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霄,譚德俊,王 瑜,李 蓉,曾 苗,向極釬,朱云芬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畜牧獸醫推廣站,湖北恩施 445000)
恩施臘肉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著名美食,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清年間。恩家臘肉具有獨特的風味,是恩施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恩施臘肉以生豬為原料,豬肉肥瘦相間且微帶透明,經過土家族獨特的腌制手法,腌制出的臘肉更具風味。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廣下,恩施臘肉作為土家族美食代表之一,已成為眾多家庭日常用餐、旅游野餐以及贈客送禮的美食選擇。盡管臘肉在湖北省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該省有關恩施臘肉的相關研究卻不多。本研究以恩施臘肉為主線,在敘述土家民族風情,品味恩施州獨有飲食文化的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恩施臘肉的發展歷程。
恩施臘肉主要產區為湖北省恩施州,東經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具體產區為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行政區域[1]。
恩施臘肉是恩施州飲食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美食,由食鹽和白酒腌制、煙熏、風干而成,因其獨特的熏香、醇香口味,廣泛受到各地食客的喜愛。作為土家族人特有的民族美食,恩施臘肉也被稱為“土家鮑魚”或“土家臘肉”[2]。
土家臘肉在中國巴蜀一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關于它的起源,相傳是在古時涿鹿之戰后,蚩尤敗逃至鄂川西南一帶,其大軍帶著腌制的熏肉躲進叢山茂林之間。自此,土家臘肉的制作方法就在鄂川地區沿襲至今。但傳說畢竟沒有實據,在沒有冷鮮工藝的古代中國,腌制的肉確實能延長肉制品的食用期限,且易于攜帶。故“臘”也就成為了當時一種普遍的肉類食品加工方式[3]。據恩施州志記載,在明代已經出現了“臘肉”。這種將肉制品通過調料腌制,再經過熏烤的加工方式有明確的文字記錄,表明明代的土家族人已經開始對肉制品進行簡單的二次加工,以達到賦予肉制品獨特風味的目的[1]。
盡管恩施州的人們普遍認為土家臘肉是因為在寒冬臘月制作,才被稱為“臘肉”。但在古時,“臘”不讀“la”而讀作“xi”,只是單指一種肉類加工方式。即用食鹽或調料腌漬鮮肉后再行風干,是為“臘肉”。而“臘(la)”,才是現在意義上的寒冬臘月,農歷臘月里準備的肉讀作“臘肉”。因此,古時的“臘肉”與“臘肉”的所代表含義并不完全相同[3]。
在宋代已經出現了“臘肉”[3]。小說《儒林外史》曾在第一回中寫元代才子王冕時提到:“或遇秦家煮些腌魚、臘肉給他吃?!庇纱丝梢?,在明清時期,臘肉已成為百姓家中的日常食品[4]。臘肉作為中華民族肉制品加工經驗和文化的結晶,在制作之初,更多是為了方便存儲與攜帶。但隨著文化、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肉制品加工工藝得到了全面的優化,如今的人們制作臘肉更多的是為了品嘗臘肉獨特的口感和風味,來滿足當下日益增長的飲食需求[5]。
土家臘肉外觀色澤瑩潤、肉質里軟外硬,瘦肉紅亮緊實、絲絲分明,肥肉彈性十足、熏香醇厚,風味極為獨特。在臘月期間,土家族人將養肥的鄂西黑豬屠宰洗凈,并切成細條塊狀,僅留下一部分鮮肉供過年使用,其余大量精選豬肉用食鹽腌制(抹上一層鹽,殺菌保質,用鹽量要適當,過量則味咸,過淡則宜腐),再佐以山胡椒、黑胡椒、丁香、茴香、八角、花椒和辣椒等香料進行腌制,置于木盆中5~7 d,在腌漬的過程中每隔1 d 翻動1 次,便于臘肉入味。隨后進行熏制,將腌入味的豬肉掛在木瓦房的橫梁上熏炕,橫梁下方是土家族特有的土坑火爐,既能熏烤臘肉,又能圍爐取暖。熏制時間與工序頗有講究,先是煙熏火烤7 d,緊接著是將臘肉放在火爐上方歷經持久熏炕,土家族人還可以圍著火爐敘談閑聊,以此來度過漫漫寒冬,直至來年開春關閉火爐。以松柏枝葉與柏木作為取暖材料,燒火熏制的臘肉方為上乘,熏烤完畢后,臘肉還帶有柏葉的清香,更添風味。熏制好的臘肉一般呈焦黃黑色,1~2 年不會腐壞變質,若能增加一道工序,用燒沸的菜油將臘肉澆淋一遍后置于植物油中或置于稻谷堆里,能保存更長時間[6]。
因煙熏導致臘肉表面會有一層灰黑皮,該皮由臘肉的皮脂混雜著煙塵而成,故享用此道美食前還需經歷去皮工序。首先將土家臘肉用噴火器猛火烘烤一遍表皮,表皮烘燒焦黑后放入熱水中浸泡,然后在浸泡過程中用刷子邊刨邊刮,洗凈后方可烹飪。土家臘肉無論炒、煎、蒸、煮或是直接食用,味道均醇美可口,肥而不膩。其中土家族人最常見的烹飪方式是炒、燉。炒法是將臘肉與各種時令蔬菜混合翻炒,均美味可口;燉法是用臘排骨熬湯,摻入馬鈴薯、山藥、冬瓜、豆腐、蘿卜等食材,燉出來的湯不僅臘肉味十足,還釋放出普通排骨沒有的香氣,食用后有滋陰補氣、開胃祛寒等功效。在土家臘肉的各式吃法中,最具土家族傳統和特色的首推“坨坨肉”“過橋肉”和“鲊廣椒炒臘肉”[7]。
