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思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體腦老化中最典型的是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這類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而中醫的藏象和五行理論中,人體通過氣機升降運動影響五神之神機,進而影響五臟。故神和志的不同狀態貫穿了各種老年病或慢性病的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與其核心病機有重要聯系。傳統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是以“防治”二字為核心的養生和治病思想,通過從中醫治未病理論研究老年病或慢性病如帕金森病在神志方面的發病基礎和病理機制,以期為中醫學治未病提供應用導向的啟發和理論支持。
1.1 神志 情志 五臟的關系《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神守者”,常被稱為“真人、至人、圣人”, 這些稱呼既指這類人的稀少,又指機體自我調節能力處于非常良好狀態的人,在內守精、氣、神等體內精微物質,外不恣意耗散方面,迥異于不善養生之人的根源[1]。《靈樞·小針解》曰:“神客者……神者,正氣也。客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中醫基礎理論認為人體患病的過程就是正邪氣相爭的過程,而神即人之正氣,正氣勝邪,則不易患病,故養生和治病務必本于守神。
五臟與“神”相互關聯的中醫基礎是“陰陽-五行”模型的“五神”,中醫學認為的七情致病,從本質上是情志使五臟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穩態失衡,即“腦神失職”。現代學者則大多認為情緒應激理論與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如林文娟等[2]研究發現情緒應激后的大鼠激活了HPA軸和交感神經系統,因此推測人體調暢情志功能的中樞神經生物學機制是精神-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機制[3]。
1.2 中醫學對帕金森病的認識中醫學對帕金森病的認識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夫五臟者……頭者……精神將奪矣……骨者……行則振掉……失強則死”。其中“掉、強直、轉搖不能、振掉”等表現與現代帕金森病核心運動癥狀相類似。《黃帝內經》時期的醫者認為顫振的病機主要在肝風和五臟失強兩方面,后經歷代醫家補充完善,顫振的病機可概括為有實有虛,虛多以肝腎不足為主兼有脾虛,實則或外邪或情志過極化火引動肝風,總不離肝風[4]。帕金森病的病性則是本虛標實,本虛多因年老肝腎虧虛,或氣血陽虛,進而導致標實的風、火、痰、瘀阻滯,經絡、筋脈、腦髓不通失養[5]。

2.2 治未病與經絡調理《素問·刺熱》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可見針灸是《黃帝內經》治未病理論應用特色之一;《素問·皮部論》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傳入于府,廩于腸胃”,指出在致病因素侵入機表時,在表的經絡首先受邪,然后傳入臟腑,由外到內的漸進過程,即為經絡各層次的病癥[8];《素問·刺節真邪》曰:“用針者……切而循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可見中醫四診合參診查經穴的異常反應如壓痛(包括酸、麻、脹、痛等感覺異常)、結節、隆起、凹陷、充血和變形等來進行經絡診斷,對指導治未病方面能有效定位和分經辨證與治療。經絡在生理上是氣血運行周身的通道,在病理上則有抗御外邪和反映病候的作用,針灸通過經絡-腧穴的整體作用雙向且良性的調節機體內環境,有利于維持機體陰平陽秘的狀態。
2.3 治未病與帕金森病
2.3.1 調攝保養 未病先防治未病思想應用于帕金森病,可在未病時注意固守正氣,盡量減少危險因素如精神刺激和易感體質等多種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葉芳等[9]關于中國人群帕金森病相關因素的分析結果顯示:帕金森病的危險因素有帕金森病陽性家族史、從事腦力勞動和重大精神創傷或抑郁史等,保護性因素主要有三:飲茶、吸煙、飲酒。劉峘等[10]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體質研究發現,在9種基本的體質類型中,氣虛體質和陰虛體質是帕金森病的易患體質。治未病理論指導下,對尚健康的帕金森病高危人群既需對可控危險因素如精神情志或環境積極防范,同時又可強化保護因素如飲茶的作用,或通過補氣滋陰等方式來積極調節氣虛陰虛的體質偏性,做到雙管齊下,標本兼治。
2.3.2 已病防變 防其進展目前較公認的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是采用左旋多巴進行替代治療,在帕金森病早期對核心癥狀有起效快、療效好的優點。但隨著病情的進展,帕金森病晚期可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異動癥等非運動癥狀和運動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及預后[11]。相較于單純西藥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帕金森病可減少西藥用量,延長用藥時間,緩解主要癥狀,延遲并發癥的發生時間,起到治療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雙重調節的作用。如常學輝等[12]通過針刺神庭、百會、四神聰等穴,同時口服美多芭片治療帕金森病的總改善率,明顯高于單純口服美多芭片的對照組,尤其是針刺治療已經有“開關現象” 且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延緩和縮短“關”期。
3.1 針刺治療帕金森病針灸療法以辨病辨證為原則,以審證求因為基礎,據因定法來確立相應的治法、穴位及手法等治療手段,具有輸注經絡臟腑氣血,借助經絡系統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系,調和陰陽的作用。因此,針灸作為帕金森病一種安全可靠的中醫治療方法,可以在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生活功能的同時,減輕西藥如左旋多巴誘導的異動癥(L-Dopa Induced Dyskinesia,LID)這類藥源性毒副作用,并延長西藥的作用時間。
