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生命的所有歲月里,青春是最讓人感懷留戀的……”翻閱國家大劇院新創歌劇《青春之歌》節目冊,這句“作曲家的話”特別能引發內心共鳴——無論正當抑或曾經的青春歲月,總是留駐在記憶中的美麗。20 世紀上半葉那一代青年,用青春熱血譜寫的英雄史詩,在五月的風中綻放著一抹鮮艷奪目的紅。
張千一作曲、趙大鳴編劇、王曉鷹導演、呂嘉指揮的歌劇《青春之歌》是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第一百部劇目。舞美設計劉科棟,燈光設計邢辛,多媒體設計胡天驥,形體設計賈菲,道具設計金繼峰,合唱指揮焦淼。2023 年4 月27 日-5 月1 日首輪公演,林道靜(女高音)- 宋元明/趙麗麗,余永澤(男高音)- 韓蓬/梁羽豐,盧嘉川(男中音)-周正中/劉濤,王曉燕(女中音)- 蔡靜雯/胡越,王教授(男低音)- 關致京。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女高音聲部趙瑾等、男高音聲部曹瑞東等,女中音聲部王姝婷等、男中音聲部柴進等;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樂隊首席李喆。舞者包晨陽、田若思等。
筆者愿與讀者分享4 月27 日首場演出的現場觀感。
是什么在生命深處生長
因為一部文學名著,因為一部經典電影,《青春之歌》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我們都是那么熟悉,有意無意地照應比對大概率避免不了。在忠實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趙大鳴的改編文本,力圖依照遵循歌劇寫作的規律和章法,重新解讀全新結構。這部歌劇,在某些角度、某種程度上,它的突破甚至顛覆了我們對原著小說和同名作品的認知,因熟悉而形成的某些思維慣性與概念固態,從而激活觀眾煥然一新的審美體驗,看著看著、聽著聽著就會發現那么多、那么大的差異。
全劇五個角色,采用時下影視劇最常見的“雙生雙旦”人設:女主林道靜和男主余永澤、女二王曉燕和男二盧嘉川,還有一位王父鴻賓教授??赡苓@是《青春之歌》所有改編版本中最簡單、最省略、最明了的人物關系。既然是改編,那就可以改也可以編,只要改得合理、編得合度。
開始有些心存疑惑:林道靜對應的不該是盧嘉川?革命者與其追隨者、英雄和美人,便于表現“革命+ 愛情”的主題。看著看著、聽著聽著,余永澤,一個灰色小人物,他所居的位置、所占的篇幅、所持的分量,絕對勝于盧嘉川。如此更新撤換原著原作的人物標簽,算是一次大膽的突破與顛覆嗎?
編劇別有用心潛藏深意,偏就不按常規套路出牌,而是另辟蹊徑自行其道。重點著墨從頭貫穿的脈動主線,更是特意故意刻意避開順著一個方向、奔著一個目標的盧嘉川和林道靜。全劇所有的矛盾沖突,無一來自涇渭分明的敵對陣營。舞臺上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一個反派角色,胡某戴某偽君子、憲兵密探日本人,一概銷聲匿跡蹤影全無。終于明白為什么余永澤被推到了男一號的位置。因為,趙大鳴根本沒想大費周章地描寫林盧之愛。他希望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在大時代洶涌澎湃的浪潮沖刷中,一個小家庭——林道靜和余永澤的二人世界,如一葉扁舟飄搖動蕩傾斜傾覆!這就是2023 新版歌劇《青春之歌》聚焦的“暴風眼”——同一個屋檐下的一對男女,因“三觀”不同,一步一步漸行漸遠分道揚鑣??炊赐缚疵靼撞艜斫?,國之不存,家將焉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國之不存,哪會有個人的出路?”盧嘉川一聲詰問;“茍且于安逸,沒有出路!”林道靜一番感嘆,借此《青春之歌》主題得以升華。
