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梭菌性腸炎又名豬壞死性腸炎、仔豬紅痢,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新生仔豬腸毒血癥,該病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可造成豬場內仔豬群體的大量死亡。本文對豬梭菌性腸炎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診斷和防治措施進行綜述,希望為豬場豬梭菌性腸炎的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梭菌性腸炎;防治
產氣莢膜梭菌又名魏氏梭菌,可引起各種動物壞死性腸炎、腸毒血癥。1955年英國首次報道豬C 型產氣莢膜梭菌腸炎,隨后在匈牙利、丹麥、美國、德國等國家也有該病的報道,我國于1964 年從患紅痢的仔豬體內分離到C型產氣莢膜梭菌[1]。豬梭菌性腸炎的病原主要為C型產氣莢膜梭菌,近年來也有報道A型產氣莢膜梭菌也可導致仔豬腸道炎癥。臨床上,豬梭菌性腸炎主要見于仔豬,可引發新生仔豬的腸毒血癥,病豬排出紅色糞便,腸黏膜壞死,該病的病程較短,死亡率較高,因此給生豬養殖可造成極大的危害。本文對豬梭菌性腸炎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診斷和防治措施進行綜述,希望為豬場豬梭菌性腸炎的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1 發病原因
豬梭菌性腸炎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產氣莢膜梭菌有5個型,其中C 型產氣莢膜梭菌是該病的主要病原,A 型也可導致仔豬腸炎。產氣莢膜梭菌是一類革蘭氏陽性厭氧粗大的桿菌,其主要的致病物質為外毒素、腸毒素和莢膜。產氣莢膜梭菌單菌大小為4 滋m伊8 滋m耀1.0 滋m伊1.5 滋m,不運動,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莢膜。產氣莢膜梭菌可在普通瓊脂上迅速生長,在葡萄糖血清瓊脂上菌落表現為中央隆起,表面有放射狀條紋,邊緣呈鋸齒狀、灰白色、半透明,在淡黃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周圍有乳白色混濁圈。產氣莢膜梭菌分解糖的能力極強,可分解葡萄糖、果糖、乳糖等。產氣莢膜梭菌的芽孢耐熱性較差,100 益5 min即可被殺死[2]。此外,豬舍環境衛生條件較差、通風較差、保溫能力較差等也可促使豬梭菌性腸炎的發生,母豬產前身體羸弱、仔豬先天免疫力低也可能提高豬梭菌性腸炎發病率。
2 流行病學
產氣莢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可在土壤和動物腸道內存在。產氣莢膜梭菌可感染多種動物,如牛、羊、豬、馬等,幼齡動物因消化機能不健全,適應環境能力低下,因此更易遭到病菌的侵襲,并且死亡率較高。豬梭菌性腸炎多發于1耀3 日齡的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較少發病,在同一豬群不同窩仔豬的發病率也相差較大,病死率一般為20%耀70%,最高可達100%。豬梭菌性腸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仔豬通過吮吸被糞便污染的乳頭或直接接觸帶菌豬糞而感染。豬場一旦出現該病很難根除,持續性消毒有時無法清除該菌[3]。
3 發病機制
C 型產氣莢膜梭菌的致病作用是從宿主的小腸絨毛頂端開始的,并且是由細菌和毒素共同作用產生的。C型產氣莢膜梭菌首先黏附于絨毛上皮細胞,隨后大量堆積黏附于壞死的黏膜,然后產生毒素作用于宿主的組織,宿主的微絨毛受到損傷,線粒體變性,終末毛細血管受損。茁毒素作用于上皮細胞,因上皮細胞的超微結構受到損害,進而導致黏膜發生進行壞死。上皮細胞破壞、脫落后細菌進一步侵入、繁殖,產生多量局灶性毒素引起大量的壞死、組織結構出血。茁毒素大量被釋放入腸腔,進而促進了小腸病理過程的迅速擴張。
4 臨床癥狀
