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們江是中國與朝鮮的國際界河,也是共同養育中朝邊境人民的母親河,朝鮮語又稱其為豆滿江。海拔1756米的軍艦山就屹立在美麗的圖們江畔,險峻的山峰猶如久經沙場的軍艦,于是便有:“一江春色垂釣晚,崇善山水不著塵”的贊譽。
正是這條圖們江,讓三長里口岸和古城里口岸隔江相望。古城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一隊民警楊德剛有個習慣:每晚茶余飯后,都喜歡站在聯檢大廳外,看著外面灑下的月光,聽著圖們江水緩緩流過。
奔赴邊疆繼續奉獻
今年三十六歲的楊德剛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上有哥哥,下有小妹。小時候,家里負擔很重,但是他十分懂事,從小就特別勤儉,十幾歲的年紀就趁著寒暑假打零工、學廚,只為賺錢補貼家用。
十八歲那年,他參軍入伍,一干就是十余年。這些年里,他將每一筆津貼、工資存好,從不亂花錢,用自己的津貼為家里緩解壓力。新訓下連隊后,他踏實肯干,加上當過廚師的經歷,很快就被調到后勤班。在這里他發揮自己的特長,平日里總能看到他帶領著炊事班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為戰友們不斷拿出一道道可口的飯菜。
即使在后勤班,他也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軍事訓練也沒落下,每年新兵下連都會交由他負責。“來吧,掐表,你們跑三公里,我跑四公里,今天誰輸誰‘加餐’!”楊德剛帶兵以身作則,因為他知道戰士們心中都有一桿秤。
2019年1月1日,按照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總體部署,楊德剛和他的后勤班戰友們脫下軍裝換上了警服,放下了鍋碗瓢盆拿起了邊檢驗訖章。回憶起那段時光,老楊總會笑著說:“沒辦法,咱之前也沒用過電腦,打字只會‘一指禪’。沒辦法,笨鳥先飛唄。人家學一個小時,我就學倆小時仨小時!誰讓咱底子薄呢!”
改制,讓楊德剛不用考慮退伍問題,工作從此“穩定”了。他又可以奮斗在那一片熟悉的藍天、稻田、界碑、邊境線上,繼續留在自己的第二故鄉。
踏遍邊陲小鎮心系群眾
雨后的邊境小鎮,一切都煥然一新。濕潤的空氣里,夾雜著金達萊花的香味。村中的泥濘小路,默默地向前延伸。在這條小路上,老楊一走就是整整20年。
“老楊的電話就是俺們的‘熱線’,遇到困難第一個找的就是他。”提起楊德剛,村中的樸信哲贊不絕口。樸信哲是村中患精神疾病多年的村民,早年精神失控時,很容易打砸自家和別人的東西,周邊村民對其頗有意見。自從老楊對其經常關照,督促他按時吃藥,減少飲酒量后,他也逐漸恢復,而樸信哲和老楊也漸漸熟悉起來。
雖然精神疾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樸信哲疾病纏身,根本無法工作,平日靠村里的救濟金和聾啞母親相依為命。
今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摧毀了他家搖搖欲墜的老房子。老楊知道后,發現他家屋頂的房梁已經被刮斷,只有一片覆蓋在上面的塑料薄膜,用幾片破瓦蓋住,風一吹呼啦作響,遇到下雨天更是漏成“水簾洞”。當時老楊和我們說:“這個地方怎么能住人,何況他還有個老母親,萬一房頂塌了,這不完了嗎?”于是,老楊將此事向站領導匯報,并與村委會不斷溝通,為樸信哲母子二人找到一處安置房。可誰知此時樸信哲卻犯了犟脾氣,說什么也不肯離開自己的老宅。于是,老楊喊上隊里的年輕民警以及村中擅長木匠的網格員一起,為他重新修建了一個結實又好看的屋頂。看到不用再過風吹雨淋的日子,樸信哲和母親高興極了,拉著老楊連聲感謝。
聽說要宣傳這件事,老楊收起往日的憨笑,連忙擺手拒絕,他說:“這里我都待二十年了,就是我的老家,樸信哲是我的老鄉,這都是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駐守國門一線服務旅客
正如那夜的月色皎潔如霜,深藍色的天空繁星閃爍。此刻,老楊正和他的執勤隊員們堅守在盛夏的圖們江畔,做著他們喜歡的工作。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政策之后,一名入境旅客急急忙忙地找到正在負責旅檢通道的楊德剛,帶著哭腔和他說自己孩子暈倒了。當老楊發現孩子有痙攣性抽搐并渾身冒汗后,立即判斷是中暑,老楊急急忙忙地抱著孩子轉移到陰涼地方,并買來了解暑藥物,不斷為孩子扇風降暑。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消暑,孩子終于恢復了正常,而滿身的汗水也浸透了老楊的警服。旅客此時熱淚盈眶,緊緊地握著楊德剛的手,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今年6月,又是老楊在口岸執勤的時候,月明風清,他給今天過生日的女兒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寶貝:
你總說著:“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非常抱歉,身為移民管理警察,我無法時常陪伴你,經常爽約。對于老爸來說,我承擔著雙重角色,要守著大家,就要舍去小家,做了稱職的警察,卻做不了稱職的父親。感謝你和媽媽對我的包容和體諒,爸爸錯過了很多你成長的美好瞬間。今天是你的生日,現在的你是一個美麗童話的開始,以后的故事也許是絢麗的晨曦,也許有風有雨,但一定會有燦爛的陽光迎接你,生日快樂寶貝。愿你永遠健康、快樂、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