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唯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截至2023年1月初,中國已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貨物貿易額達13.8萬億元;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也邁上新臺階,涵蓋了基礎設施、能源礦產、交通、農業、高科技產業和金融等多個行業。隨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不斷加強重視對共建國家和地區爭議解決相關法律制度的研究,致力于構建更友好的法治營商環境和更完善的“一帶一路”爭議解決機制,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
作為在國際上已被廣泛認可的主要爭議解決方式之一,仲裁著眼解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糾紛,更重視滿足“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當事人多樣化的爭議解決需求,為當事人提供高質量爭議解決服務。2018年,國際商會仲裁院(“ICC”)正式宣布成立“一帶一路”委員會,以專門應對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潛在爭端解決問題。2019年和2021年,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貿仲)聯合多家國內外仲裁機構先后發布《“一帶一路”仲裁機構北京聯合宣言》和《“一帶一路”仲裁機構北京聯合宣言合作機制》,旨在共同探索“一帶一路”仲裁機制的發展道路,達成更多務實合作,為國內外當事人提供便利化、低成本的爭議解決服務。
中國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重要的推動力量。而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難免產生摩擦和糾紛。貿仲出版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仲裁調研報告(2022)》顯示,在受訪的145家中國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都會在合同中約定爭議解決條款。其中,70%的受訪企業會在約定爭議解決條款時選擇仲裁方式。從總體結果來看,45%的受訪企業達成了和解,30%的受訪企業表示贏多輸少,19%的受訪企業表示輸贏基本持平,僅有6%的受訪企業表示涉外案件結果輸多贏少。可見,仲裁在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是受到青睞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
總體來看,在解決涉外糾紛、營造良好的爭議解決氛圍方面,仲裁有著四點突出的優勢:一是專業化解決不同類型的爭議,二是靈活的仲裁程序,三是法律適用的多樣化,四是仲裁裁決的廣泛承認和執行。
1. 專業化解決多種類型爭議。伴隨著“一帶一路”共建鐵路、中歐班列和“絲路海運”航線的開行,以及共建國家和地區各類合作條約的簽署,經濟活動類型不斷增加、規模大幅度提升,還衍生出了新的經濟形態和交易模式。經濟發展的活躍也相應地體現在爭議解決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上。而相關糾紛的解決,對裁判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家裁判是仲裁的一大特點。仲裁員是來自各行業的高素質專業人士,擁有相應領域的專業背景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高效地、有針對性地解決多種類型和復雜的爭議。當事人可以選擇其認為具備相應素質并且值得信任的仲裁員來解決糾紛。如在國際保險糾紛案件中,具備行業經驗的仲裁員能夠準確地判斷涉案保險種類、把握關鍵保險條款、明確保險事故是否發生,乃至提供精細的計算流程和結果,高效、準確地作出判斷。
2. 仲裁制度的獨立性。“一帶一路”共建的部分國家和地區尚存在經濟發展不均衡、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法治水平有待提升的情況。腐敗和不作為的現象仍可見于糾紛解決的過程中,而裁判者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會直接影響其對爭議解決結果的判斷。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對外投資過程中,遭遇針對己方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對待并不鮮見。文化背景的差異和刻板印象也均有可能造成裁判者對特定地區當事人的偏見和偏袒。
目前,國際上的主要常設仲裁機構大多為非政府組織。我國《仲裁法》第八條特別規定,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仲裁制度和仲裁機構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因體制機制帶來的行政和司法干預。中國企業可以選擇將爭議的管轄權歸于更具公信力和更值得信任的仲裁機構。除此以外,當事人還可以在仲裁程序中采取多種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如選擇或排除特定的仲裁員、約定具體的程序進行方式、約定適用法律等。
3. 仲裁程序的靈活性。中國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法律體系的主體發生聯系。而仲裁允許當事人依據自身需要來協商約定仲裁程序的具體細節,使得爭議解決中差異化背景的主體可以尋求共同認可的程序和方式解決爭議。比如,當事人可以在仲裁條款中協商確定多種仲裁語言(如中英雙語、配備某種語言的翻譯等)、可以選擇特定的仲裁地(仲裁地可能影響爭議事項的可仲裁性、仲裁協議的效力、仲裁裁決的國籍等)、可以明確仲裁員需具備的資質(如仲裁員需為某地區執業律師、具備特定行業的從業經驗等)和仲裁庭組成人員的數量等。
即便在簽訂仲裁條款之時未能考慮周全,在仲裁程序進行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和仲裁庭仍可就具體的程序事項通過庭前會議等方式進行協商和溝通。例如在疫情期間,仲裁庭、當事人、代理人和證人等主體分處境內外各地的情況下,經雙方協商一致,仲裁庭直接采用線上方式進行開庭審理、對證人進行質詢,在充分保障各方的正當權利的前提下為當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爭議解決服務。
4. 尊重行業慣例和商業安排。仲裁制度起源于古代地中海的商品經濟,商品貿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仲裁這一爭議解決制度的誕生。此后,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仲裁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尊重行業慣例和特定的商業安排,是仲裁制度的一大特點,也是仲裁制度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