臨床研究過程中針刺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多樣,醫者采取的施針部位和操作方法亦各不相同,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多取頭部的穴位刺激大腦皮層的功能投射區,結合運用體針調節臟腑功能,兼用特色療法提高療效。頭針多選顱底穴位、督脈經穴、舞蹈震顫區等,以針刺得氣來刺激功能投射區,從而改善相應的癥狀;體針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治療各種運動癥狀和兼癥;特色療法,則如腹針療法、電針療法、眼針療法、耳穴療法、灸法、刺絡放血療法、穴位注射、粗針療法、手法治療等,針刺可配合一種或多種療法來提高治療帕金森病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2 調神暢志法針刺可防治帕金森病中醫情志致病的理論認為,情志活動功能正常,五臟調和,則氣血調和,從而能夠對外界的刺激做出正常的適應性調節而不致病[13]。運用調神暢志法治療腦病是導師王順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在治療帕金森病上有確切的療效。“調神暢志三六九針法”即以頭針腹針體針不同刺激量(頭針為留針期間行針9次的強刺激、腹針為留針期間行針6次的中等刺激、體針則是留針期間行針3次的弱刺激),針刺頭九穴腹六穴和手足三經穴位,以心腦論治為核心,調節其情志,配合治療器質性疾病的基礎穴位,適用于多種神經精神科疾病的針刺方法。因此,基于“心腦同治,調暢情志”的核心治療思路,以下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防治結合”3個方面對調神暢志法針刺防治帕金森病展開論述。
一方面,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的“未病先防”在帕金森病發病過程中對健康的高危人群進行提前干預,消未起之患[14]。“腹六針”--巨闕、中脘、太乙(雙)、滑肉門(雙)選用透天涼手法行針刺瀉法--可通過調理脾胃,充實氣血抗衰老,達到對腦老化病如帕金森的未病先防。基于該理論,中脘作為胃之募穴,具有疏利中焦氣機的作用;足陽明經太乙、滑肉門通過刺激腸腑,既局部調理消化系統,又可經腦腸軸對中樞神經系統給予刺激,以瀉腹中濁氣,濁氣瀉,腦神聰。帕金森病病因多與年老體虛、外感內傷、飲食起居不慎、勞傷久病等相關,故此,對健康的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在針灸調理脾胃的基礎上亦可結合心理疏導和飲食調控,共同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防治目的。
另一方面,通過三經暢情--心經的神門(雙)、心包經的大陵(雙)、膀胱經的申脈行平補平瀉手法(平和的刺激量)--調神暢志、調整陰陽對帕金森病達到既病早治,治其未成的目的。 “既病未成”,是指機體己經受邪,雖證尚未顯,已有疾病的前驅狀態或征兆出現而病未成。“早治于輕”,則是在“疾病未成”時便應及早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使疾病消滅于萌芽狀態[15]。
臨床上診斷帕金森病以肢體震顫、肌強直、步態異常等核心運動癥狀為主,但對于正處帕金森病運動前期的患者,就診原因可能是極易造成漏診、誤診的非運動癥狀及其他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等。尤以與心密切有關的抑郁癥和睡眠障礙最為常見,據中醫臟腑理論,心藏神,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各種生命活動受心主宰。趙穎稚[16]對治療神志病的“同功穴”整理總結得出神門主治神志病個數最多,腧穴歸屬經脈中,督脈居首,其次為足太陽膀胱經。體現了心經和膀胱經在神志病方面的腧穴應用的廣泛性。心力漸衰的年老之人,心神對五臟的調控能力減弱。因此,針對帕金森病運動前期的患者,從“心神”的角度對癥論治,在減輕神經精神癥狀的同時,亦可減輕相應的非運動癥狀對帕金森病病程的推進作用。
最后,通過“頭九針”--百會、印堂、上星、腦空(雙)、絡卻(雙)、安眠(雙)用燒山火手法行針刺補法--通調元神,強腦益髓對帕金森病起到既病已發,治其未傳的目的。《素問·繆刺論》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散于腸胃……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因此,在疾病已發后,應運用治未病的思想“先安未受邪之地”,即在治療過程中對可能發生的傳變方向采取截斷其傳變途徑的預防措施,使疾病不傳而向愈。
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多因虛致實,即痰瘀等陰寒內生,壅塞筋脈,以致心神腦竅失養及肢體活動不利,因此臨床回訪多見醫源性的植物神經紊亂或異動癥之類的運動或非運動并發癥,究其病機,責之陰陽失調。導師王順教授在長期臨床基礎上,總結出針刺“百會、上星、印堂”為通督調神針刺法之主穴。百會為督脈之大穴,督脈循行入絡腦,與腦關系密切,又為經脈交會之要穴,所以人體之精氣可以通過百會的橋梁作用散布于腦,濡養心神,調節人體的精神狀態[17]。上星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上行,氣血如星光點點,此穴斜刺,有助于擴大百會的治神效果。印堂具有安神定驚、疏風止痛、醒腦通竅的功效[18]。針刺督脈經穴、督脈相關的膀胱經頭部穴,可以溝通腦、髓、心,激發督脈與腦部經氣,共奏醒神健腦,寧心安神定志的功效,有利于恢復腦主運動、感覺、精神意識的功能,實現通督、調神、止顫的作用。因此,調神暢志三六九針法主要是通過整體精神調攝和心腦同治的實現起到對帕金森病防治結合的目的。先對健康的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在針灸調理脾胃的基礎上結合心理疏導和飲食調控實現“未病先防”;再對帕金森病運動前期的患者,從“調心神”的角度對癥論治,在緩解神經精神癥狀的同時,減輕相應的非運動癥狀對帕金森病病程的推進作用,并配合針刺督脈經穴、督脈相關穴,通過“調元神”恢復腦主運動、感覺、精神意識的功能實現“既病防變”。
以帕金森病為代表的腦老化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以“腦神失職”為共同發病基礎,以“治未病”為有效防治的慢性病,因而從“治未病”理論,通過“心腦同治,調神暢志”預防和治療各種腦老化慢性疾病,是一種新的辨治思路,又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對于中醫治未病理論能動性發揮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