺放血療法對病變局部血液循環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并能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加快炎性物質排泄[16]。在周圍性面癱的靜止期及恢復期,隨著神經管內炎癥及水腫的消退,此病的病理改變也趨于穩定,此時選用患側攢竹、太陽、顴髎、四白、地倉、頰車等局部穴位可有效疏通局部經絡,達到“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作用,且攢竹、太陽、顴髎、四白、地倉、頰車等均位于病變局部,針刺以上穴位可有效增強神經肌肉組織的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7]。
綜上所述,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能快速、有效改善面神經功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