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見習記者熊力
今年12月5日,是第38個“國際志愿者日”。但現在的一些志愿服務似乎有些變味。
最近有媒體報道,在一些網絡平臺,志愿服務時長被當成了商品“買賣”,并被明碼標價。而此前出現過的多起志愿服務違規案例,也大多與“志愿服務時長”(簡稱“時長”)有關,例如虛假填報時長、設置虛假活動騙取時長等。志愿服務本是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自愿、無償向社會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務,怎么會出現為增加志愿服務時長表演作秀,甚至將志愿服務變成“搖錢樹”的情況呢?
記者在讀書期間曾參與過賣報、到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節目、探望空巢老人等多種志愿服務,雖然不計任何時長,但每一次的體驗,都是極其有意義的經歷,一起參加的同學們,心中埋下了想要為需要的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務的種子。
大學期間,加入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簡稱“青協”)后,記者卻發現大學里的志愿服務和想象中不太一樣。參加活動的學生們大多抱著為順利畢業“湊時長”的目的,“清除牛皮癬”“清理課桌”等相對簡單、時間短、在校內即可完成的志愿服務,報名人數次次爆滿。而比如“教小朋友唱歌”一類相對需要更多時間、需要去校外的活動,往往鮮有人報名。甚至有些活動,“秀”的成分極其明顯,大家做做樣子拍拍照就散了。還有學生在臨近評優評獎或是畢業之際,為了湊時長選擇去獻血,因為獻血可以計4個志愿服務時長。
2009年《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提出,“要在堅持自愿原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組織,倡導學生注冊成為志愿者”。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學校將時長和“能否畢業”掛鉤,自愿變成了“強制”,令志愿服務蒙上了一層功利性。另一方面,某些青協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十年如一日,內容單一,難以調動參加者的積極性,因此參與人的自愿性也大多打折。
如今,這樣的時長要求,逐漸下沉到了高中、初中、小學。對此,有關部門的初衷是希望“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培養“四有青年”。但由于志愿服務和各項激勵措施過度掛鉤,部分學生和家長的參與目的往往會變得過于功利化,從而導致買賣時長、弄虛作假等情況的出現。但無論如何,這些讓志愿服務充斥著銅臭味、徹底變質的行為都絕不可取。志愿服務絕不能變成謀求個人私利的生意,這是對公益環境的破壞,會褻瀆整個志愿服務工作的性質。
對于志愿服務如何加強監管,落實主體責任,推動“去形式主義”,回歸“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本質,有關部門該加以正視,并研究解決之道。對于各學校、各組織來說,則須考慮如何策劃更多專業、豐富、有意義的志愿服務項目,吸引志愿者積極主動地參與,而非舍本逐末地用時長讓志愿者“被自愿”。各平臺也要完善監督機制,堵住管理漏洞,將歪風邪氣徹底扼殺。只有當志愿服務回歸公益本質,才能提高志愿服務質量,讓志愿者“真自愿”,才能真正讓人間大愛產生感人且傳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