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還有心跳,怎么會腦死亡呢?”在面對已經腦死亡的患者時,家屬常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在傳統觀念里,判定一個人死亡的標志是心跳、呼吸停止。但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對于一個沒有自主呼吸、血壓嚴重低下,且深度昏迷的重癥患者來說,可以通過藥物和儀器將其心跳、呼吸、血壓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一旦撤掉藥物和儀器,患者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心跳、呼吸停止,這就是“腦死亡”。因此,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與心臟死亡相比,腦死亡更科學,標準更規范。
196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特設委員會對腦死亡概念進行了解釋,并制定了人類首個腦死亡判定標準: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無自主呼吸;③腦干反射消失;④腦電活動消失。
目前,我國判斷腦死亡的標準是:①昏迷原因明確,且不可逆;②深昏迷、腦干反射消失、無自主呼吸(此三項缺一不可);③腦電活動消失(腦電圖平直、經顱腦多普勒超聲呈腦死亡圖形等);④首次確診后觀察12小時仍無變化。
需要強調的是,腦死亡有別于“植物人”?!爸参锶恕贝嬖谀X干功能,昏迷只是由于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損害或處于突然抑制狀態,患者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腦干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因此,一旦確認為腦死亡,患者家屬雖然不舍,但要理性對待、接受。
(羅雅惠薦自《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