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中如是寫道,以拳拳之心鼓勵廣大青年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鄉村、青年和“吃苦”,是這番殷切期望中的核心關鍵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鄉村振興被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表示,鄉村振興的復雜程度遠大于解決絕對貧困的問題。還有委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到的5個“振興”,尤其需要那些真懂農業、深愛農村和農民的青年。
如今,越來越多青年已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找準了自己的賽道,在廣闊的山鄉田地里發現了個人的舞臺。還有更多的年輕人躍躍欲試,期待在鄉土中獲得個人價值的實現。
但是投身鄉村振興絕不是田園牧歌式的想象,充滿機遇的同時也布滿荊棘,在鄉村干事業勢必面臨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這種“自找苦吃”不是自尋苦悶、自我困頓,而需要跳出“舒適圈”、突破“同溫層”的魄力和勇氣,需要有把百姓苦當作自己苦的認識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自找苦吃”。早在1985年,他在廈門大學與青年師生座談時就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他曾說,“只有跨過了勞動關,樹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礪思想,讓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讓老百姓更加信賴你。”
自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當代青年中,也不乏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表率。
5月4日,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出爐,其中就有不少用熱情和智慧書寫鄉土中國巨變的年輕人。四川省劍閣縣東寶鎮雙西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委員,廣元耕鑫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小燕名列其中。
她從大山里走出來,八年前毅然放棄沿海地區的穩定工作返鄉創業。由于缺乏經驗,起初在水稻種植上吃過不少虧,被人說過不少風涼話。她卻不輕言放棄,戴著草帽、卷著褲腿不斷奔走在田間地頭、農科院所,從“都市白領”變成“新農民”。鄧小燕帶動當地規模種植水稻面積上萬畝,讓家鄉的“東寶貢米”走出了大山。在她的影響下,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加入鄉村振興的發展中。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但面臨就業、經濟等多方面壓力的當代青年活得并不輕松,因此現今社會上“躺平”“佛系”的聲音此起彼伏,粉飾逃避困難的行為。因此,倡導“自找苦吃”顯得更具現實意義。
事實上,強調“苦干”精神并非提倡“蠻干”,也要“巧干”。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梧桐樹鄉沙壩頭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小伙汪威同樣獲得了本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汪威放棄了穩定的工作,選擇回鄉反哺。他秉持著新時代的農民必須掌握科學技術的信念,在牧草種植和養殖業上都取得成績,并帶動農戶年均增收300多萬元。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溫室里栽不出萬年松。“自找苦吃”既是廣大青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實現更大作為的有力方法論,也是青年呼應時代召喚創造歷史的基礎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