1)坨坨肉。坨坨肉是土家餐桌上的壓桌菜,做法不難。首先將土家臘肉剁成一塊塊的坨坨狀,放入砂罐或鼎鍋中,再加入少許桂皮、大蒜、花椒、生姜、食鹽等佐料,用火加熱煮沸,滾湯沸騰,飄香四溢。之后加入冬瓜、香菇、蘿卜、土豆等燉菜輔料,微火煨煮1 h 左右,坨坨肉就完成了,此時的坨坨肉中臘肉爛熟,香味醇厚。
2)過橋肉。將洗凈后的臘肉切成薄片,裹足細玉米粉,敲進幾個雞蛋,放少許佐料,輕輕揉抹,讓肉片與蛋液、玉米粉充分混合,再將薄片臘肉放進木甑子的玉米飯上一同蒸熟。給客人盛飯時,每碗飯面蓋上一片,臘肉薄片遮住碗口玉米飯,恍若拱橋,土家人形象地稱之為“過橋臘肉”[8]。因臘肉薄片兩端蓋過碗口,恩施州來鳳、巴東等縣又叫“蓋碗肉”。過橋肉外表看似肥厚油膩,但食用起來卻是肉香四溢、絲滑潤口[9]。
3)鲊廣椒炒臘肉。是土家族美食中一道有名的菜品,由鲊廣椒和土家臘肉混炒而成。制作鲊廣椒是在玉米面中拌入細碎的紅辣椒,再加入比平日做菜用量稍多一點的食鹽,拌入五香粉、花椒以及蒜蓉等香料。將鲊廣椒半成品壓實按緊,放入土陶壇中,用青桐葉封口,倒扣在鹽水盆中,放置一個月,鲊廣椒就完成了。鲊廣椒本身香辣無比且略帶清新酸味,是開胃的上好腌制品,也可與多種食材混合炒用,混炒土家臘肉就是其中的一種。用適量的鲊廣椒與土家臘肉混合炒制,放入少量佐料調味,直至鲊廣椒中的玉米粒油亮剔透,即可出鍋裝盤。濃濃的臘肉熏香和著淡雅的玉米清香,咸甜微酸、酸中帶辣[10],是恩施州內遠近聞名的美食。
1980 年5 月,在杭州市召開的全國火腿質量評比會上,恩施臘肉火腿名列第四。恩施臘肉火腿在制作工藝上吸取了南(金華)北(如皋)火腿加工工藝的精華,繼承了當地煙熏臘肉火腿的傳統經驗,發揮當地原料的特點,其成品造型美觀(有竹葉形、琵懸形),色香味俱佳,最高年產量超過85 萬kg,產品遠銷全國各省市,如北京、南京、上海、福建、南昌等地,并出口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1996 年5月,湖北省有關部門專題研究恩施火腿,在恩施州投資4 950 萬元,由華中農業大學加強技術指導,成立了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固定資產2 000 萬元),恩施火腿又名大派火腿,在第二屆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國際名牌食品稱號。同年,湖北省政府將大派公司劃定為農產品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專門從事肉類系列產品開發年產15 萬支火腿[11]。
截至2019 年,恩施州發展出大量加工臘肉制品的食品企業,全州畜產品加工企業以及肉制品腌制個體私營戶共計450多家,年出產土家臘肉12萬t,實現臘肉產業產值60 億元[12]。恩施臘肉的生產雖還未能完全脫離小作坊的生產形式,但也涌現出不少多元化生產技術的食品加工企業。該類企業整合了恩施州的臘肉資源,逐步形成統一的標準。
隨著人們飲食水平的不斷豐富,恩施臘肉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改變,由最初注重臘肉食品的便捷性、儲存性逐步發展到注重臘肉的口味、安全性及營養價值等方面。恩施州企業不斷更新腌制和高溫殺菌技術,使得臘肉食品變得更安全、更營養,以滿足更多的飲食需求。同時部分肉制品加工企業開始推動恩施臘肉制作工藝的標準化,保障臘肉品質,使得恩施臘肉的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州內生產的熏肉、肘蹄、臘肉香腸、臘肉火腿、精制臘肉等民族特色食品已經開始遠銷國內外各地[13,14]。縱觀全球肉制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歷史,加工企業集團化已成大勢,在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下,國內外大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強,給恩施州本土的臘肉加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恩施臘肉加工企業更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加強安全生產意識,開發出更多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臘肉產品,促使恩施臘肉行業邁向新的臺階。
隨著“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政策的發力,恩施臘肉作為土家族特色美食釋放出驚人的發展潛力,傳統的制作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工業化生產的要求,可借鑒國內外其他地區優秀的肉制品腌制、干燥及生產工藝,在恩施臘肉的生產工藝方面加入新的技術,制定新的標準[15]。改善并確保臘肉產品的品質,建立起土家族的臘肉品牌,讓土家族的民族飲食文化綻放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