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楊東,一個來自湖南的農村伢子,在北京求學、工作15年,正值事業發展的上升期,卻毅然投身到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浩蕩洪流中。
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國鄉村振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謝楊東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再次返回農村,深入邊遠地區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新站鎮四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探索四興村的發展之路
四興村曾是省級貧困村,位于新站鎮東南面,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全村15個小組,現有戶籍人口3400多人。在脫貧攻堅時期,政府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目前村莊已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021年5月,謝楊東任第一書記后,通過深入走訪調研,發現四興村具有三個天然優勢。
一是有條件,四興村地廣田多,有5000多畝耕地,勞動力基本滿足,較易形成規模;二是有基礎,種植養殖業是四興村的傳統優勢產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三是有斗志,這里民風淳樸,村支“兩委”戰斗力強,工作開展阻力小,產業發展意愿高。
摸清基本情況后,謝楊東根據四興村的地理環境、氣候和產業情況,和村支“兩委”共同商議,確定了以種養循環一體化為中心,用來打造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現代化新型農村,搶抓鄉村振興機遇,謀劃產業未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們真正得到實惠。
群眾的利益永遠都是第一位
農村的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但最核心的一點,其實就是利益紛爭。
“我是全村人的第一書記,不是個別人的第一書記。所以,從現在起,凡是村民和村干部發生利益紛爭時,在同等條件下,我要優先兼顧村民的利益,在村里和上級部門發生利益紛爭時,在同等條件下,我要優先兼顧村里的利益。我們要永遠為弱者站臺,為弱者說話,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在去年召開的黨員代表大會上,謝楊東以第一書記的身份,做出這樣的承諾。
針對以前村里產業資金使用不太明朗,群眾意見比較大的情況,經過充分了解后,謝楊東決定把利益盡可能向廣大普通百姓傾斜。去年11月,四興村召開村民大會,決定為村里出生的每一頭小牛補貼500元。到目前為止,已發放兩次,總計補貼140頭,金額已達70000元,極大提升養殖戶們的信心。
楊軍是全村著名的養殖大戶,已有10多年的養殖經驗,今年他養了68頭牛、425只羊,他是補貼政策的受惠者。據他介紹,目前養殖方面一年的總收入已達50多萬元,他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家庭農場主。
“除村里新出生的小牛每頭有500元的補助外,縣農業局還有專項補貼資金,因此群眾的積極性非常高,都在擴建牛棚。現在看來,今年全村養牛突破1200頭的目標指日可待。”謝楊東笑著說。
四興村地廣田多,5000多畝的耕地面積,在產業發展上大有作為。甜玉米作為四興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與普通玉米相比,種植技術更簡單,口感更香甜。去年種植時,政府發放種子、肥料、農膜及現金補貼,平均每畝達1000多元,農資公司上門回收,保底價格每斤1元,這極大提升了農戶們種植的信心。去年,四興村推廣的1000畝甜玉米試種實驗迎來大豐收,幾乎家家戶戶都掙到了錢。
“以前跑運輸,辛苦勞累又拿不到錢。今年我計劃再種植100多畝,預估產量將達20多萬斤,純收入將達20多萬元。” 村民楊水牛興高采烈地說。楊水牛是甜玉米種植大戶,去年共種植60多畝,平均畝產達2000多斤,純收入就達10多萬元。
駐村工作用心更用情
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是謝楊東駐村的第二個年頭。這天,云霧彌漫,寒風呼嘯。像往常一樣,謝楊東攜帶著慰問品,來到幫扶戶周理琴家中。
周理琴已經71歲了,靠種地為生,收入微薄,老伴去世早,兒子在浙江打工,常年掙不到什么錢,還留下了三個讀小學的娃娃讓她照顧,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周理琴的身體平時就不好,因為舍不得花錢,生病了也不去看醫生。
這天,謝楊東來到周理琴家,發現房門緊鎖,門前雜物堆得亂七八糟,好像很久沒人居住一樣。拍了幾次門,沒有任何回應。外面下雨,天又快黑了,一個老人,她能跑去哪兒?謝楊東想了想,感覺不對,又拍了幾次門,還是沒有反應。于是,他轉到后屋小門,又重重地拍了幾次,似乎從里面傳來了一絲微弱的呻吟。
謝楊東用力推開小門,才發現周理琴正躺在床上,發著高燒,已經沒有了意識。情況緊急,謝楊東馬上撥打了村醫的電話。20分鐘后,村醫趕到進行緊急救治,兩個小時后,周理琴終于恢復了意識,慢慢地睜開眼睛。
“我這條命就是謝書記救的,太感謝謝書記了! ”周理琴康復以后,逢人總這樣說。
“我的老家在湖南農村。在我們那里,如果不讀書除在家干農活和外出打工外,就沒有其它的出路。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謝楊東說。
對四興村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許是他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來到四興村后,謝楊東走訪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四興小學。
“這兩年來,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募捐,對四興小學的幫扶資金已達10多萬元,為四興小學資助校服、書包、運動器材、學習用品等,去年募集了7000元為四興小學修建護欄……”謝楊東說。目前,已建成一整套幫扶機制,凡是四興戶籍的學生,不論讀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符合條件者都可以得到資助。
一份份關愛,點亮了孩子們一顆顆稚嫩的希望火花。近兩年來,四興小學教學質量在鎮里評比中名列前茅,一個又一個大學生走出偏僻的農村,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舞臺!
傾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基地
今年3月,四興村被評選為全縣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目前,四興村已成立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的工作專班,在種植養殖和農機作業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服務機制。
“今年是我駐村幫扶工作的第三個年頭,打造全縣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就是要在鄉村振興的思路上勇于嘗試,不斷探索。因此,待示范基地建成之后,其它鄉村就可以前來考察學習,然后在全縣全市進行推廣。如果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真的成功了。打造好示范基地,是全體四興人的共同夙愿。”謝楊東說。
如今,四興村正在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帶頭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社會化服務人員、產業工人等,運用多種方式,鼓勵社會各界人才看到鄉村希望、看好鄉村未來、看見鄉村生活,吸引人才到鄉村創業,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
兩年的駐村工作,700多個日日夜夜,謝楊東把重心全都放在四興村的發展建設上。遠在他鄉的母親生病了,他也沒有時間陪她去醫院檢查治療,從而耽誤了病情。
今年五月中旬,母親被緊急送往醫院,病情穩定后,本想再治療一段時間。無奈謝楊東抽不出時間在醫院陪護,只得提前讓老母親回到家中。
不久前,母親再次病情復發,半夜用救護車送到市中心醫院,在重癥監護室待了一個多星期,又做了一個手術后才逐漸康復。
“自古忠孝難兩全,這兩年最對不起的人應該就是我的母親了……”說到動情之處,謝楊東有些哽咽,但回想起駐村的時光與收獲,言語中又滿是堅定。“這是極不平凡的兩年,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相信我們村會越來越好,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今年6月,謝楊東獲評“桐梓縣十佳駐村第一書記”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