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上,有人曾質疑導演賈樟柯:“不是說賈樟柯窮苦人家嗎?怎么(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能拿出兩萬塊錢拍電影短片?學電影沒有錢就是原罪。”賈樟柯看到了,認真解釋道:“我那時候大約是這樣的,每個月給報紙寫4篇評論,有點穩定收入。每個星期去同學的電視節目組演一天小動物,又有點收入。有時候師兄們會發我幾集電視劇寫,又是一點收入。沒什么錢,但我也不覺得自己窮。需要錢就去賺錢,這歸根結底是需要自己解決的事兒。”
我很喜歡這個小故事,提問者怒氣沖沖,賈樟柯也不急,耐心一解釋,也就清楚了。其實很多問題大都如此,不理解,有誤會,只是因為沒解釋清楚而已。
我曾采訪德國的華人病毒學家陸蒙吉,問他,如何能更好地做新冠病毒問題的科普?他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講清楚個為什么”。比如,我們鼓勵老人打疫苗,就要耐心和他們解釋,為什么需要做這些。他提到,德國很多老人,哪怕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對疫苗過敏的人,都會注射疫苗。一個重要原因是,社區醫生給他們耐心解釋了相關風險:不打疫苗,感染新冠后的重癥甚至死亡率會比較高;打疫苗,雖然有一些過敏風險,但有醫生在,風險仍然是可控的。講清楚了為什么,老人也明白了風險,自然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
美國著名音樂人鮑勃·迪倫寫過一首著名的歌,《答案在風中飄》。這首歌最初發布時,他自己還曾寫過一段解釋,其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我堅持認為,最大的罪犯,就是那些看到并知道錯誤的時候,卻轉過頭去不予理會的人。”其實,只要搞清楚問題所在,總是會有解決方案,關鍵是,我們能否正視真正的問題。畢竟,我們都已經都已經把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也送到宇宙深處,發回了太空里曾經不為人知的秘密;最新的語言模型ChatGPT所展現的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及電腦編程能力,讓人們看到從前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的影子。人類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令人類自己都害怕的地步,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只是“講清楚為什么”的機會和勇氣。
周杰倫唱著字詞難辨的歌謠: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北島寫下了《回答》,那語帶憤怒的詩篇。辛斯波卡則說,“要如何回答沒有提出的問題/尤其當答問者對你們而言/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色列特拉維夫的科學家尤瓦爾·辛納蒙則覺得,哪怕是小公雞,也有“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說來真是一場浩劫、一個巨大的雄性歧視的悲劇。在養殖界,每年有70億只小公雞在出生后不久,就被活著送進絞肉機——因為它們不會生蛋,沒有商業價值。小公雞估計也有很多問號,不知道要犧牲多少生命,才能讓人們知道太多的公雞已經死去。只是它們如此微不足道,少有人在意。直到尤瓦爾和團隊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尋求解決方案。2022年即將過去的時候,他們終于培育出經過基因編輯的母雞——它所生的雞蛋,只有雌性才能成功孵化出來;如果命中注定會變成公雞,這只蛋中的胚胎將不會發育。公雞大屠殺的問題,未來可能會因此而解決。
小公雞們的答案,終于不用再在風中飄了。
(田德惠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