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朝恩,危耀華,張宗成
(南寧水產良種場,南寧 530031)
病毒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主要病菌為皰疹病毒,該病毒被列為二類傳染病,在水溫20~30 ℃時暴發。水溫是該病暴發的主要因素,水溫越高發病速度越快,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隨之增加。斑點叉尾病毒病具有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兩種方式,病魚可以通過皮膚、嗅覺器官、魚鰓和腸道傳播疾病。患病初期出現食欲下降、反應遲鈍現象,隨后出現腹部膨大、尾柄出血、表皮發黑、肌肉出血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3~5 d 后就會出現死亡現象。病死魚腸道內有黃色黏液、腹腔內有明顯淡紅色液體、腎臟及肝臟等器官均出現腫大變黑現象。
腸道敗血癥是一種四季常見疾病,致病原為鯰愛德華菌。春季和夏季(水溫在18~28 ℃)是該病高發季節,死亡率達30%~50%。腸道敗血癥與水溫有密切關系,另外放養密度過大或水質惡化也會引起該病的發生。水體中的溶解氧越低,腸道敗血癥的發病率越高。
患病初期魚身體開始長有紅色斑點,全身充血,肛門紅腫、充血,個別病魚頭頂有出血病灶,俗稱“開天窗”,病魚身體機能極速下降。嚴重時,病魚頭朝上,尾朝下,垂直于水面,俗稱“吊頸”;身體出現白色斑點,病毒逐漸從身體蔓延到腦部,病魚環形游動,行為異常,并且在1~3 d 內死亡。解剖發現患病魚的內臟也會出現病斑[1]。
該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為主,主要表現為體表(特別是腹部和下頜)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內充有淡黃色或帶血的腹水,胃腸道黏膜充血、出血,腸道發生套疊,甚至腸脫,腸腔內充滿淡黃色或含血的黏液。發病嚴重時,病魚離群靠邊緩慢獨游,甚至個別病魚頭朝上,尾朝下,垂立于水面,掙扎游動,不久便死亡。
出血性腐敗病主要受嗜水氣單胞菌影響,被稱作為魚類赤皮病害。該病害還受到熒光假單胞菌影響,病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易在水中傳播,尤其是水溫環境為20 ℃以上時,病菌繁殖和傳播速度加快,造成大面積感染。
水霉病是比較常見的病害,造成水霉病的主要病菌為水霉目病菌。在水溫13~20 ℃環境下,有損傷的魚體更容易感染水霉病,水溫在25℃以上時,水霉菌繁殖能力弱。水霉病與水溫及魚體是否有損傷有很大的關系,體表與水中的病菌也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發病后直接表現在病魚皮膚組織。被水霉菌感染的位置出現白色棉絮狀覆蓋物,霉病呈圓形。隨著病菌不斷繁殖傳播,對病魚皮膚肌肉組織造成感染,導致病魚焦躁不安,游動緩慢,食欲減退最終死亡。嚴重時造成魚鰓感染,影響呼吸,導致死亡。
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可以使用針對性預防管理和常規預防管理,確保有效預防,從而降低斑點叉尾疾病的發生。
2.1.1 病毒病的預防 病毒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預防不及時將會直接造成大面積暴發。預防措施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在投喂飼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抗生素,每月1 次,連續2~3 d 即可,對病毒病起到良好的預防,也可延緩病毒的傳播。
2.1.2 腸道敗血癥的預防 該病害在28~30 ℃、pH為6~11 情況下易產生。根據該原理針對性調控水體鹽度,如控制池塘內含鹽量為0.05%~0.08%,有利于腸道敗血癥的預防。在水溫升至28 ℃時,連續10~15 d,每天投喂5~10 g/kg 飼料專用鹽,能有效增強病害抵抗力,提升病害處理效果。
2.1.3 套腸病的預防 定期對水池進行消毒,可使用碘制劑、二氧化氯等進行水體病原菌消毒。隨著水溫提升,適當增加投餌量,以增強斑點叉尾體質及抵抗力,不可投喂霉變飼料。
2.1.4 出血性腐敗病的預防 出血性腐敗病即赤皮病,不僅嚴重影響魚體健康,也會造成大面積傳染甚至死亡,可采用中藥進行預防。池塘中以4 g/t 水體濃度全塘潑灑五倍子溶液,每15 d 一次,提升預防效果。
2.1.5 水霉病的預防 采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定期清理池塘,2 種藥劑分別為200、20 mg/L。水溫控制在20 ℃以上,避免魚體受傷。
水溫、水環境以及水中病毒是造成各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可通過常規管理手段進行預防。
2.2.2 水質管理 水質管理對疾病預防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定期消毒進行水質管理。每15 d 左右用20 kg 生石灰水潑灑魚塘進行消毒。保證魚塘內良好的氧氣條件,增加增氧機,每天12:00—15:00增加開機3 h,有效提升池塘內上下層溶氧平衡,增加魚塘總體溶氧量。
2.2.3 殺菌處理 定期對魚塘進行殺菌、消毒。可選擇聚維酮碘溶液進行消毒,在溶液中混入適量的止血抗菌類藥物,1 周內在每公頃水深1 m 的魚塘用7 500 mL 聚維酮碘抗菌藥劑,保證殺菌效果。還可以使用水體活力素藥劑,用量為7.5 kg/hm2(水深1 m計),1 次/月即可。
2.2.4 控制水體溫度 水溫變化易造成各類疾病,斑點叉尾養殖水溫適宜在23~28 ℃。保持水深1.5~2.0 m,不能過淺。要注意檢查魚池水位,發現水位低于1.5 m 或水溫高于30 ℃時,要及時向魚池注入新水,既能給魚塘水降溫、補充溶氧,又可以調節水質。常灌注新水,有利于斑點叉尾開食[2]。
立即以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消毒,按10~30 mg/t水體濃度全塘潑灑[4]。也可使用二氧化氯0.1~0.3 mg/t水體全塘潑灑,提升病害處理效果。同時給魚內服諾氟沙星,用量為30 mg/kg 體重拌料投喂,1 次/d,連續喂3~5 d[5]。
采用內服藥物療效顯著。2~3 mg/t 水體的高錳酸鉀溶液作為主要溶液,均勻撒入水池內。亦可每100 kg飼料拌180 g呋喃類藥物,投喂5~7 d[6]。
使用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多維等拌料,均勻撒入池塘,可以實現治療及預防作用[5]。采用食補方法也可有效治療套腸病,在魚食料中加入多維+三黃散+應激寧等可有效治療該病。注意不要過多過快地投喂,可控制在1%以下的投餌率,15~20 d 后可逐漸增加投喂量。研究發現,使用科克菌+鹽酸多西環素藥劑,連用3 d 后用應激寧3 型3~5 d 修復器官,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7]。
可按水霉潰爛靈(成分為十二烷基二甲苯基化銨)0.06~0.10 mg/t 水體全塘潑灑。5 d 后可治愈[9]。采用整體治療方法,鹽與小蘇打合劑按照1∶1 比例全池消毒,用量為80 mg/L[10]。條件允許可把水溫升至28 ℃以上,7~10 d 水霉菌絲就會自然脫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