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江奔騰,不舍晝夜,滋養著這片豐饒的土地;千里北上,潤澤京畿,累計向受水區8500萬人民調水超過550億立方米。
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地,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是丹江口市崇高的歷史使命和政治擔當。
有這樣一群人,風里來、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撈,是他們的工作日常;夾子、鉗子、袋子是他們的三大法寶;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是他們的真實寫照;“水都首都心連心,一庫碧水送北京”是他們代代相傳的心愿和行動自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丹江口“守井人”。
洗腳上岸,從“捕魚人”變身“護水員”
生在河邊、長在河邊的蔡興尚原本靠捕魚為生,在他的記憶里從父輩開始全家就捕魚打魚,最重要的謀生工具就是漁船,家就是船、船就是家。
“我們世世代代住在漢江邊,這水養育了我們三代人,我對她有感情。”蔡興尚經常這樣說。
2020年一天夜里,習家店鎮恨陡坡村的村干部上門向他宣傳退漁禁捕政策,看著家里的兩條漁船,又看了看養活了三代人的母親河,他心里說不出的難受。
當賴以生存的唯一家當在眼前被“拆解”,再鐵骨錚錚的漢子也哽咽了,“當了半輩子的漁民,離了水交了船該怎么養活一家老小呢?”看著老婆孩子,他一夜無眠。
得知為了解決漁民就業問題,村里要從漁民中選聘護水員,他第一個報了名,心里卻犯起了嘀咕:“過去總想著怎么多捕點兒魚,哪里有魚群哪里起風浪他門兒清,可要說怎么‘護水護魚’那還真是‘大姑娘嫁人頭一遭’啊。”
蔡興尚不懂就學、逢人就問,平時將護水法律法規宣傳小冊子隨身攜帶,鎮里召開護水員業務培訓會時,他都認真聽認真記,他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巡查河道、“問診”臟亂差的點點滴滴。
每天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遇到上游漲水、水面清漂任務重時,蔡興尚中午甚至來不及回家扒兩口飯,一心撲在河上直到天黑才能清出兩三百斤垃圾。
看著丈夫整天早出晚歸,既照顧不了家庭,又掙不了幾個錢,妻子賭氣說:“天天不著家,干脆跟河過去吧……”
蔡興尚主動拉著妻子去河邊走了走,30公里的庫岸線,只有3個專職護水員,相當于一個人就要負責10公里的河面。
這條河奔流不息滋養著咱們世世代代的鄉親,如果不是日復一日挑起這護水的擔子,哪有如今“一條大河波浪寬”,如果不是年復一年撐起這清漂的船,哪有如今“風吹桔香飄兩岸”?
“管好河,護好河,就是跟河打上一輩子交道咱也愿意。”憑借著出色的駕船技術和對水域的熟悉,蔡興尚成功轉型成為一名出色的護水員,護水清漂越干越起勁兒。
從“捕魚人”變身“護水員”,以蔡興尚為代表的“護水員”成為了當地護水清漂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據不完全統計,在他們的努力下,今年以來清理枯木爛枝、河面漂浮物、白色塑料等垃圾5000余公斤,協助參與執法行動35次,制止違規垂釣人員30余人。
退而不休,從“門外漢”變身“內行人”
天蒙蒙亮,護水志愿者李海濤就拿著編織袋出發了,志愿護水的這兩年他養成了三個不成文的“老習慣”。
第一個習慣是去哪兒巡河就把妻子帶去哪兒。當了十七年民辦教師的李海濤,2020年退休后,原本可以跟其他人一樣樂得清閑,可他卻偏要“沒事兒找事兒”主動請纓巡河護河。
無論刮風下雨,每天河邊都會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以腳為犁、以眼為鏡,記錄著點滴“河情動態”。而他的摩托車后座上永遠坐著妻子劉麗華。
有人問起劉麗華支不支持他干巡河的事兒,劉嫂子抿著嘴笑著說道:“啥支持不支持的,他就是頭犟牛誰都拉不回來,非說別人是‘上陣父子兵’,我們是‘巡河夫妻檔’。”
第二個習慣是不去巡河就睡不著覺。李海濤每天都要騎著摩托車去河邊轉悠轉悠,用他的話說,在河邊呆慣了,不去一趟渾身不舒服,連覺都睡不好。春秋還好,最難挨的是夏天,氣溫越來越高,李海濤卻越穿越厚,一早一晚河邊濕氣大必須要穿長袖長褲,否則老風濕又該犯了。
到了中午船上的溫度最高能達到五十攝氏度,上曬下蒸,身上的衣服汗濕又曬干、干了又濕透,身上永遠散發著洗都洗不掉的汗味兒、酸味兒和腥味兒,李海濤苦中作樂:“這么高的溫度帶個雞蛋,能直接煎熟。”
冬天同樣不好過,河風凌厲,像鞭子一樣抽得人生疼,手腳凍傷是常有的事兒。回到家妻子總會打來一盆熱水給老李泡泡手,有一次忘了添涼水,李海濤因為凍腫而失去知覺的手直接泡在開水里,瞬間起了水泡,擔心妻子內疚趕忙打趣道:“你這婆娘,是想讓我曠工兩天啊。”妻子心疼的眼淚一下子又憋了回去,只默默準備了藥膏,她知道老李是不肯休息的。
第三個習慣是走哪兒撿哪兒變廢為寶。每次志愿巡河,李海濤都在身上綁個編織袋,走到哪兒就撿垃圾撿到哪兒,他總說這是垃圾,也是“寶貝”。
還記得前年夏天丹江口水庫水位線達到170米時,清漂隊、清漂船全員出動連軸轉了兩個星期,最多一天打撈上來4噸垃圾,清漂船清理上岸和水流沖刷上岸的漂浮物堆積成山,清運不及成了大難題。
這時村里老百姓站了出來,“這河又不是你們幾個的河,來,我們都來伸把手。”
大家把岸邊的樹枝收撿回家當成柴火燒,把塑料瓶、易拉罐等收起來賣廢品,白色垃圾、漂浮物等沒有大車就用運柑橘的小三輪,沒有小三輪就用摩托車,愣是愚公移山般地齊心協力清理完了垃圾山。
從那時起,李海濤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加入到“護河戰線”和他一起并肩戰斗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在他的巡河日記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水質清澈”“水面無漂浮物”等字眼頻現。
牢記囑托,從“一人行”變為“代代傳”
眼里有河,更要心里有河。一艘小船、一根網竿、一頂草帽、一身紅衣,他們用汗水守一方水土,他們用辛勞護一域清流,只因——
“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繼續加大對庫區的支持幫扶。”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庫區人,全民參與,人人護河。清漂護水的過程中,或許會有許多困難和艱險,或許會遇到一些曲折和坎坷,但庫區“守井人”一人成行,三人從眾,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孫又有孫,世世代代,守水護水。
現如今除了每周一、周四兩天集中清漂和日常“流動清漂”外,習家店鎮還采取“積分制”管理,帶動了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村民、義務護水隊、親水志愿者,不分寒暑、日復一日地巡護在24公里的河湖庫岸線上,這支隊伍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共抓大保護 當好守井人”護水志愿隊。“志愿者巡邏+護水船巡航+無人機巡查+漁政隊協同+上級推送”的五重保障措施更是讓清漂護水實現了水、陸、空“三位一體”的高效運轉。
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蔡興尚、李海濤這樣的“守井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世代承諾,這片水域才能成為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最美麗的生態屏障,才能在迢迢水岸、悠悠山間繪就“水清岸綠家鄉美”的和諧畫卷!
(供稿:丹江口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