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浦,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縣,這里海洋資源豐富,人民勤勞智慧。近年來,霞浦圍繞海洋經濟發展,將海洋養殖做大做強,綜合開發海灘、海岸、海島,推進攝影、民宿等濱海旅游產業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譜寫出屬于霞浦人壯麗的“藍色樂章”。
“霞浦海帶”的三步跨越
霞浦縣海帶養殖起始于1957年。是年,霞浦人將從遼寧大連引進的海帶苗,投放在三沙鎮三澳海區,當地的海帶養殖進入試驗性階段。經過一年努力,又于1958年移到溪南公社的東安、關門等海區養殖并獲得成功。
海帶南移霞浦海區栽培成功后,福建省水產局于1958年在霞浦縣三沙鎮籌建了我國南方地區最早建立的國營海帶育苗場,即福建三沙海帶育苗場,于同年在溪南公社目嶼島籌建海帶養殖場。
1959-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指導下,福建三沙海帶育苗場采用日光燈作為光源進行種海帶采苗和幼體培育試驗,但只完成小批量生產。1962年,該育苗場利用自然光源進行室內生產性育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1963年海帶秋苗培育獲得成功,并開始批量生產。
在此階段,“霞浦海帶”養殖設施也獲得了大幅改進,1972年推廣聚乙烯繩包棕絲新技術,取代了傳統馬干草苗繩用于養殖海帶,這一新模式取得了成功。
20世紀70年代末,“霞浦海帶”進入產業發展階段。在海帶南移養殖關鍵技術攻克后,霞浦海帶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福建三沙海帶育苗場開展的種海帶度夏取得成功,結束了北方種海帶南調的歷史;1984年福建三沙海帶育苗場利用海區培育的種海帶,在自然光低溫條件下培育海帶度夏苗獲得成功,使海帶養殖時間提早半個多月,海帶生長期延長,海帶單產比原有的秋苗提高3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沿海群眾養殖海帶積極性高漲。
在這個發展時期,霞浦縣的海帶養殖面積不斷擴大,苗種需求量激增,育苗企業生產能力達到了7萬張苗簾,基本實現了閩東地區海帶養殖苗種的自給自足,有力地推動了海帶養殖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21世紀初,“霞浦海帶”進入產業提升時期。縣里實施了海帶標準化養殖建設。2009年6月霞浦縣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海帶之鄉”稱號,“霞浦海帶”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省工商局授予“霞浦海帶”著名商標。2016年,在侵權案件審理中得到馳名商標認定保護。
這期間,海帶養殖技術水平與規模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海帶養殖業呈現出穩產、高產、風險小、見效快、效益好的發展特色,在正常年景每畝生產淡干海帶2-3噸,每噸平均售價0.7萬元左右,畝產值1.4萬-2.1萬元,扣除生產成本,畝純利可以達到8000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由于海帶養殖經濟效益顯著,近年來海帶養殖由三都澳灣內海區推向灣外深水區,極大地拓展了養殖空間,使霞浦縣廣闊的灣外海區得到開發利用。目前海帶養殖已發展到8個沿海鄉鎮,幾十個行政村。同時,海帶加工取得突破并形成產業規模。
本世紀以來,通過引進加工技術和設備,建設海帶加工生產線,徹底改變了以往海帶加工靠僅有的幾十家小包裝作坊式家庭企業的局面。在這個階段,霞浦加工企業開展了以“霞浦海帶”地理標志為商標的海帶干、海帶結、海帶絲、即食海帶、罐裝海帶等系列產品的開發和市場營銷模式創新,海帶加工業得到長足發展。
目前全縣擁有海帶加工廠(場)達460多家,加工鹽漬海帶結、烤干海帶絲、小包裝海帶等產品7萬多噸。海帶產業已形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產業化程度提升,從事海帶產業的勞動力超過2萬人,惠及人口15萬人以上,成為沿海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海帶養殖業成為了霞浦縣水產養殖的重點支柱產業之一。
