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指引,綠色發展意識越發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正奮力書寫新的壯美篇章。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
溯長江而上,葛洲壩、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6座梯級水電站佇立水中,串聯成串,構成了一條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在廣東,碧波蕩漾海面上,一排排白色風機高高聳立,陽江青洲三海上風電項目每年可生產15.5億千瓦時清潔電能;在內蒙古,昔日溝壑縱橫、植被覆蓋度不到25%的“雞爪子”山已被改造為綠色礦區和萬畝良田,植被覆蓋度提高到80%以上……
新時代10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儲量日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設立,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現代化的認識達到新高度,對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指引,綠色發展意識越發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正奮力書寫新的壯美篇章。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三四月的中國,大地由南向北漸次回暖。從地處西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冀北的“綠色明珠”塞罕壩;從上海的一處處“口袋公園”,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綠心”,無論是一望無際的森林,還是城市路旁的景觀樹木,都正在萌出新芽。
重重新綠、勃勃生機。這背后,是長期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我國先后修訂森林法、草原法等生態保護修復相關法律,編制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等專項規劃,退耕還林還草、海洋生態保護等政策制度不斷完善。
通過數字地球從太空遙望,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像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藏高原。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青海湖水體面積達到4626平方公里,相比10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昔日大片的沙地,如今已經變成了濕地。
正是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系列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措施的實施,讓青海湖實現了從生態退化惡化到逐年向好的華麗“蝶變”。
青海湖發生的綠色奇跡并非個例。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壩,半個世紀前是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茫茫荒原。為恢復和重建塞罕壩生態環境,1962年,塞罕壩林場正式組建。從那時開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壩上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幼苗接連種下。如今,塞罕壩林場總經營面積140萬畝,林地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82%。這片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像一道綠色長城,為京津冀地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典型。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過去10年來,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有力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和瀕危物種的拯救工程,劃定了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設立了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把超過25%的國土面積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國生態安全屏障得到了有效鞏固。
“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對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我國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良好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綠色,正成為中國最美麗的底色。
云南野象群北上、“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繁亮相、藏羚羊繁衍遷徙、白洋淀鳑鲏魚等土著魚群增多,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效……10年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不斷生動展現。
“中國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目共睹。”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卡格萬加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努力富有成效,讓人真正領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即在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之間尋找平衡,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興技術賦能低碳轉型
走進天津港北疆港區,兩臺巨型風機的葉片正在勻速轉動,與全國港口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地面分布式光伏電站,共同組成“風光儲荷一體化”智慧綠色能源系統。
“這套系統讓C段碼頭實現100%綠電供能,與傳統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相比,能耗降低17%以上。”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公司總經理楊榮說。
2021年12月15日,隨著位于C段碼頭北側的兩臺風機葉片緩緩起動,天津港“風光儲荷一體化”智慧綠色能源系統并網發電。“‘風光儲荷一體化’智慧綠色能源系統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安裝了兩臺4.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通過先進的能源監測技術,可以對碼頭各類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統計分析。”天津港集團科信設施部設備經理陳業介紹說。自并網發電以來,這套能源系統已供電2077萬千瓦時。
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領域,在多方密集部署下,“十四五”時期綠色低碳產業有望迎來巨大增量空間。
