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總金額3640.564萬元,計劃交工、竣工時間為今年10月27日……”3月20日上午,通過南充市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一網監”平臺,南充市公路管理局與四川泓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就“國道212、318線嘉陵段養護工程打捆招標建設項目”完成了合同網簽。
這一過程全程在南充市紀委監委的監督之下。此前,由于政府投資工程招標合同線下簽約過程易出現串改合同或簽訂“陰陽合同”等問題,紀檢監察機關往往缺乏有效信息,不掌握相關情況,這就給監督的貫通帶來了堵點。
如何把散見于不同職能部門的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全部信息匯集起來,通過統一平臺的數據貫通,實現對所有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的全方位監督,成為南充市紀委監委著力破解的命題。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一個縱向貫通市縣兩級紀委監委、橫向對接市本級13個相關職能部門信息數據平臺,覆蓋全市所有涉及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的“一網監”平臺順利建成,并逐步轉化為整治工程招投標領域突出問題綜合治理的成效。
“信息和數據的有效貫通,是高效做好監督工作的前提,然而在‘一網監’平臺建成之前,無論是橫向的各相關職能部門之間,還是縱向的紀檢監察系統內部,在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方面的監督上,都因銜接不暢,存在監管盲區。”南充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委副主任馮愛萍坦言。
以橫向部門協同為例,2018年,南充市某縣一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因相關業務主管部門信息不對稱,導致有公職人員與施工中標單位利用漏洞進行工程轉包,收受好處,直到次年接到群眾舉報后,紀檢監察機關才通過調查掌握相關情況,導致黨紀約束沒有及時到位。
縱向上的監督效力弱化的現象同樣值得關注。由于各職能部門相關業務平臺各自為政,即便有派駐紀檢監察組參與日常監督,也很難對一個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管,這進一步造成“建設程序違規違法”“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等現象難以被有效發現。
為打通監督的盲點堵點,深化大數據監督,由南充市紀委監委牽頭打造的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一網監”平臺在實踐中逐漸成型。
數據的貫通首先從統一的信息掌握開始,通過對涉及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的13個職能部門共12個市級業務平臺相關項目數據的全部錄入,該平臺基本實現對南充市所有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信息全覆蓋,由此構建起南充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數字監督的數據底座。
搭建好監督的“主干”,還需各項數據的實時匯入與更新,通過完善南充市“一網監”部門聯席機制,該平臺從去年初建成投入運行至今,已上線運行政府投資建設項目1313個。
同時,為提升縱向上的協同配合性,除該平臺設在市政務服務局,由市、縣兩級平臺工作人員統一錄入信息外,還通過分配節點賬號的方式,賦予市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黨風政風監督室查看權限,對各項目信息進行動態監督,由該市紀委監委對發現問題統一匯總移交,要求認真核實辦理。
“以前信息不對稱,掌握不全,難以對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進行全方位監督。現在只需進入平臺信息庫,就能對本地相關項目開展全方位監督,有效提升了我們的監督效力。”順慶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說。
走進市政務服務局,“一網監”平臺的日常運行工作就在這里完成。巨大的屏幕上,分版塊清晰分布著監管情況、預警走勢、預警處理占比、預警類別、預警項目地區分布等諸多信息。
“平臺重點聚焦風險高、資金大的招標建設、政府采購、搶險救災三類工程項目,采取分類監管的方式,全流程做到閉環處置。”采訪中,平臺工作人員鄧子粼如是說道。
從具體監管內容上看,三類工程項目監管也各具特點。針對環節多、漏洞多的工程招標項目,平臺圍繞標前、標中、標后設置“6+N+12”個監管點,進行全鏈條監督;針對流程單一、數量眾多的政府采購工程項目,平臺圍繞備案、采購、標后設置“1+N+3”個監管點,進行全過程監督;針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搶險救災項目,圍繞項目確定、工程審計、資金撥付等重點設置7個監督點,進行全環節監督。
“我們可以通過‘一網監’,查看到每個項目的主管部門是誰,目前的定位在哪里,項目的總投資情況是什么,還可以連接到現場的實時監控,查看現場是否真實開工,人員是否真實到崗。”鄧子粼說。

同時,該平臺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預警,通過對前期立項登記、用地規劃、工程規劃到后期資金撥付、抽查審計等12環節設置預警點,相關職能部門能在第一時間介入處置,達到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的效果。
“南充順發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承建的城市幼兒園建設項目,沒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順慶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說,這一問題就是通過“一網監”平臺的預警功能所發現的。“接到預警后,我們第一時間要求主管部門區自規局審核并確認城市幼兒園建設項目‘應辦未辦’相關證件,督促南充順發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立即準備相關資料,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經多方協調,該公司在7個工作日內成功辦理相關許可證,將證件信息上傳至‘一網監’平臺,預警信息得以解除。”該負責人說。
一組數據顯示,“一網監”平臺運行一年來,已預警項目545個,產生預警信息1317條,成功處置預警信息1192條。
除精細化做好三類工程項目監管外,“一網監”平臺還科學劃分建設單位、主管部門和牽頭單位的職責角色,實行市縣兩級聯動監管,統一用戶管理、用戶認證、系統授權,也從源頭確保了數據不泄露、不遺失。
2022年,南充市共收到招投標舉報、信訪、投訴4件、收到政府采購投訴12件,同比分別下降60%、20%……成效的背后,是通過“一網監”平臺,對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過程中出現的違紀違法違規行為的堅決查處。
位于營山縣的幸福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是2021年開工的省級重點項目。2022年7月,該項目數據顯示,按項目合同約定,2022年年初應撥付項目總投資的15%,折算工程款350余萬元,然而,項目業主單位幸福水庫管理局卻按照項目總投資的20%向縣財政局申請撥付工程款460萬元,屬于典型的超進度撥付工程款。營山縣紀委監委迅速反應,賡即把該情況轉交縣優化辦,督促主管部門縣財政局指導縣幸福水庫管理局整改。因在工程款撥付環節存在審核把關不嚴、工作作風不實等問題,縣紀委監委隨后還對相關部門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分別進行提醒談話和批評教育。
對于圍標串標、轉包分包等違法違規行為,更是重拳出擊。
2022年3月,“一網監”平臺對某縣一項目發出可能涉嫌圍標串標的預警信息后,平臺迅速將問題線索移交公安機關,最終查證該問題屬實,相關人員最終受到查處。
一組數據顯示,“一網監”平臺運行一年來,通過該平臺已發現并移交問題線索10件,推動公安機關刑事立案3件、打掉圍標串標團伙4個、對21人采取強制措施。
在南充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王軍看來,如今的“一網監”平臺已構建起南充對政府投資項目的全流程監督網,實現了從過去“事后監管”向“事前預防”“事中監管”“事后懲治”的閉環式監督轉變,也是南充持續做好對權力運行監督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聚焦‘一網監’平臺的管理使用工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及時跟進預警信息的處理和問題線索的查處,確保其真正建好、管好、用好。”王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