“霞浦海帶”亦因其鮮食味美馳名中外,“霞浦海帶”產業的持續發展,使得客商、信息等資訊逐年遞增,人們來霞浦工作之余,流連于魅力海景和金色沙灘之間,體驗這里悠久的歷史文化,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因海而興,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霞浦千年古邑,文脈綿長,陸地面積1716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街道),320個村(社區),總人口56萬。霞浦“因海而生”,三國時期曾是東吳的造船基地,史稱“溫麻船屯”;晉太康三年始設溫麻縣;元至元二十三年升為福寧州;清雍正年間升為福寧府,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建縣歷史。霞浦“因海而名”,是福建省海域面積最大、陸地海岸線最長、淺海灘涂最廣、島嶼最多的沿海縣份,海洋資源尤為豐富,享有“中國海帶之鄉”美譽。霞浦“因海而興”,集“山、海、川、島、林”于一體,海上日出、海岸灘涂攝影享譽國內外,享有“中國最美灘涂”“中國最美海岸線”“夢幻海岸、休閑天堂”等美譽,名列“中國十大風光攝影勝地”之首。
近年來,霞浦縣充分發揮灘涂攝影、濱海旅游和歷史人文等優勢,圍繞全域旅游“三步走”發展思路,加快推動“旅游+攝影、民宿、文體、露營”多元業態發展,培育打造獨具特色的綠色富民產業,先后獲評“2021中國最具文旅投資價值縣”“2022美麗中國首選旅游目的地”等稱號,實現年接待游客700萬人次以上、旅游收入60億元以上,文旅產業已成為霞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堅持規劃引領。霞浦縣堅持全域旅游與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同規劃、同推進,成立縣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和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實現旅游景點、資源及相關配套設施有效整合,完成《霞浦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東沖半島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攝影旅游發展規劃》等規劃編制工作,通過海灘、海岸、海島“點線面”結合,引導全域旅游差異化、特色化、一體化發展,形成以東沖半島景區為龍頭,以濱海旅游、攝影旅游、民宿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等為示范帶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堅持項目建設支撐。縣政府始終重視文旅產業招商,成立縣旅游項目建設指揮部,實行“保姆式”服務,加快推進大京景區、三沙光影小鎮、東沖半島濱海旅游開發建設,全面提升景區景點品質,先后引進大京、羅漢溪、馬刺島、高羅濱海等重點文旅項目12個,總投資近200億元。加快打造金牌旅游村,制定出臺《金牌旅游村建設實施方案》,在保護現有資源、保留文化特點的前提下,計劃兩年打造13個縣級金牌旅游村。同時,加強游客集散中心、福寧美食街等旅游配套服務建設,有力促進“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全要素發展,三年來,全縣各類大、小酒店和賓館從450多家增加至1420多家,餐飲店從1200多家增加至2300多家。
堅持文體融合促進。牢記“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的囑托,堅持文化惠民,深入挖掘霞浦海洋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畬族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積極打造精品節會,大力推廣“福”文化,策劃百姓大舞臺、街頭藝術展演等文藝活動,舉辦“媽祖走水”“畬族歌會”“鐵枝臺閣”等民俗節慶活動,編輯出版《跟著古詩游霞浦》《順著味蕾品霞浦》《隨著光影賞霞浦》等書籍,實現文旅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目標。同時,充分發揮“體育+”乘數效應,把旅游宣傳與體育賽事有機結合,加強與國內知名旅游傳媒合作,連續舉辦八屆中國霞浦休閑海釣大賽、十一屆三沙國際山地馬拉松賽、福建省青少年帆船帆板錦標賽等體育賽事,進一步擴大霞浦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