《“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壯大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船舶、綠色環保、高端裝備、能源電子等,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在綠色低碳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快賦能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在位于北京的三一重工“燈塔工廠”里,依托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整個工廠的生產制造要素實現全連接,成為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慧體”,實現數字化能力的泛在布署,使生產潛能得到極大發揮。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介紹,通過源頭上“踩油門”和過程中“精打細算”,樁機工廠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0.5%。
走進海螺集團下屬白馬山水泥廠廠區,與傳統的水泥生產相比,不同的是一片“綠意”撲面而來。
廠區里,既有一塘池水掩映,也有現代感十足的工業風,球狀的二氧化碳捕捉設備格外亮眼。這是海螺集團在水泥行業首開先河,建成的萬噸級以上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萬噸。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顯示,中國能源轉型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成效顯著。通過推動工藝升級、更新改造用能設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不斷下降。
新時代的中國在綠色低碳轉型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發展方式“綠”起來
大到一棟建筑物,小到一個馬桶蓋……如今,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日漸受到人們推崇,更加青睞“綠色制造”的產品,愿意為有綠色“基因”的產品買單。
“海爾智家實現了綠色采購、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經營、綠色回收、綠色處置的全新體系。”海爾智家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徐萌表示,在家電產品選材上,海爾智家眾多產品都采用低碳環保材料,不僅能降低碳排放,還能回收循環再利用。在產品功能設計上,海爾智家更是兼顧功能與體驗,推出“可以洗空氣的空調”等一系列綠色、低碳新產品。在綠色經營上,海爾智家擁有全球首個碳中和“燈塔基地”——海爾中德智慧園區。此外,海爾萊西再循環互聯工廠一期項目,每年以拆解200萬臺廢舊家電、改性造粒3萬噸等能力,成為家電回收拆解行業的先行者。而海爾博觀冰箱是行業首個低碳聚氨酯材料冰箱,聚氨酯是綠色可回收材料,與傳統原料相比可降低50%的碳排放。
家電行業是我國綠色制造的一個縮影。
目前我國綠色低碳產業已初具規模。
在2023年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十三五”以來,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同配合下,我們以重大工程和項目為牽引,以綠色工廠、綠色產業鏈和綠色工業園區建設為紐帶,以節能、減排、增效為目標,持續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截至目前,我們國家層面培育了2783家綠色工廠、296家綠色供應鏈企業、223家綠色工業園區,推廣近2萬種綠色產品,初步測算,綠色工業園區平均固廢處置利用率超過了95%,一大批綠色工廠能耗水平優于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的先進值,逐步構建起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鏈條綠色產品供給體系。
中國的綠色發展本身有助于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其影響是世界性的。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環境與社會部高級研究員郭江汶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將顯著加速全球綠色轉型。”軟件供應商思愛普全球執行副總裁黃陳宏認為,中國的綠色發展必將深刻改變全球能源、環境和經濟格局。
在全球范圍內,乘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東風,綠色發展的種子在共建國家生根發芽。由中國企業提供關鍵設備的意大利首個海上風電項目——貝萊奧利科海上風電項目并網,可滿足近兩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助力意大利綠色轉型;中企修建的烏干達卡魯瑪水電站,專門設計的魚道降低了大壩對洄游性魚類的影響,保證了魚類生長繁殖;由中企承建的科威特穆特拉住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科威特首次引進雨水利用系統,收集的雨水回灌至地下,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衣食住行低碳先行
“以前出門坐公交車,很久才能等到,不僅擁擠,而且去趟市區要耗費大半天。現在不到10分鐘就有一班車,經濟實惠還環保。”在江蘇省淮安市,市民劉襄表示,村村通了公交車后,她出行有了更多選擇,逛個公園再順路買個菜,坐有軌電車、坐公交車、騎共享單車都能到達,像她這樣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中老年人越來越多。
綠樹環繞間,有軌電車、新能源公交車穿梭如織;奔涌的人潮里,橙色的公共自行車瀟灑駛過……為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淮安市構建了以有軌電車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公共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為補充和延伸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促進綠色出行方式的多元融合,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達92.1%。
衣食住行,事關千家萬戶。如今,在中國許多地方,綠色、環保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時尚。
沒有包裝盒,也不使用膠帶,用扎帶封好就發走——最近,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的朱先生寄快遞時,在小程序上選擇了一只最小號的“快遞循環箱”。這是一家快遞企業在蘇州推出的循環箱,費用與同型號紙箱一致,可循環使用70次以上。
綠色快遞、綠色交通、綠色消費……在北京、江蘇、廣東、甘肅等不少地方,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
2019年,北京市推出國內首個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北京MaaS平臺),整合地鐵、地面公交、步行、騎行、自駕、網約車等出行方式,通過高德等地圖平臺,向公眾提供全流程、一站式出行服務。經過3年多的發展,平臺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北京市交通委科技處處長葛昱在2023年2月21日舉辦的“科技創新數字融合、助力建設交通強國”研討會上介紹,目前,北京MaaS平臺的用戶量超過3000萬,截至2022年年底,每天通過MaaS平臺來進行綠色出行服務的,查公交車、坐地鐵,包括全程的引導,目前達到了5500萬人次,綠色碳普惠的注冊實名用戶240萬。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隨著人們節能環保意識逐漸增強,閑置二手物品的交易量不斷攀升,消費者正用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對環保低碳消費作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央視報道中提到,2020年國內二手手機的交易量達到1.52億臺。與此同時,閑置服裝、服飾也受到人們的青睞。2025年線上、線下二手交易商品總額將增至3萬億元。
