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省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取得較大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自身建設水平不高、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成效欠佳及推動村集體經濟高水平發展成效不明顯等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六安市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積極強化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建設,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水平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農村經濟;六安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1-34-4
0 引言
為進一步優化安徽省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職能,全面推進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筆者根據自身工作實際,通過走訪調研、資料查閱和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當地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1 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能
六安市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是六安市農業農村局直屬單位,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有關農村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承擔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承辦權限內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調解、仲裁工作;指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與發展,參與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業農村改革;承擔農民負擔監測工作,參與農民負擔督查,協助調查涉及農民負擔的有關案(事)件;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管理、財務會計和審計業務。六安市下轄的130多個鄉鎮均有相應機構承擔該部分職能,各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歸本級鄉鎮政府統一管理,由上一級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進行業務指導。
2 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效
2.1 有效推動集體經濟發展
六安市各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始終將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以來,六安市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五年提升工程”,并在此基礎上謀劃了新一輪“提檔升級”,全面推動集體經濟組織實體化運作,同時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承接公共事業項目,扭轉了集體經濟空殼化的趨勢,促進了集體經濟脫虛向實。通過實施“村級集體經濟五年提升工程”,六安市1 800多個村莊的集體資產平均達14萬元。
此外,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積極推進村集體資產盤活利用,引導村集體經濟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例如,獨山鎮游芳沖村擁有較好的茶葉種植基礎,當地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搶抓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機遇,鼓勵當地村民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茶產業,在盤活當地茶山資源的同時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多元化。在此背景下,游芳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廣大村民參與建設了茶葉生產加工車間,并成立了銷售公司,開啟了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模式,有效推動了當地集體經濟發展。
2.2 有效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利用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引領示范效應,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鼓勵各類主體加強合作,組建聯合社、聯盟等新型組織,促進各類主體間優勢互補,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組織體系。同時,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區域內重點企業、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科研院所等展開深度合作,打破技術、人才和裝備障礙。在六安市政府及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始終扎根基層,大力推動轄區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截至2021年末,六安市共培育農業產業帶頭人6 445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 580家[1]。
2.3 有效推動“三品一標”建設
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始終將農產品品牌建設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截至2021年末,六安市共有“三品一標”農產品938個,其中綠色食品544個、有機農產品292個、無公害農產品95個、地理標志農產品7個;新申報認證“三品一標”產品達248個;全市共有21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021年,“六安瓜片號”高鐵在江蘇省南京市首發,六安茶產業營銷中心落地上海市,當地農產品將通過上海市這一國際貿易港行銷世界[1]。
3 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自身建設水平不高
3.1.1 專業技術人員儲備不足。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職能較多,涉及土地流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農業農村改革、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農民負擔監測等諸多方面,專業跨度較大[2-3]。但是,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較少,導致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不足,且相當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存在年齡偏大、知識水平不高的問題,而每年新補充的專業技術人員又十分有限,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儲備難以滿足基層發展需要。
3.1.2 專業技術人員服務意愿有待加強。當前,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服務意愿有待加強,產生該問題的原因如下。第一,經過數輪機構改革,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職能不斷擴展,而機構編制和人員配置則不斷壓縮,導致原有的基層服務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工作壓力大。第二,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逐漸被淘汰,而基層服務人員因缺少進修的機會和時間,導致能力不足,難以在工作中有效發揮作用,工作成就感不斷下降[4]。第三,受單位層級和機構編制限制,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提升和職位晉升存在較大難度。特別是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因職稱晉升難度大,個人工作業績又難以在績效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所以其服務意愿不高。
3.1.3 專項工作經費有限。首先,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主要依靠鄉鎮財政資金開展相關工作,但很多鄉鎮資金有限,難以為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設置專項工作經費。其次,每年農業農村局和上級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轉移支付項目數量有限,技術門檻要求高,導致鄉鎮專業技術人員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的難度大。此外,很多項目更是要求省、市、縣、鄉鎮四級財政配套支出,這無疑給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開展專項工作造成了阻礙。最后,部分上級項目缺少配套工作經費或經費預算有限,即便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爭取到上級轉移支付項目,還需要另行籌集資金開展項目調研、督導檢查等工作。
3.2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成效欠佳
3.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不規范。得益于政策支持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六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態勢強勁。但是,從實際工作經驗來看,六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運營不規范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財務運行不規范。部分經營主體未能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等有關法律法規開展資產管理和會計核算,聘用代理記賬公司的經營主體在財務資料保存方面存在一定問題,財務收支隨意性較大,審批制度不健全。二是規劃定位不清晰。大多數經營主體對自身發展缺少長遠規劃,未能結合自身優勢與不足制訂合理的發展規劃,對品牌建設重視程度不足,缺少長遠發展動力。三是機構設置不健全。大多數經營主體的機構設置偏重農業生產,管理機構欠缺,整體運行效率較低,且存在一定的內部控制風險[5-7]。
3.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后勁不足。近年來,六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發展較快,但各類主體發展后勁不足,特別是在做大做強方面受到諸多限制。例如,部分從事茶產業的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方面遇到阻礙,難以繼續擴大經營規模;部分從事林果業的經營主體前期對果園和林地的改造投入資金籌措困難,導致諸多好項目被擱置;部分經營主體因投資回收期過長、資金規劃過于樂觀而導致資金鏈斷裂,產生拖欠土地流轉費用和農戶工資的問題,引發了一些糾紛。此外,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模式存在一定特殊性,其與農戶之間、合作社成員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也存在不完善之處;部分合作社、聯合社仍舊處于“聯而不合”的狀態[8],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并未從根本上扭轉,難以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優勢互補的作用。
3.2.3 涉農企業貸款融資難度大。涉農企業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起步晚、底子薄[9],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金融資本作為支撐。六安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貸款融資方面存在較大障礙,一方面是因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少抵押物,特別是其經營場所和生產設備確權難度大、沒有產權證明,導致銀行放貸難;另一方面,由于新型經營主體在經營管理、財務運行方面規范性較差,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雙高,不符合銀行貸款申請條件。