堅持露營旅游賦能。為積極適應后疫情時代旅游發展,霞浦有效整合濱海區域旅游資源,規劃建設總長97公里的1號濱海風景道,將重點沿海鄉鎮和重要景區景點串點成線,配套建設濱海步行道、運動慢道和積石公園等6個觀景臺及海尾1號、星河1號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形成內海外海濱海旅游線路閉環。同時,積極參加首屆全國自駕俱樂部大會暨湖南自駕旅游發展大會,成為百個“駕游中國”自駕旅游標桿城市“戰略合作城市”之一,并成功舉辦“暢游東海·自駕霞浦”大型自駕游活動,推出“休閑自駕之旅”精品旅游線路,進一步提升霞浦自駕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攝影+民宿”:鄉村文化新業態
霞浦縣海、島、山、鄉等自然資源特質鮮明,閩東海洋文明、畬族文化、城堡文化、海防文化、信俗文化、漁家風情等人文資源多元。擁有福建省最大海域、最長海岸線、最廣灘涂的千里海疆,以5大沙灘、7大島嶼為代表的濱海旅游資源,為霞浦發展全域旅游提供了絕佳條件。
近年來,霞浦縣依托生態和山海資源,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發揮霞浦灘涂攝影、濱海旅游和歷史人文等優勢,探索“攝影+民宿”產業發展新路子,實現傳統旅游向“網紅經濟”轉變。
霞浦縣依托優越的山海資源,以灘涂攝影為主要發力點,大力發展攝影旅游產業,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縣政府高度重視規劃的龍頭帶動作用,堅持把攝影線路作為主題和主線,依托景區、景點、攝影點,把全縣民宿的發展做了系統性、科學性的規劃分布,全面構建包括鄉村民宿在內的鄉村旅游規劃大體系,打造引領示范道路。
先后投入1600多萬元完成圍江、沙塘里、北岐等11個攝影點建設,開發東、西、南、北4條攝影線路,完成城區及東、西、南線攝影旅游交通標志牌建設。新建霞浦國際攝影廣場,舉辦主題鮮明、特點突出的攝影展,成為霞浦又一網紅打卡點。
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英國《每日郵報》等國內外數十家權威媒體刊載霞浦灘涂攝影旅游形象報道。連續舉辦國際攝影大賽、文化旅游周、國際山地馬拉松賽、全國海釣大賽等大型賽事活動。引進多部電影、電視劇在霞浦拍攝取景,不斷擴大霞浦攝影旅游影響力。霞浦縣先后榮獲“2022美麗中國首選旅游目的地”“2021中國最具文旅投資價值縣”等榮譽稱號。
抓住攝影旅游產業升溫的黃金期,霞浦縣創新業態,深耕民宿產業,帶動餐飲、住宿等上下游關聯產業快速發展。堅持規范管理,制定出臺《扶持鄉村民宿發展實施意見》等民宿管理辦法,規范引導全縣民宿科學化發展與優質化經營。成立全省首家縣級民宿行業協會,在建筑設計、設施設備、服務質量、經營管理等方面,加強對民宿特別是農村普通民房民宿的全方位指導。實行民宿價格備案制度,規范民宿市場價格秩序。堅持品牌示范,引導民宿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自然人文資源,深度開發創意農業、特色主題、節慶活動等新型民宿旅游產品。開展“好民宿”評選活動,切實樹立行業標桿和先進典范,發揮好引領和示范作用,加快推進民宿品牌化發展。堅持金融創新,圍繞民宿行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開發出“民宿貸”等特色貸款。
多元探索,促進業態創新。在鄉村產業發展中,注重多元化探索,充分激發鄉村活力。留存“鄉土化”,精心策劃鄉村活動,邀請和對接各界文化文藝人士前往霞浦采風創作,將尋找“鄉愁”有機地融進鄉村旅游,提升鄉土品牌。聯合《詩刊》社共同舉辦第36屆“青春詩會”,真正實現“詩和遠方”的聯結。注重“產業化”,通過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參加招商峰會等方式,成功引進蘇州、溫州、福州等客商發展精品民宿,鼓勵本土企業、城鄉居民、返鄉創業人員等興建精品民宿,打造一批有民族風情、家鄉情懷、地域特色的精品民宿。注重精品民宿與鄉村旅游、文創產業、“互聯網+”等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促進鄉村經濟的多樣化發展。鼓勵“個性化”,挖掘和扶持具有灘涂風情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住宿點,把鄉村民宿作為展現霞浦灘涂攝影和鄉風民情的最佳載體。緊緊圍繞市場需求、游客需求,積極引導民宿業主精準定位、差異化經營,打造特色亮點,有效防止同質化。培育了一批以拾間海、壹棲壹宿、愉村半舍、草木人等為代表的精品民宿。
目前,霞浦縣有民宿400多家,床位近6000個,直接帶動崗位就業近2萬人。截至今年6月份,全縣接待游客人數達到453.8萬人次,同比增長37.66%,旅游收入達到40.84億元,同比增長33.9%。
一條金色海帶似巨龍蜿蜒,在五星紅旗下崛起騰飛,成為霞浦人民的“龍型”經濟;一襲金色海岸在霞浦人的智慧和汗水中,演繹出無數動人奮進的故事。今天的霞浦人將繼續搏擊,以龍之精神和龍之實力,帶動霞浦經濟增長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