事實上,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今年的重點方向。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通過推進循環經濟穩步發展等途徑,轉變社會經濟中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更加科學方式進行資源處置,實現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利用各類資源。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強化互聯網交易平臺管理責任,加強交易行為監管,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標準化、規范化服務。
從二手商品交易模式來看,一方面,二手閑置品交易能夠充分發揮物品的剩余價值,符合循環經濟中“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原則;另一方面,通過二手交易所帶來的降碳效益潛力巨大。同時,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相關二手交易平臺能夠在買賣兩端共同發力,破除二手交易中的信任堵點,讓消費者可以放心買,從而使得二手交易真正成為人人參與、人人減排的綠色消費行為。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表示,綠色發展同每個人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閑置經濟、共享經濟已融入百姓生活,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廣泛普及。
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消費群體在消費層面環保意識的加強也在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國新生代時尚消費白皮書》顯示,80.4%受訪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會影響個人購買行為,更愿意選擇那些更具有環保概念的品牌。相較年長消費者,更具有環保意識的年輕人將成為推動這一流行趨勢的主要動力。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快生態環保領域立法步伐。現行有效的生態環保類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初步構建起以環境保護法為統領,涵蓋水、氣、聲、渣等各類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2022年10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臧鐵偉介紹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關于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立法的情況時說,目前,一個“1+N+4”的生態環保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1”是發揮基礎性、綜合性作用的環境保護法。
“N”是環境保護領域專門法律,包括針對傳統環境領域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噪聲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法律,針對生態環境領域海洋、濕地、草原、森林、沙漠等方面的保護治理法律等。臧鐵偉介紹,在這方面,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濕地保護法、核安全法,修改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4”是針對特殊地理、特定區域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所進行的立法,這是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一項帶有創新性的工作,包括已經出臺的長江保護法和黑土地保護法,以及已經提請審議的黃河保護法草案、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
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黃河保護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此有法可依。
不僅有法可依,而且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022年10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舉行第五場記者招待會。中國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翟青在談到切實推動生態環保法律法規落地見效時,列舉了兩組數據: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累計查辦按日連續處罰等重點案件共計17萬多件;“十三五”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83.3萬件,較“十二五”增長了1.4倍。
翟青還表示,推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之間的銜接機制,2016年、2018年分別嚴肅查處了兩起典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案件,23人被追究了刑事責任,這在生態環保歷史上是第一次因數據造假被判刑。
“10年來,人民法院持續推動環境法治進程,環境資源審判已成為展現人民法院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窗口,成為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2022年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環境資源審判護航美麗中國建設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劉竹梅介紹,10年來,人民法院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嚴懲破壞生態環境犯罪,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案件24.4萬件;充分救濟環境民事權益,審結環境資源民事案件137.8萬件;支持并監督行政機關履職,審結環境資源行政案件34.3萬件;落實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審結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58萬件;依法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審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335件。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196.5萬件,一系列標志性案件載入史冊,有力推動生態環境法治進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中國畫卷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之光熠熠生輝。沿著綠色發展之路開拓前行,讓“綠色”鋪陳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新時代的中國將更加秀麗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