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月前,記者的一個朋友告知,她妹妹就讀的大學停止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了,朋友的妹妹成了學校里的最后一屆該專業學生。最令家人擔心的,是妹妹的就業問題,拿著一個“絕版”畢業證書,會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
朋友的妹妹不是唯一面臨此窘境的大學生。上個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專業176個,有333所高校撤銷共計925個專業。有統計顯示,5年間,共計3030個本科專業被撤銷,被撤銷專業數量呈總體上升趨勢。
其實,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有專業增加或撤銷,是符合高等教育發展客觀規律的現象。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則積極回應黨的二十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要求,旨在努力推動高等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
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來說,該專業在本世紀初一度呈井噴之勢,各大高校相繼開設該專業,甚至開辦院校數量年均增長率出現過超過40%的夸張趨勢。如今部分高校要撤銷時,其理由大多是“生源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就業質量不佳”。包括其他要撤銷的專業,撤銷理由也大體相近。然而,如果說“生源不足、就業質量不佳”可理解為是社會觀念和需求產生了變化,那么,“教學質量不高”,是否說明高校在最初設立這些專業時就屬于“沖動”行事,而尚未具備專業教學能力?
一名公共管理專業教授坦言,部分學校在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時并沒有結合自己院校實際情況分析,盲目開辦,前期工作欠缺,導致在教學上缺乏競爭力和學校特色,學生上了幾年學結果什么實在的知識都沒學到。
主干課程核心競爭力不強,就業方向不明確,缺乏不可替代性。“萬金油”式的文憑,導致畢業生就業面臨極大困難。從這個角度來說,及時淘汰類似專業,確實是適應國家建設事業的需要,也算對高校學生負責。
然而是否設置一個新專業,專業招生規模多大,需要考慮種種影響因素,結合高校和專業情況審慎決定。比如,應用型學科的招生規模要緊跟就業市場,而基礎學科就不能完全根據市場變動來調整專業,而這又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再比如,綜合類高校一般應以能力為導向培養人才,專業設置也就必須堅持學校的辦學傳統,而一些特色鮮明的職業類院校,設置專業則應及時回應社會需求。
僅從專業學生的“出口”來考慮某個專業的去留,也不嚴謹。高等教育并非單純的職業教育,一個專業的就業率低,并不等于社會不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或許是這個專業的培養方式、水平出現了問題,無法向社會輸送該專業的合格人才。所以高校對專業的撤銷,也應該有更周全的“專業”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