3.3 推動村集體經濟高水平發展成效不明顯
3.3.1 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不健全。健全的管理制度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運行保障,從而更好地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但從目前來看,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在推動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短板,導致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不夠健全,部分制度嚴重落后于經濟發展進程,不符合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特點。
3.3.2 盤活集體資產的舉措有限。集體資產是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但目前,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在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利用集體資產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造成各類集體資產長期閑置。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對盤活集體資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六安市部分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對集體資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忽視集體資產的現象。二是盤活集體資產的途徑有限。受文化程度、思維方式的制約,六安市大部分村鎮盤活利用集體資產的途徑僅停留在出租集體耕地、林地等方面,其他發展方式較少,導致集體資產收益轉化和增長空間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4 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4.1 強化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建設
4.1.1 加強財政支持。六安市各級政府應加強對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財政支持,在各鄉鎮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現代化農村管理服務場所,解決現階段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辦公場所陳舊、設施設備不足的問題,并適當配置辦公車輛,改善基層工作人員辦公和生活條件,著力提高中心服務能力,促進基層公益性社會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4.1.2 加強人才引入。六安市應適當增加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編制和公益性崗位名額,通過統考選拔和考核聘用等方式為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補充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細化崗位設置和聘用條件,按照農技、農機、農經和法律等專業分類招聘,確保每項工作都有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整體提高基層服務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
4.1.3 加強人員培訓。相關部門應廣泛開展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確保每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每個年度內能參加一次脫產培訓,促進其知識結構更新,加強技術人員隊伍的穩定性。
4.1.4 優化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考核體系。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力度,減少“忙閑不均”現象,提高基層服務人員干事創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快職稱評定改革,繼續降低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門檻,提高基層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比例,暢通基層服務人員晉升渠道。
4.1.5 確保機構的獨立性。在當前機構設置下,鄉鎮政府應盡可能保障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獨立性,保證其機構和人員能正常履行職能,減少抽調、派駐等一般性行政工作對專業技術工作的擠占。同時,縣級農業農村局應更加關注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的運行情況,不僅要做好業務指導,而且應積極申請和下撥財政資金幫助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開展日常工作,減少其對鄉鎮政府的依賴程度,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獨立性。
4.2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4.2.1 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化運營的指導和幫助,提高其規范化運營水平。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對照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138+N”工程和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相關要求,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財務人員的培訓,強化其依法合規經營的意識,重點培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完善有效的內控制度和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加強資產管理和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化運行。同時,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的戰略意識,提高其對組織發展規劃的重視程度,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訂切實可行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提高其品牌意識,注重企業品牌塑造。
4.2.2 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融合發展之路,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動能。一方面,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探索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化生產經營,大力推廣“村集體+農戶”“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保險+農戶”等發展模式,推動各類主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積極發揮自身職能,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掃清現實障礙。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中遇到的土地流轉問題,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積極發揮協調作用,通過鄉鎮政府、村“兩委”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并給予符合市場行情的補償,在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同時不損害普通農戶的利益。
4.2.3 加大涉農領域信貸和保險政策優惠力度,解決涉農企業融資難題。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努力協調或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通過上級部門協調有關金融機構降低銀行授信門檻,提高銀行授信額度,降低貸款費率;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加快普及農業保險,免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
4.2.4 落實財政支持和獎補政策。一方面,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積極爭取上級和本級財政補助資金,落實對區域內龍頭企業、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生產大戶的財政支持政策,鼓勵相關企業加快園區建設、設備引進和技術升級,促進全產業鏈發展。另一方面,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獎補,引導其按照政策要求、社會需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表彰在保證糧食安全、促進區域特色農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真正發揮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效應。
4.3 推動村集體經濟高水平發展
4.3.1 進一步完善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順應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經濟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規范村集體經濟運行模式,確立權責利對等的現代經濟管理制度。
4.3.2 提高集體資產盤活利用水平。六安市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積極提升村干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和普通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重視程度,通過學習借鑒外省先進經驗做法、聘請專家團隊等方式幫助村集體經濟組織暢通集體資產盤活利用渠道,建立新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模式,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此外,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應廣泛挖掘當地生物資源、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和鄉村文化旅游項目,進一步拓寬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渠道,實現村民收入多元增長。
參考文獻:
[1]六安市農業農村局.立足資源優勢 打造大別山優勢品牌助力鄉村振興[EB/OL].(2021-12-22)[2023-04-22].https://nyncj.luan.gov.cn/zwzx/gzdt/4946
643.html.
[2]郭永明.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J].吉林農業,2017(18):52.
[3]劉艷,曾林,烏春芹,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17(8):44-49.
[4]顏思.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原因分析[J].廣東蠶業,2020(7):154-156.
[5]阮文彪.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經驗證據、突出矛盾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觀察,2019(1):15-32
[6]戴菊貴,習友文.“三位一體”農合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研究:以溫州為例[J].鄉村論叢,2022(1):11-18.
[7]郭慶海.小農戶:屬性、類型、經營狀態及其與現代農業銜接[J].農業經濟問題,2018(6):25-37.
[8]張紅宇.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趨勢[J].農村工作通訊,2020(21):39-42.
[9]戈玉潔,蘭亞春,張希樂.針對小農戶的農業服務體系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2):214-216.
作者簡介:吳敏(1973—),女,大專,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