筆者贊同編劇“以今人的視角和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在舞臺上著力表現出每個人物符合生活實際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方式,努力刻畫出有鮮明藝術個性、又符合生活真實的舞臺藝術形象”。編劇擯棄用“好人”和“壞人”的簡單模式,圖解劃分歌劇角色,避免對人物概念化、臉譜化的生硬塑造。余永澤開始表現得更符合原著小說,善意熱情巧用辭令地背誦海涅、拜倫詩歌,林道靜眼里心中“多情的騎士、有才學的青年”,這個小人物無非持守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與處世邏輯,好像并不那么行色猥瑣面目可憎。
但是,女二號王曉燕,歌劇文本賦予她的角色定位包括性格特征、命運走向等卻令人迷惑不解。原著中溫良沉靜、保守安分的“大姐”形象,在舞臺上成了穿著背帶裙、梳著麻花辮的天真活潑小姑娘。干嗎還讓她對不沾邊的盧嘉川莫名暗戀單相思?林道靜的這個閨蜜似乎沒有寫好。在書里,王曉燕曾深陷沉迷于叛徒精心編織的謊言與陰謀的羅網中;上了舞臺,最后為了搭救盧嘉川而壯烈犧牲。前一場戲還和父親一起盤詰盧嘉川:“你為什么不回到課堂?”后一個轉身就成了林紅甚至劉和珍的化身?真讓人有些回不過神。編劇有權改、有權編,您愿意將林道靜從“三角”“四角”戀中摘出來全身而退,讓她沒愛過盧嘉川,甚至朦朦朧朧也沒有,這一切全是余永澤的主觀臆斷;您希望讓男女二號生發愛情,一個單純善良的女孩,愛上父親的學生,沒問題。問題是,二幕三場王曉燕缺戲,您得再給她添幾句詞啊。否則,她的愛與死都顯得有些潦草,也不那么順理成章。尾聲處,男女二號并肩立于高臺之上,感覺編劇過于刻意地淡化、弱化了盧嘉川的人物形象與悲壯犧牲。而曾經看過、聽過的同名藝術作品對青年革命領袖頌揚的篇章,無不濃墨重彩催人淚下,我們的記憶刻骨銘心!現在這種處理我真的不太適應。
導演王曉鷹說,《青春之歌》表現了幾個年輕人不同的思考、選擇和成長。他認為,林道靜離開余永澤而追隨盧嘉川,不是個人情感的轉移,而是生命價值的重選。這種說法可以成立。于是,我對這版歌劇有了新的認識,藝術,最難能可貴的是勇于并善于個性化地理解與表達。從這個角度講,無論原著作者楊沫如何用細膩的筆法,描寫林道靜和盧嘉川的愛情,“趙大鳴、王曉鷹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和方向、找一種角度和維度,重新詮釋文本的內涵與外延。林道靜毅然決然,沖出余永澤以脈脈溫情構筑的小屋投身革命洪流,“這不僅體現了不同的心胸、格局、境界,更體現了不同的意義理解、價值選擇、責任擔當”。林道靜和盧嘉川,熱血青年理想信仰“三觀”一致,這樣的兩個人,面對面手拉手肩并肩,怎么可能產生矛盾碰撞?所以,這版歌劇將所有的戲劇矛盾,有意識集中在真心愛戀表象下潛藏不露的暗流涌動,人性的交鋒、人心的向背,情緒的起伏跌宕、情感的漸變褪色,一切都有了符合邏輯的戲劇性張力。
在黑暗中尋找一束光亮
音樂,音樂太重要了,何況還是一部“全唱型”歌劇。
既然“林道靜們”所處的年代,正是西方文化思潮(包括音樂流派)“破門而入”、在中國全面啟蒙的時代。所以,作曲家將這部歌劇的總體風格定位于晚期浪漫主義。歌劇一開始開始就非常明確,采用與之相吻合的、富于標志性的聽覺符號,支撐與建構音樂的形態。
