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知道為什么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喜歡竹子,還將其視為君子的化身嗎?這是因為文人墨客為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征賦予了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古往今來,中國出現了許多“可使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的特別鐘愛竹子的文人墨客,但真正愛竹成癖的,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可謂首屈一指。人們常說鄭板橋其人、其畫、其書都可稱“奇”。那么,他究竟“奇”在哪里?又為什么“奇”呢?
人生經歷之奇人生經歷之奇
鄭板橋一生率真坦蕩,經歷了宦海沉浮。在春風得意的時候,他曾在乾隆皇帝出巡山東時,作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天子泰山封禪的大事,并常引此以為豪,還親自鐫刻了一枚印章——乾隆東封書畫史。后來,他飽經官場的風霜,閱盡世態的炎涼。在濰縣做官時,他曾傾力救災,敢于擔當,關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擁戴。但一己之力無異于宦海一粟,盡管他為官清廉,仗義執言,卻因此丟了烏紗帽。他有一方常用印,畫面上所鈐(qián)“燮何力之有焉”正是表達了他那種無奈無助的心境。
鄭板橋在《竹石》一詩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來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边@不僅是他藝術風格的寫照,更是他高尚人格精神的展現。直到今天,鄭板橋的人格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依然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他留下的藝術作品更是讓人贊不絕口。
畫法之奇
鄭板橋一生三分之二的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在詩中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少年時,他家屋旁有一片竹林,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將竹影投射到窗紙上,他覺得零亂的竹影就是天然的圖畫。
他常說,自己畫竹子沒有什么師承,大多得益于每天看到的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竹子就是他最好的老師。他通過仔細觀察和多年藝術創作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把壑兄瘛笔菍ψ匀坏挠^察和體驗;“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表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象、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他筆下之竹刪繁就簡,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特別強調表現竹的“真性情”“真意氣”。竹枝則挺勁孤直,筆法瘦勁,一氣呵成,水墨淋漓。且其多為靜止狀,一派“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kuī)然不動”之象,鄭板橋意欲以此歌頌其“千磨萬擊還堅勁” 的高尚品格。鄭板橋畫竹獨特,畫石亦是如此,一生留下許多題為“竹石圖”的畫作。他將石頭的特點與人的品格相結合,贊美陶淵明“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剛直不阿、器宇軒昂的品質。詩意與畫面交相輝映、縱橫跌宕,書法或楷或行、忽篆忽隸,諸體筆意兼備、舒展任意、厚樸瀟灑,雖不拘一格,然狂奇中得意得趣。古稀之年的鄭板橋,繪竹石之術更是愈發老辣,實可謂人愈老,竹愈直,石愈峭。
書法之奇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創作的竹子繪畫作品尤為出名。他的書法作品同樣具有極強的藝術性——雖然看上去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仔細揣摩一下,就會發現他的每一個字,無論是在疏密布局,或者是在大小運用上,均是經過精心安排的。細細品味的話,一定能夠感受到它的質樸,仿若歷經千年,不曾修葺過的古街一樣。他的書法作品貌似“亂石鋪街”,實則章法布局周密謹嚴,可謂巧奪天工。
小鏈接
鄭板橋,原名鄭燮,人稱板橋先生,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他擅畫蘭、竹、石、松、菊等,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他工書法,將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其詩書畫,世稱“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