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古長城,隔不斷民族情,茶馬古市至今在傳頌;一曲二人臺,唱紅了口里口外,千回百轉倔強的根脈;一片杏花開,香飄塞內外,鮮美杏酒釀出好風采;一彎河水來,滋養著一代代,巍巍青山寬廣胸懷……”這是一首在晉北陽高縣廣為傳唱的歌曲,唱響了古老的村落——守口堡。
山西省陽高縣守口堡村位于山西、內蒙古相鄰的地方,是明長城重要關口和屯兵之所。歷經幾百年的歷史滄桑,當年的喧鬧已經不復存在,但長城猶在,雖歷經風霜雪雨,風骨猶存。
那蜿蜒的古長城和矗立的烽火臺,飽含著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蝕痕,橫亙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著那已經遠逝的昔日煙云……
守口堡之美美在風光。站于村口望去,云門山綿延起伏的明古長城有如金色長龍從山巒之上直探杏林花海,城墻雄厚、軍堡古樸,雖飽經風雨,仍巍然屹立,猶如一條舞動的巨龍,蔚為壯觀,守口堡明長城素有“山斷邊”和“小八達嶺”之稱,每年吸引數萬游人觀景探幽。
守口堡不僅有巍峨的山還有呼應的水,旁邊的黑水河,水量比較豐沛,附近的土地較為肥沃,果木成林,尤其是大面積的杏樹,每到春天杏花大片盛開,山川、田野、長城反倒成了花海的點綴,景色格外壯美。
近年來,村里在挖掘長城文化的基礎上,植入藝術元素,利用全省鄉村旅游振興資金和全市美麗鄉村獎補資金,打造集長城文化旅游、藝術雕塑、書畫寫生三大板塊于一體的守口長城藝術小鎮。
“守口堡美術館是守口長城藝術小鎮的核心引擎項目,承擔著藝術展覽、鄉村美育、鄉村文創產品開發與推廣的功能。”守口堡村黨支部書記姚月林說。
美術館占地12畝,主體建筑面積850平方米,由設計師趙曜完成建筑設計。建筑形式采用鋼結構、半玻璃幕外墻,空間格局通透、簡約,便于多功能自由組合。與那些矗立在城市角落,或先鋒或傳統的美術館不同,守口堡美術館空間格局通透、簡約,除了不定期更替的各類美術展,透過巨大的落地窗就能看到村里的杏花老林,以及連綿的山脈和依山勢而建的明代長城。
向山腳看,由藝術家劉若望創作的《狼煙烽火》雕塑群將一個“戰士”和107匹“狼”放置在美術館外的山野之中,以寡敵眾的對比關系渲染出的壯觀氣勢讓觀者震撼。
守口堡村還依山種植了300多畝杏樹,為了發揮連片杏花和古長城特色優勢,陽高縣在這里舉辦了多屆杏花節,非遺美食、民俗演藝、杏花集市等年年都帶來不同驚喜。
今年4月18日,陽高杏花節暨長城文化旅游季在守口堡村拉開帷幕,漫山遍野的杏花為村子平添一份柔和,游人紛至沓來。杏花集市上,鮮花餅、玫瑰茶、杏子酒等當地特色食品很受歡迎。據了解,杏花節每年客流量達10萬余人次,日均交易額12萬元,帶動餐飲等相關產業增收100余萬元。
村子將長城文化、邊塞文化、農耕文化融入旅游經營,改造村黨支部大院房屋12間,打造長城烽語民宿客棧,讓游客欣賞四季美景有了好的“落腳處”;修繕6處民宿,新建3處農家樂,建立守口杏酒農莊,利用5個蒙古包和12個集裝箱房,發展集“住民居、賞杏花、摘杏果、釀杏酒”于一體的民宿休閑游,農民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展。
近年來,陽高縣委、縣政府緊緊依托守口堡獨特的長城歷史文化積淀和旅游資源,立足“寫生創作基地、長城夯筑藝術、美麗休閑鄉村”三大文旅功能定位,利用鎮域內長城邊堡、鄉土人居等資源,以“藝術鄉村”為視角,通過“文創驅動、藝術引領、生態筑底”形成鄉村旅游多點產業、聯動布局、多點引爆的項目格局,全力打造守口堡長城旅游3A級景區,加快推動旅游產業扶貧提檔升級。去年,守口堡村集體總資產達到1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