全劇音樂明顯帶有西方曲體特征,如:回旋曲,合唱以《千年古城》為例,一幕一場五六次輪番出現,基本屬于擴展對比主題式的ABACADAEAF…… ;圓舞曲,以王曉燕《同學一起爭論司空見慣》為例,飄逸輕盈又流麗蕩漾;還有運用于主要角色多段重唱的復調與賦格、三段性曲式結構,等等。在“五四”以后文學語言風格基礎上,張千一為聲樂部分譜寫的旋律,帶有趙元任、黃自、青主等藝術歌曲的線條與質感,有機融入了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群眾歌詠”式的手法,且有意模糊和淡化音樂的地域色彩,詠嘆調、宣敘調、詠敘調因人而異,在“青春化”“青年化”上尋找共性與個性。
因長期供職于軍隊文藝團體,張千一本人對音樂作品質量,始終堅持相當高的專業標準。這一點,很像某些“學院派作曲家”,在創作的理念、技術、手段上都有非常個性化的執著追求?!肚啻褐琛返钠鳂凡糠?,寫作頗具水準很見功力,和聲語匯以半音化體系為主。某些場景式、情緒性的音樂,特別講究相當精彩。
序曲,大海的形象栩栩如生,青春的主題呼之欲出。那一瞬間,視聽音畫雙重感應,將觀眾帶入楊沫筆底那片“黑得像墨水一樣的海水卷著可怕的狂濤巨浪”,非常震撼人心。這個主題,音樂素材很簡練,一段四句的旋律,優美舒緩徐徐鋪展,在不同的音區、用不同的組合音色,反復出現變化處理,傳遞出不同的情緒對比,沉思與沉靜、迷惘與憂傷……意喻著青春的萌動、脈動、悸動。
序幕,林道靜形單影只,在海邊徘徊良久,最終癱軟伏地……一個長衫男子出場,慢慢將她攙扶起身,四目相對彼此依偎。從序曲到序幕,兩個青年男女,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戀,這么長一段默戲,音樂發揮著應有的敘事與抒情的功能。于是,女主角張口唱出全劇第一句詞:“永澤,你給我活著的勇氣,我愿意用我自己報答你!”余永澤回應道:“靜,多美麗的名字,但愿我一生一世擁有你?!边@首愛情二重唱《愛讓世界變小》,最初很真、很美。
突然感覺這里好像少了一點可以勾連的“針腳”?如果加兩句哼鳴的合唱、敘述的旁白,類似趙元任為徐志摩詩譜寫的《海韻》:“女郎,單身的女郎!你為什么留戀這黃昏的海邊?”怎么能夠要求現場聽歌劇的所有觀眾都讀過原著小說?或許,舞臺上的表述也是一種主觀故意,可以提供自由想象的留白空間。何必盤詰追索:“她為何要自殺?”總之,誰也都看明白了,一個男子救了一個不想活的女子,女子感恩故而以身相許。
她和他的故事,現在開始。一幕一場,開初的音樂,畫風一轉?!肚旯懦恰芬慌蓺g樂活躍的情緒,這是回旋曲的A 主題。音樂照應的是文本中的“屋外雪花飄揚,屋內紅燭高照”。外面的世界天寒地凍,家里的氣氛溫暖如春。林道靜頭罩婚紗身著素白長裙,好像走下結婚照片的林徽因。咦,原本倆人不是秘密同居嗎?咋整得跟薇奧萊塔的沙龍舞會般場景。嗐,這不是歌劇嗎?您還不讓人藝術夸張點?形形色色的青年男女,他們不都得在這亮出不同的觀點“你方唱罷我登場”。流亡的東北青年、虛浮的紈绔子弟;激進與保守、尖刻與圓滑、頹喪與彷徨、盲目樂觀與麻木不仁,這些段子都是“古城”主題的對比主題,回旋曲的各色“插部”,一幅亂世眾生相一覽無余盡收眼底。
縱覽全劇音樂,《青春之歌》對于張千一是個挑戰,張千一的《青春之歌》對于表演者更是挑戰。他寫的器樂章節,繁復的織體、交錯的節奏、變幻無常的節律,好難;大量的聲樂段落,情緒的變化、情感的起伏、音樂的跨度,真難;所有聲樂與聲樂、聲樂與器樂的穿插配合,那就是難上加難。所幸呂嘉執棒,他以精準的手勢、穩定的掌控、豐富的經驗,將樂隊與演員拿捏得圓融一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偶然的閃失與交錯,太難得了。
