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人在撕一種很新的東西——“傘”。這里的“傘”并不是雨傘或者陽傘,而是指代某種你以為有用的“保護傘”。據說它起源于一位“00后”教師的網絡視頻分享:為了防止學生默寫作弊,她讓每個人把自己的書本放在課桌旁的地上,杜絕學生照抄的可能。想必這位“00后”老師熟知學生時代的作弊手段,所以輪到自己為人師時,也就一點兒不心慈手軟,干脆利落地“撕掉”學生一切蒙混過關的招數。網友看完,紛紛評價這招太絕了,“00后”老師開始“撕傘”了。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給別人撐把傘”變成了“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把別人的傘也撕爛”,“撕傘學”由此誕生,甚至還衍生出了一套育兒領域的“父母撕傘指南”,專治自家“熊孩子”。
看到“撕傘指南”的我驚覺,原來自己早已是此界老手。孩子在商店里哭鬧打滾不肯走?如果是祖輩帶著,這時候肯定就被拿捏了,要啥有啥,最差也是當場滿足,回家再一頓臭罵。至于我,我才不在乎路人側目,愛哭你就哭,理你算我輸!我也一屁股坐到地上,一邊饒有興致地觀察孩子,一邊絮絮叨叨地問:“你累不累?要不咱們再躺會兒,反正電影院也快關門了。哎喲,地上有個蟲,快看它爬過來了……”孩子熬夜不睡覺?不要緊,讓他熬,想看啥動畫片?沒問題,今天熬夜也必須看完,不準快進,必須1.0倍速看。要負責任,說到做到。快看!不準走神!我還得拍照發朋友圈,他們曬娃熬夜學習,我曬娃熬夜看片!
這些“撕傘小妙招”,有個朋友比我更精通。前段時間,她的兒子到了叛逆青春期,要學“時髦精”穿鼻環。她不僅不反對,反而當著兒子同學的面大張旗鼓地“鼓勵”起來:“穿鼻環是我們家那邊祖傳的習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穿鼻環,這樣將來能夠升官發財,子孫滿堂。穿了鼻環的孩子還要在祠堂里稟告祖先。今天當著同學們的面,我宣布,為了慶祝他長大,我準備等他穿完之后,和他爸爸一起,也去穿幾個鼻環!”可把孩子給氣壞了!被親媽這么一搞,穿鼻環跟“時髦精”還有啥關系?簡直成了老土的代名詞,還會被同學嘲笑,最后孩子再也不提這茬了,“穿鼻環”危機順利解決。
我這位朋友可謂“撕傘學”集大成者,在生活中,她也酷愛走對方的路,讓對方無路可走。逢年過節,親友們總是熱衷于推搡拉扯、欲拒還迎地發紅包,有時甚至要引發一場虛擬大戰,遠遠看去,真不好判斷是親友塞錢還是仇敵見面。朋友從來不給親戚客套的機會,每次拜年,只要對方敢掏錢,她立刻伸手,“多謝!”一秒結束戰斗,讓大家準備好的臺詞無處施展。這么幾個回合下去,她反而在親友間贏得了一個干脆利索的好名聲,家家看到她都笑臉相迎,全都是因為跟她交往不累心。
“撕傘學”適用領域廣泛,只要習得精髓,可以熟練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撕掉孩子的小套路,撕掉學生的歪心思,撕掉人際交往中的矯飾,有時候毫不客氣地“撕傘”,讓別人淋點雨,也未嘗不可。所以從今天開始,學以致用,我先撕為敬!
(黃秋柳薦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