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穎
肱骨外上髁炎是因前臂伸肌總腱起始部損傷退變而引起肘外側疼痛、肘關節功能受限的疾病。該病好發于需反復伸腕、伸肘、旋轉前臂的人群,發病初期以肘外側疼痛為主要表現,拖延或治療不當可發展為慢性疼痛,出現握力下降、肘功能受限,嚴重影響工作生活。此病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療法,常用針刺、注射療法、物理療法等單獨或聯合應用[1]。為了滿足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需要進一步研究、發現療程短、治療頻次低、療效好的治療方法。研究選取7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旨在研究浮針聯合臭氧水阿是穴注射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2月-2022年8月開封市中醫院頸肩腰腿痛科門診患者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剔除2例),共有68例患者完成了本試驗,其中治療組35例(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齡(46.43±9.29)歲;平均病程(3.33±1.66)個月。對照組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齡(47.12±8.45)歲;平均病程(3.34±1.63)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肱骨外上髁炎相關診斷標準擬定如下:①多見于需前臂高頻伸展的特定職業、運動愛好者或有肘部損傷病史。②表現為肘外側疼痛,疼痛可呈漸進性加重并向前臂放射,甚者出現前臂無力、握力下降,休息時疼痛可緩解或消失。③肱骨外上髁局部壓痛,前臂伸肌牽拉試驗(Mills試驗)陽性。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25~65歲;③在1個月內未口服或局部注射非甾體抗炎藥,未經其他針刺、注射及物理療法治療;④自愿參加此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因頸椎病、肩周疾病、風濕免疫疾病、外傷、骨折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肘外側疼痛及前臂功能受限者;②患側肘關節處皮膚破損或有嚴重疤痕粘連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肝腎功能異常、嚴重心腦血管及器質性病變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可能影響此研究臨床觀察的其他情況。
1.5 剔除與脫落標準①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②對治療方法不能耐受或出現不良反應,不宜繼續接受試驗者;③試驗期間接受其他治療方法或藥物治療者;④研究過程中要求退出、無故自行退出、失訪者。
1.6 方法
1.6.1 對照組①患者坐位,前臂放松置于治療床,在前臂伸肌群體表投影區域,選取肱骨外上髁局部阿是穴遠端6~8 cm處為進針點。②常規消毒后,單手持浮針(醫療器械注冊證編號:豫械注準20212200642 型號1.0 mm×37 mm)針座,針尖朝阿是穴方向快速斜刺入皮下約5 mm,緩慢將針尖退至皮下,調整進針角度,將針體平推入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層。如患者在進針過程中感局部刺痛或針座后方出血,可退針少許、調整進針方向繼續進針,若仍感疼痛,需取針重新選取進針點。③手持針座,以腕關節發力、進針點為支點,扇形掃散針體,以100次/min的速度掃散1 min后,拔出針芯,用膠布固定進針處,將軟套管留置體內24 h,如留針過程中出現局部疼痛、出血等情況,提前取針。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5次,10 d后觀察療效。
1.6.2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醫用臭氧水阿是穴注射治療,操作如下。①患者坐位,選取肱骨外上髁局部阿是穴并標記。②常規消毒后,用5 ml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從臭氧治療儀(濟南三氧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YZ-80A)中抽取20 μg/ml的醫用臭氧水3 ml。③阿是穴處垂直進針,感針尖抵達骨膜后稍退針,回抽無回血,推入1ml臭氧水,退針至皮下,針體呈45°向進針點上、下、左、右4個方向斜刺,感針尖抵達骨膜后稍退針尖,回抽無出血后各點推入0.5 ml臭氧水。治療后用膠布貼敷針眼。每次治療間隔4 d,共治療2次,10 d后觀察療效。