總的來說,王曉燕的唱段寫得相對順暢,花腔用在了該用的地方。盧嘉川的幾段好聽,也都在這個角色里。我特別喜歡林道靜那首《不會忘記那片?!?,優美抒情中交織著美好沉靜的回憶。余永澤的《洞房花燭夜》《你有個美麗的名字》《人在多事之秋》等主要唱段,想必作曲家格外用心著意。相比較而言,我更中意“多事之秋”。這段詠嘆調長達6 分多鐘,很好地表現了余夫子從“剎那間天翻地覆”的惶恐不安,到“原本是一群書生,偏要不自量力”的視角觀點;中段的講述,實際在“刨”其所有言行準則、選擇立場的“根”;最后落點在“原本安靜賢淑的女子,如今卻要離經叛道”的無奈哀嘆。音樂邏輯清晰、層次豐富,且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聽余永澤演唱時而會生發一種“憐惜”之感,那么密、那么難的高音,用得未免太“狠”了!本屬喃喃情話、竊竊私語,淡淡沉吟、深深思忖的劇詞,毫無理由亦無必要,翻得那么高、唱得那么亮、喊得那么響。假如讓演員放下負擔唱得舒服,塑造角色便有了更為自由的空間。
是什么力量將人們喚醒
李詩原教授將張千一的《青春之歌》定位于“一部‘以音樂承載戲劇’的歌劇”,全劇二幕7 場61 曲,可見其樂段與唱段所具有的分量。同“美聲”相匹配的“全唱型”正歌劇風格的新作,大量唱段確實具有繁難的高度甚至不乏“炫技性”的挑戰意義。
合唱在這部戲里所占篇幅比重顯而易見。我們印象較深的是一幕一場的《千年古城》、二幕開場的《開會》,前一曲情緒熱烈歡悅,后一曲氣氛緊張肅然。表現青年激烈爭論的《你說的不對》、血脈僨張的《喚醒》《我們是中流砥柱》等,大劇院合唱團無出其右地展示了合唱藝術“國家隊”應有的質量水準。而超出期待的卻是一首《長城謠》!音樂蒼涼悲壯,演唱純樸自然,表達情感深沉含蓄。2023 年4 月27 日晚,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聽到的《長城謠》,可能是我數十年來聽過的、在藝術上最富于表現力與感染力的合唱現場版。我邊聽邊為“幕后”合唱指揮焦淼點贊稱道,她精準別致細膩入微的處理,將歌曲敘事與抒情相糅合的特點展示得特別到位,將歌劇合唱與藝術合唱同群眾歌詠音樂會演唱的區別差異演繹得淋漓盡致?!皼]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強?!边@樣的文辭也絕不怒吼嘶喊,平靜平實、平和平穩的歌聲令人動容催人淚下,無限豐盈著戲劇性的內在張力。
應該說,A 組宋元明、韓蓬、周正中、關致京久經沙場經驗豐富。同組王曉燕飾演者蔡靜雯,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雖見藝術履歷記載她曾參演《傷逝》《弄臣》等中外歌劇,但《青春之歌》可能是她在國家大劇院自制歌劇中的“首秀”。面對這部角色少、唱段多,且演唱難度很高的大戲,青年女中音歌唱家不負眾望,她條件和技術好,音色寬厚柔潤很漂亮,花腔技巧輕便靈活。兩個重要唱段:《我也很矛盾》從小字組的g 至小字二組的b2, 大跨度音區保持氣息平穩聲線流麗?!赌呐轮挥羞@一次》包含了兩個八度的音區跨越與華彩段落,演員努力讓青春詠嘆生命絕唱綻放光華。新作首演無摹本借鑒,4 月27 日首場演出,即便是宋元明、韓蓬,都非其最佳狀態,何況蔡靜雯?假如再多演幾場、多唱幾輪,音樂唱段更熟練、人物形象更清晰,表演起來也會更舒服。
