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小家窮,沒有文化,吃了不少苦頭。現在孩子們條件好,就應該多讀書。我也要為家鄉的文化事業貢獻一份力量。”這是河南省商水縣蘇坡村農家書屋管理員蘇殿春的心聲。
蘇殿春于1945年出生,從事文化藝術工作40余年,專長書法、戲曲,曾任北京清風書畫院副院長、首都書畫院上海翰華書畫院簽約書法家等。退休后,他回到了老家商水縣蘇坡村居住。他看到農村的文化生活貧乏。夏天,孩子們在門口樹下乘涼;冬天,在屋里縮進被窩。雖然衣食無憂,卻童無所樂。于是,他就想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打造一處“精神樂園”。村里的農家書屋建成,需要一名專職圖書管理員,蘇殿春知道后,立即毛遂自薦。
村里的農家書屋管理員,沒有一分報酬,有的只是一份責任。蘇殿春結合當地生產生活習慣,特別是農忙、農閑和平時的生產作息規律,合理確定書屋開放時間,方便群眾借閱,并接受村民監督。在寒暑假、雙休日對返村在校學生開放;在春節前后,增設開放日,為返鄉務工人員借閱服務。同時,開展送書“四進”活動,堅持每月一次送書到自然村,并提供圖書目錄,將農民們喜愛的新書、好書擺放在醒目位置,現場辦理借閱手續,征求農民的借閱意見。不定期送書進農戶,挑選一批應季農業科技書籍送到距離書屋較遠的種植大戶,將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送到老弱病殘手中。每逢開學季,結合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將廣大學生喜愛的紅色經典、名家名篇、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圖書送到學校。針對一些街道辦事處其余村(居)暫未修建農家書屋的現狀,每年開展向外村送書的活動,做到文化下鄉,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農技書很實用啊!我們培育食用菌最開始出現問題時,都是第一時間到書屋查閱相關書籍,幫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一位在食用菌大棚忙活的村民對記者說。
自擔任圖書管理員以來,蘇殿春以活躍農村文化、傳播書香、培育鄉風文明為己任,每年主持舉辦閱讀活動20多場次。“閱讀講堂”開設在每周六,在蘇坡村凝聚起閱讀的力量,傳播了先進文化。為方便村民讀書,蘇殿春組織村文化協管員和村青年志愿者開展“流動圖書箱·文化送上門”活動。將國家政策、少兒、農業科技、養生保健、經典文學等多種圖書分裝在便于攜帶的“流動圖書箱”里,騎上電瓶車,走村入戶送書上門,這樣不但滿足了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的讀書需求,同時也為那些長年忙于農業生產的種植大戶送去相關圖書資料。為了讓借閱更方便,蘇殿春帶領人員現場辦理借閱手續,實現“電話一打,借還到家”,有效解決農民閱讀“最后一米”的問題,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家鄉的每個角落,讓縷縷書香飄進千家萬戶。“他們挺辛苦的,不管什么季節、什么天氣,只要說想看書,他們都給送。有時天氣不好,他們也騎車把書送來,我都覺得挺不好意思的。”一名村民說。
開展閱讀活動是提高農家書屋閱覽量的有效措施,蘇殿春結合自己的書畫特長,每年堅持開展“書墨飄香”青少年閱讀比賽、書畫比賽等活動。他還聯合辦事處黨工委,組織舉辦蘇坡村中小學生閱讀輔導和閱讀能力培訓的同時,開展以宣傳抗疫先進事跡、講述奮斗故事、共話小康社會、暢談百年夢想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他還緊密結合重大活動和節日等時間節點,有序組織舉辦“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朗誦比賽、“書香元旦 品味新年”讀書比賽等閱讀活動,真正讓鄉村閱讀氛圍“濃”起來。“看,這是我獲得書法一等獎時拍的照片。現在只要有比賽,我都會來參加。”一名小學生指著書屋墻上的照片說道。
為推動移風易俗、助力鄉村振興,蘇殿春還在辦事處黨委的支持下開設“閱讀講堂”。只要有空,每周六上午都會組織一次,有時還邀請了農村文化帶頭人和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加入講堂,使宣講內容更加豐富。截至目前,“閱讀講堂”已在東城辦11個行政村做移風易俗宣講10余場,為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蘇坡村農家書屋活動的開展和蘇殿春的書法藝術吸引了許多單位,他們慕名而來。縣委宣傳部舉辦的商水縣“快樂成長”鄉村學校少年宮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和“學精神 續血脈”學雷鋒志愿活動、縣司法局舉辦的“學雷鋒 做先鋒 普法惠民樹新風”志愿服務活動、縣掃黃打非辦公室開展的“掃黃打非”學雷鋒樹新風志愿服務進鄉村活動都在這里成功舉辦。去年暑假,蘇殿春開始利用蘇坡村農家書屋,組織村里放假在家的孩子學習書法,為需要務工卻沒時間照顧孩子的家庭擔起臨時“保姆”的義務,因此成為了鄉親們的貼心人。
讀書,使人獲取知識、增加智慧、美化心靈、提升涵養。做新時代的農民,是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和人才振興的重要途徑,是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源泉。面對群眾的稱贊,蘇殿春笑著說:“只要咱蘇坡村鄉親過上好日子,村民需要我,這個管理員我就會一直當下去。”讀書是一件孤獨寂寞的事,也是一件快樂優雅的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未來的日子里,蘇殿春表示將繼續為蘇坡村傳播優秀文化、推廣普及閱讀活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