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中醫藥學擁有悠久燦爛的發展歷史,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歷史上名醫輩出,涌現出像黃帝、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孫思邈等先賢大醫,為人類留下無數的醫學珍寶,先賢們懸壺濟世的精神代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杏林圣手們,我們今天的主角沙海汶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中醫兒科專家沙海汶擅長治療中醫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癥,包括多動癥、抽動癥、瞼廢、汗證、語遲、哮喘、心肌炎、小兒發育遲緩等小兒疑難雜癥,專攻小兒痿證。年近85歲高齡的他,至今仍堅持每周五天出診,為眾多兒童病患解除病痛,為無數不幸家庭送去希望,被廣大患者家屬由衷地稱為“小兒王”。
歷盡苦難樹醫愿
回憶起自己幼年的經歷,沙老記憶猶新,從醫之路還要從失去親人的苦難經歷講起。年幼的他在六七歲的時候接連失去了大哥和小妹兩位親人,二人都是因為突患急癥不幸離世,親人的去世讓全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年紀尚小的沙海汶擦干眼淚,對父親立下錚錚誓言:“我長大要當醫生,為病人治病,為家庭解憂。”
1950年,上小學三年級的他在放學路上被一只流浪狗咬破了小腿,當即血流不止。幸虧鄰居發現及時將他送去了一家中醫私人診所。大夫用朱砂粉等中藥制成餅,糊在他的傷口處,不僅當即就緩解了疼痛,并且沒過幾天傷口就痊愈了。老中醫藥到病除的高名醫術讓沙海汶從心底對中醫中藥充滿了好奇,在心底種下了研究中醫藥的種子。
沙海汶教授聊起自己兒時的記憶時,沒有半點模糊,清晰記得與他有關的每處地名和每個人名。他緩緩說起一位影響他至深的人物,“我小時候,家附近有個‘一元堂’藥鋪,里面有位坐堂大夫叫趙一豪。每天找趙大夫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他們臨走的時候總是面帶笑容,感激涕零。”趙大夫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會免費看病,甚至自掏腰包免費配藥。他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讓年少的沙海汶無比仰慕和敬佩,暗暗將趙大夫樹立為自己心中的榜樣。
1959年,高中畢業的沙海汶在老師的鼓勵下順利考上了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他興奮地踏進學校大門,圓了年少時期的中醫夢。大學的六年時光里,他除了完成中、西醫等30多門課程,同時還在寒暑假和節假日積極參與慰問工人、農民和部隊戰士,這些來自社會的實踐活動,助力他更好地成長。
斗轉星移,1965年7月,大學畢業的沙海汶因優異的成績留校,被分配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兒科工作,他帶著極大的熱情和希望開啟了將所學所獲回饋社會的中醫行醫之路。
堅忍不拔克頑疾
經常有人問,“沙老,為什么研究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畢竟這個病這么難治!”沙老微微一笑又講起了故事。
上世紀70年代的一天,沙老接診過一位患有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的患兒,這個病在西醫稱作“格林巴利綜合征”,屬于中醫“痿證”范圍。這個孩子在北京兒童醫院經過搶救,已經度過了急性期,但之后不能站立,不能行走,肌肉萎縮無力,瘦得只剩皮包骨了,來到東直門醫院就診的時候是家屬背著進來的。看到家長充滿無助和祈求的眼神,沙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下決心要努力解決這種為病患及家庭帶來巨大痛苦的疾病。
沙老為了準確了解這個患兒的發病及診治情況,親自到北京兒童醫院調閱患兒的病歷,對西藥診治過程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但是現代中醫學中關于小兒痿證的病因病機認識和辨證論治方法很少,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于是他開始查閱大量的醫籍、資料,建立了對此病系統的中醫認識。通過辨證,患兒僅吃了十六七副藥便痊愈了,家長感激涕零,沙老也格外欣喜。從此,他開始對這個疾病產生濃厚興趣,廢寢忘食地開展進一步研究。
為徹底攻克這一疑難病證,1984年,沙海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編寫了一部關于痿證的著作《小兒痿證》,這本書出版以后,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關注。咨詢、求治信件似雪片般從國內外飛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門診患者絡繹不絕。沙老感覺自己肩負的責任更重了,為了救治更多的患者,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白天看病收治病人住院,晚上回復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來信。那時病房住滿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患兒,經常是一床難求。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沙海汶申報了相關的科研課題,獲得了國家“七五”攻關課題立項,開啟了用中藥治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科研工作。