1.6.3 觀察指標①VAS視覺模擬評分:治療前后,使患者在0(無痛)~10分(劇痛難忍)之間標記能表達自身疼痛程度的數字。②網球肘患者評估問卷(patient-rated tennis elbow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PRTEE):包含疼痛及功能兩方面評估[3]。疼痛量表讓患者對日常5種情況下的手肘痛感進行自評,分值相加為疼痛量表分值。功能量表包含對6項指定動作和4項日常活動完成困難程度的自評,各項分值相加除以2為功能量表分值。 總分=疼痛量表分值+功能量表分值(最佳分值0,最差分值100)。
1.6.4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4]中該病療效評判標準,結合疼痛及肘關節功能改善程度擬定。采用尼莫地平法,VAS疼痛療效指數(R)=(治療前VAS評分-治療后VAS評分)/治療前VAS評分×100%。治愈:肘外側疼痛完全消失,肘關節活動正常,R>90%;顯效:肘外側疼痛明顯減輕,肘關節活動明顯改善,90%≥R>60%;有效:肘外側疼痛輕微改善,肘關節活動稍受限,60%≥R>30%;無效:肘外側疼痛無緩解或緩解不明顯,肘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或無改善,R≤3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5 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VAS及PRTEE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VAS、PRTE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VAS、PRTEE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VAS及PRETT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2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現代醫學認為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基礎為前臂伸肌總腱起始部的退行性改變[5]。前臂伸肌總腱附著于肱骨外上髁處,前臂伸肌群在運動中不斷被牽拉、收縮是其損傷的主要原因。損傷早期局部呈急性炎性改變,進一步發展出現肌腱變性、結構破壞,最后出現纖維化、硬骨質鈣化等一系列改變[6],治療當以抗炎、鎮痛、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為主。
浮針或聯合其他療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臨床應用較多,且療效顯著[7]。浮針通過行針掃散,將機械力作用于前臂伸肌群上方的皮下疏松結締組織,使其空間構型及細胞組織的微觀電生理發生改變,可降低體內致痛物質含量[8],減緩肌肉及軟組織的痙攣[9],提高患處血流量及組織液代謝速度,促進疼痛緩解及炎癥修復[10]。近年來,醫用臭氧水的鎮痛、抗炎功效已逐步應用于脊柱、關節類疾病的治療中,臭氧水可促進腦啡肽的釋放、抑制致痛物質的合成與釋放、清除自由基[11,12]來緩解疼痛。研究表明,濃度為20 mg/L的醫用臭氧水在該病的治療中鎮痛效果更顯著[13]。同時,臭氧水可拮抗炎癥因子的釋放、促進血管擴張、加速局部水腫及炎性物質的代謝以發揮其抗炎作用[14]。在浮針的基礎上,將臭氧水直接注入病變局部,強化了鎮痛、抗炎的功效,同時,臭氧水分解為氧氣,可提高局部組織的氧含量,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自體修復能力[15,16]。
肱骨外上髁炎屬中醫“肘勞、筋痹”范疇,發病初期肘部氣血滯瘀、筋脈拘急,不通則痛,病久氣血不足,筋肉失于溫煦、濡養,不榮則痛,治療當行氣活血、通絡除痹。《素問·長刺節論》中有:“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浮針淺刺于皮下疏松結締組織,行針過程中對局部筋肉進行牽拉,可行氣活血、舒緩筋脈拘急。行針后將軟套管留于體內,隨著日常活動中肌肉的收縮與放松,可在局部產生長效刺激,起到了一定的再灌注作用。《針灸集成》中提出治療“肘腕酸痛重”“若筋急,刺天應穴,無不即效”。其“天應穴”即阿是穴,類同于現代醫學中的肌筋膜觸發點,是氣血瘀滯之處。臭氧水直刺注入阿是穴處后,再向其上、下、左、右斜刺注入,在局部產生液壓波,使患者感到局部酸脹,增強了針感。
此試驗治療組將現代醫學與中醫針刺理論結合,臭氧水直接作用于肱骨外上髁病變局部,浮針留置于前臂伸肌群走形區域,擴大了治療面積,延長了留針時常,發揮了臭氧水、浮針及腧穴的協同功效。二者聯合應用,在鎮痛和肘關節功能改善方面療效均優于單純浮針治療,發揮了臭氧水在抗炎、鎮痛及促進組織修復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減少了治療頻次,通過10 d的短期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治療過程操作簡便,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