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臺上,周正中留給我們記憶深刻的一個形象——伯爵,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伯爵。那晚走進大劇院,從水下長廊的廣告燈箱里一睹盧嘉川風采,形貌周正、儀表中正,好一個英俊健朗英氣勃勃的青年英烈。從上場開始,盧嘉川就是人群之間的中心焦點。重點是,他的歌喉聲形、他的身姿動態,舉手投足間無不同原著描寫的、我們想象的人物高度重合非常相符。周正中將革命志士與生俱來的溫潤的抒情性與堅毅的英雄性集于一身,一幕一場《出路》、二幕一場《亡國的悲愴》、二場《我之使命》等詠嘆調,還有和王氏父女的三重唱以及領唱等帶有宣敘、詠敘性質的歌段,青年男中音歌唱家的歌聲,更富把握性、角色感?!叭A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干凈的課桌”的痛徹心扉;“老余,你好糊涂??!”的痛心疾首。從“我是一個工人的兒子,看盡世間苦難和不平”,到“是共產主義點燃我心中信仰之燈”;從“我也有青春的渴望,熱烈的愛情”,到“在這國家危亡的時候,我將付出我全部的生命!”,如是情緒遞進、情感起伏、情懷抒發的層次變化,周正中的演唱質量、人物塑造相對更接近理想。
因為在這個舞臺上見識與熟悉兩位領銜主演生旦頭牌,所以前文提及兩位在《青春之歌》首場首演中并未呈現各自的最佳狀態。但,韓蓬和宋元明非常努力傾情演繹,將男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成功立于歌劇舞臺。
余永澤的唱段既多又難,韓蓬自己如何體驗?我以為,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這是繼《駱駝祥子》之后,青年男高音又一次面臨挑戰與考驗。在演唱方面,車夫之難在于其音程、節奏、節拍的把握,夫子之難在于長短句、長呼吸、頻繁持續長度、強度、力度的高音。前面說過,某些呢喃、沉吟、思忖,更適合淺唱,無需高聲吶喊、何必大義凜然?余永澤又不是盧嘉川。相比較而言,我以為《高論談不上》等歌段、“聽晨鐘而早起,嗅書香以醒腦”等樂句,更符合這個人物應有的性格與氣質??少F的是,在不斷翻山越嶺沖向高峰的過程中,韓蓬不僅沒讓人感覺到他的勞苦艱辛,反倒讓余永澤有點越戰越勇之勢,最后的質問“你說說,你說說,你說說!”,男高音的音色更富光澤度與沖擊力,將“大丈夫”隱忍多時的火氣、脾氣、怨氣,一鼓作氣宣泄得足夠徹底。
在“全唱型”歌劇中,女一號所占篇幅和分量最為吃重,一度創作為其提供了相對充分的發揮空間,除開一幕二場在王家的戲,序幕上場開始,林道靜基本從頭至尾都在舞臺上。雖說宋元明的聲音造型完全不同于民族聲樂女高音,但她在《駱駝祥子》《檀香刑》的歌劇中塑造的人物頗具魅力都很成功。林道靜美麗依舊,聽這位成熟演員的自信歌唱,基本不容出現閃失與落差,總是表現優異發揮穩定。一幕三場覺醒萌動的《讓青春火焰散發熾熱光芒》、二幕三場演化再現的《讓生命火焰散發熾熱光芒》,林道靜的詠嘆調,清晰地完成了一個知識女性,從愛國青年再到革命青年的轉化與升華過程。這個過程的脈絡與層次,假如能夠處理得再細致精確一些,應該更加真實自然生動鮮活。女主角第一次出現在海邊,無非是一個18 歲“含羞草一樣的美妙少女”,她不可能天然一派滄桑老到?還是那句話,新戲必須要靠精益求精的打磨,越磨越有光彩,塑造的人物才會更加血肉豐滿令人信服。
《青春之歌》煥發著青春風采。愿青春之美,通過藝術的磨礪與錘煉,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