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筱青
“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這是世人對范長江的褒獎。在內江市東興區長江新聞文化園中,還展示著范長江的另一面——勤儉廉潔。
走進長江新聞文化園,“清風苑”的偌大草坪中,點綴著一個個巨型“書簡”。駐足觀看,上面記錄著范長江“拒收支票”“傳家軍毯”“不占公車便宜”等點滴廉潔故事。

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范長江既是新聞巨子,也是廉潔楷模。縱觀其一生,在范氏家規的影響下,勤勞簡樸、廉潔奉公、教子有方。尤其是范長江在范氏家規基礎上提出的“戒懶、戒饞、戒貪、戒占、戒變”的“五戒”家規,讓良好家風家訓以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傳承發揚。
11月8日,是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
在位于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的范長江紀念館中,一件極具紀念意義的“禮物”——范長江新聞獎獎杯正式亮相,彌補了紀念館展廳中沒有一個范長江新聞獎獎杯的遺憾。
作為“行業燈塔”,范長江新聞獎是我國廣大新聞工作者心中的旗幟和標桿。而這背后,也正是世人對范長江不忘范氏家規,追求真理、克己奉公、清廉做人動人事跡的贊揚。
范長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現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趙家壩村的范家大院。
據《范氏族譜》記載,內江范氏宗族系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后裔,元代因避戰亂從蘇州吳縣遷徙到內江。范長江正是范仲淹的三十一代孫、范氏家族的三十一世傳人。
范長江一生的事跡,都可以從范氏家規中找到深層次的根源。
《范氏族譜》載有《族規十二則》《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仲淹公族規》《百善孝為先》等家規家訓,內容非常豐富。
范長江紀念館原館長、范長江研究學者段瑞明研究《范氏族譜》后,將《范氏族譜》記載的家規家訓總結為:“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敬長與懷幼,尊師如重親。謙恭尚廉潔,憐恤孤寡貧。處世行正理,成家種善根。”
如果用幾句話概括范氏家規,歸納起來就是:要求族人對國家要忠、對長輩要孝、對鄰里要和。
范長江正是深受先祖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無私無畏、為國為民高尚情懷,和范氏家規潛移默化的影響,鑄就了他勤儉清廉的精神品質,最終成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范長江更廣為人知的,是他歷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用筆疾呼、喚醒民眾的新聞報道活動,這些無不是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家訓家規。
1933年下半年開始,范長江冒著生命危險,走遍大半個中國,跋涉2000余公里,先后寫出《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不朽新聞力作,第一次以寫實的筆法公開、客觀地報道紅軍長征。
之后,1937年2月,范長江到達延安,先后見到了廖承志、朱德、毛澤東。也因此,范長江成為國內第一個正式以新聞記者身份進入延安的人,如實報道了陜北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的面貌。
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范長江從事新聞報道活動,始終恪守記者本分。他認為,記者要有健全的人格,“在時局艱難的時候,新聞記者要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
憂國憂民、為國為民,不怕艱苦、不怕犧牲,扎根人民、聯系聯眾,工作是范長江踐行范氏家規的一角。生活中的他,更是保持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作風,時時處處堅守范氏家規,不搞特殊、不謀私利的事例不勝枚舉。
按照規定,范長江家里請廚師、保姆都可以由組織補貼。但范長江一直堅持節衣縮食,不但沒請廚師,連保姆工資也由范長江自己掏錢。更是在生病時,他覺得自己沒上班,白拿工資,曾兩次讓夫人沈譜上交工資,每次1000元。
他住的院子,走廊太破舊,他認為無關緊要,不必管他。一次國管局的同志看到了,派人進行了修繕。范長江下鄉返家得知是國管局讓修的后說“那我自己出錢吧”,結果他自己花了上千元。
嚴于律己外,范長江更重視家風傳承。在范氏家規基礎上,范長江提出了“戒懶、戒饞、戒貪、戒占、戒變”的“五戒”家規,嚴格要求子孫后人。
他告訴子女們:“你們就記住幾個字,懶、饞、貪、占、變。就是說,一個人啊,并不是生來就是壞的,但是呢,它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氣,最開始就是懶,然后呢就饞,就貪,貪了之后,就要去占,最后你就變質了。”
范長江有四個兒子,長子范蘇蘇、次子范東升、三子范小軍、四子范小建。四個兒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將范氏家規融入血脈之中。
長子范蘇蘇還記得幼年的經歷:最初讀北京育才小學,條件好、高干子女多、小孩重攀比。范長江擔心養成不良習慣,便將其轉入平民化的鮑家街小學;又因鮑家街小學教學水平一般、學習成績受影響等,再轉入第二實驗小學。
在校學習期間,范蘇蘇自己步行走讀或住校,禁止公車接送。讀初中后,范蘇蘇還被安排到農場進行勞動鍛煉。
“我從事新聞工作也是命中注定的事。”范長江唯一“子承父業”從事新聞工作的次子范東升這樣說。他坦言父親范長江的新聞生涯對其影響潛移默化,他說父親從未對其職業選擇有過具體指導,只是從小給他灌輸關心國家命運、關心民眾疾苦的理念。
對于最小的兒子,范長江支持當時年僅15歲正讀初中的范小建,到條件非常艱苦的內蒙古農村插隊落戶,當下鄉知青。范小建印象中,父親雖是部級干部,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讓自己孩子與農村孩子交朋友。
范小建說:“父親還要求哥哥們與農村孩子互相通信,互相勉勵。教育孩子們身居城市高墻大院,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要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嚴格要求下,范長江的四個兒子,恪守范氏家規,厲行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均在各自領域取得成就。而范家四兄弟的下一輩子女,在新時代,正以自己的方式,賡續著范氏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