沙老在治療小兒疾病上有獨到的見解,鑒于兒童在臨床上存在“發病迅速,不能表達,傳變較快”等特點,沙老在臨床治療中,堅持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發揮中醫藥優勢,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專方與辨證用藥相結合,主張減少抗生素使用,方劑以小而精為特色,力求便于兒童用藥,提高療效,讓孩子治療快、少痛苦。沙老的診療技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家屬們為表達感激之情,將一面面錦旗掛滿了診室。
學術創新重實踐
1991年,沙海汶教授首次提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屬于中醫“痿證”范圍,同時與“五遲五軟”密不可分的觀點。認為本病應從“痿證”與“五遲五軟”兩方面加以認識,病機重點在于脾腎兩臟,同時,此病多因脾腎兩虛而陽氣不足,為虛寒證,在用藥組方上側重溫補通陽,打破了“痿無寒證”說法。最終確立復痿湯為基本方,并隨證加減,肌營養不良癥需分型論治。
同時,沙老作為一名回族醫生,也很重視對回藥的研究,首次提出回藥馬錢子性味為辛熱,確定了臨床內服安全用藥劑量。此前中醫學術界對馬錢子內服一直存在爭議,因馬錢子有大毒,臨床多外用。關于馬錢子性味問題,《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性味苦寒。沙老在臨床運用中發現,馬錢子味苦性溫熱,認為馬錢子明顯有通利關節、增強肌力的作用;與大劑量補益氣血藥和活血通絡藥同時適量用之,對痿證治療效果顯著。198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沙海汶所著《小兒痿證》一書中明確指出“馬錢子主治病證,當以虛寒者為宜。然經臨床實踐,當為辛熱。”此觀點得到中醫界同道的認同,在1995年版《中國藥典》中,馬錢子性味由苦寒改為苦溫。沙老關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中醫辨證論治規律及中醫治療痿證的學術論點,已編入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的相關教材及論著中。
沙海汶教授首次制定中醫治療痿證療效評定標準,量化各項指標,形成中醫治療痿證、治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等各類肌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整套方案被業內認為是中醫治療痿證(各類肌病)最為完整、客觀的中醫療效評定方案。
薪火相傳育后人
沙海汶自1965年畢業后就一直在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兒科工作,傾情奉獻中醫兒科醫教研事業58載,兢兢業業,攻堅克難,獲得了諸多贊譽,2008年榮獲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建院50周年“突出貢獻獎”,2021年被評選為第四屆“首都國醫名師”。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做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示精神,認真做好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的繼承與創新工作,2020年6月1日成立了“沙海汶教授學術傳承工作室”,傳承工作室的成員均是由擁有多年臨床工作經驗的醫生組成。
工作室成立以來,沙海汶作為工作室帶頭人,帶領團隊前后開展了不下百余次坐診活動,共拍攝200多條科普視頻,視頻內容包含中醫特色診療優勢和診療病例分享等。門診期間,他經常與帶教學生就醫德醫風進行深刻探討。沙老的兩個女兒沙潔、沙力自小受父親的熏陶,跟隨父親腳步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始從事中醫臨床的研究和工作,并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學術和臨床中均取得長足進步。
“學術傳承工作室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搖籃,是誕生不同學術風格和學術流派的策源地,是中醫師承教育經驗交流的學術平臺,還應成為誕生新經驗、新成果的孵化器。”沙老說,工作室不只是簡單的帶教場所,而是集診室、示教室及資料室等多種綜合功能為一體,并以導師專業科室為依托的學術經驗傳承基地。
沙海汶教授學術傳承工作室采取“中醫+互聯網”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揚中醫精神,實現了在線預約掛號、全國遠程會診等便捷服務。線上線下聯動發展,開啟就醫問診用藥創新模式,把就醫服務延伸到家中,用戶可以切身感受到足不出戶就能尋醫問藥的便捷服務,不僅有效地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同時使得中醫藥行業優質醫療資源更加有效地流轉和充分利用。
沙老的大女兒沙潔感慨地說,父親將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中醫兒科事業,取得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和臨床醫療的顯著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源自對病患的大愛之心以及對事業的熱愛和孜孜不倦地追求。父親希望這些經歷對年輕人能有所啟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對這個病的研究之中,以使更多的家庭和患者從病痛中解脫出來,回歸社會,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之中。采訪快結束時,這位熱愛中醫藥事業、執著于中醫兒科痿證研究的耄耋老人表示,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會在中醫兒科事業的廣闊天地耕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