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微博話題“情緒管理是工資1萬元以上才需考慮的事情”引發網友熱議。
有網友調侃,職場中的情緒談不上管理,如果硬要談管理,那是月薪1萬元以上的人才要考慮的事。這位網友的觀點,代表了多數職場人的心理。工資開得高,情緒都是小事,工資開得低,情緒最多到嗓子眼。那些拿著高工資的打工人,未必就能管理好情緒,他們的好情緒,或多或少都被高工資給“收買”了。
大多數職場人找工作,都奔著高工資去,卻鮮少有人意識到,很多高工資里,藏著情緒的代價和陪襯。
特別是職場中年人,承擔著超常的壓力和工作量,拿著看起來還不錯的收入,但這份收入里,卻藏著平時受氣、受累的“情緒損失費”。
領導不滿意,隨時都有可能被罵,下屬不合心,一言不合就可能被懟。沒有強承受能力的人,恐怕拿著高工資,都擔驚受怕吃不消。
公司有位老同事,月薪在公司算天花板級別。我一直認為他很風光,但有一次撞見他被客戶在辦公室指著鼻子罵,不僅態度卑微,還當著同事的面,給客戶賠禮道歉,讓人頗為同情。沒有足夠強的忍耐力、包容性,高工資都不一定拿得穩。高工資里,有情緒的賠償費,但縱觀職場,會發現委屈無處不在。它從不以“工資高低”論資排輩。
工作中,我們需要有情緒管理能力,否則便很難消化職場上的諸多委屈和消極情緒。職場人都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但卻少有人去關注情緒管理的本質。大多數人認為情緒管理,就是單純忍耐,做一個能忍會讓的人。
但情緒是不會無緣無故消失的,情緒管理的本質是認知管理,是我們對眼下所經歷事情看法的反饋,是排斥,是接納,抑或是忍耐甚至“發瘋”。
太多的職場人面對同事的陷害、領導的刻意為難排擠,用忍耐去對抗,去化解,去維持。其實這種忍讓的態度,換來的往往不是“忍一時后的風平浪靜”,而是“過度忍讓后的自我損傷”。情緒管理不是一味忍讓,學習如何管理情緒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
當在工作中遭遇同事找喳,領導刻意為難的時候,很多人會心頭一熱,情緒上頭,很容易說出一些不理智的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讓場面難堪。
為避免這類場面出現,當情緒上頭時,不妨主動讓情緒退熱。先在心里倒數10秒鐘。隨著更加理智的計數讀秒動作,上頭的情緒也會遭遇降溫,以此可避免工作中產生不良后果。
還有一種聰明的做法:惹不起但躲得起。如何精準地躲,就要事先列出在工作中容易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人或事。日后工作過程中,少接觸這樣的人,少干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事。
拿我來說,年初的一段時間,精神內耗嚴重,影響了工作狀態。后來當我一一梳理出容易導致我內耗的人和事后,發現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接觸的。
除去工作事項對接,我開始刻意回避,減少關注。慢慢地,我的狀態和情緒逐漸改善。
工作中產生了負面情緒,一時半會兒堵得慌,可以試著做一些其他事,轉移注意力。比如,站在辦公室的窗前看看遠方,看看天空,或者和同事利用下午茶時間聊一聊開心的事。當我們把壞情緒通過做些別的事轉換出去的時候,情緒自然有了流動。進而讓壞情緒轉換成了讓我們愉悅的情緒。
愿各位披荊斬棘的職場勇士,都能通過掌控情緒,從而掌控自己的未來。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智聯招聘”)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