在C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后,同一豬場不同窩之間和同窩豬之間病程差異較大,按照病程不同可將豬梭菌性腸炎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性、亞急性型和慢性型[3]。
最急性型豬梭菌性腸炎見于仔豬出生后的12耀36 h,病豬在出生后10 h 表現癥狀,死后突然排出血便,后軀沾滿血樣糞便,病豬體力衰退,迅速處于瀕死狀態。少數仔豬在出現血痢后死亡,多數在出生當天或次日死亡。
急性型的仔豬可存活2 d,一般在出生活的第3天死轤amp;_Y_鎋亡。病豬臨床表現為排出灰色含有壞死組織的紅褐色稀糞,病豬消瘦,虛弱,無法站立,停止進食。
亞急性型的仔豬出現持續性的腹瀉,在患病初期排出黃色的軟糞,隨后變成液狀并且內含組織碎片,病豬食欲不振、極度消瘦、脫水,在出生后5耀7 d死亡。
慢性型的仔豬可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癥狀可持續7 d以上。病豬糞便呈灰黃色,黏液狀。病豬消瘦,生長停滯,于數周后死亡或因生產性能較差被淘汰。
由A 型產氣莢膜梭菌引發的腸炎通常見于出生后48 h或斷奶仔豬,病豬排出面糊狀或奶油狀糞便,被毛粗糙,體重降低,會陰部沾有糞便。腹瀉癥狀可持續5 d以上,豬舍地面有大量粉紅色黏液狀糞便,但一般死亡率較低。
5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豬可見其腹腔內有大量紅色積液。空腸、腸壁呈現深紅色,黏膜及黏膜下層有廣泛性出血,內容物呈暗紅色。病豬腸系淋巴結呈鮮紅色。病程較長的病例可見腸壁有壞死性炎癥,出血性病變不明顯。病豬腸壁增厚,彈性消失,表面呈淺黃色或土黃色,腸壁黏膜上附有灰黃色壞死假膜。漿膜下層及腸系淋巴結中有數量不等的小氣泡。病豬心肌蒼白,心外膜有出血點,腎臟呈灰白色,皮質部有小出血點,膀胱黏膜有小出血點[4]。
6 診斷方法
臨床上根據患病豬為3日齡以內的仔豬,排出紅色稀糞,并且病程較短,死亡率較高,病豬病變腸段為灰黃色或深紅色,黏膜壞死,腸系膜和淋巴結有小氣泡即可做出診斷。但該病的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5]。實驗室診斷豬梭菌性腸炎主要分為細菌檢測和毒力試驗。細菌檢測可采集病豬的心血、肺、腹水、腸內容物等進行抹片,革蘭氏染色,若發現有莢膜的革蘭氏陽性菌可初步懷疑為產氣莢膜梭菌。隨后可將樣品接種營養肉湯或血平板進行培養,觀察其培養特性,也可進行細菌的生化鑒定,16S rRNA基因檢測測序,也可采用PCR技術特異性擴增產氣莢膜梭菌的特異性基因,也可進行產氣莢膜梭菌的分型。毒理實驗主要包括泡沫肝試驗和腸毒素試驗。泡沫肝試驗是將病料接種后的液體培養物接種于家兔,1 h后處死取肝臟,若發現家兔肝臟有泡沫肝現象,且肝臟涂片有革蘭氏陽性、有莢膜的細菌即可確定。腸毒素試驗是將采集的腸內容物或腹腔積液離心后,將上清注射小白鼠作為實驗組,對照組接種濾液和C 型產氣莢膜梭菌抗毒素,觀察小鼠的狀態,若對照組小鼠不死亡,實驗組小鼠死亡即可確診。
7 治療
對于經常出現豬梭菌性腸炎的豬場可在仔豬出生后3 d內給仔豬口服鹽酸土霉素或鹽酸多西環素等進行預防性治療。患病仔豬可肌內注射硫酸鏈霉素或硫酸新霉素進行治療,1 次/d,連續注射3 d。但由于豬梭菌性腸炎的病程短、發病急,因此發病后用藥效果不佳,需要在未出現癥狀時提前用藥防治[6]。
8 預防
由于豬梭菌性腸炎發病急、病程短,因此該病的預防工作尤為重要。豬梭菌性腸炎的預防措施包括藥物預防、疫苗接種、消毒清潔和生物防控[6]。
藥物預防主要使用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環素等抗生素類藥物,在經常流行豬梭菌性腸炎的豬場,在仔豬未哺乳前可將上述抗生素拌水灌服仔豬,2耀3次/d,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疫苗接種主要使用的是仔豬產氣莢膜梭菌病A、C型二價滅活疫苗或仔豬大腸桿菌病(K88+K99+987P)、產氣莢膜梭菌病(C 型)二聯滅活疫苗,在母豬分娩前30 d和15 d分別肌肉注射一次,每次5耀10 mL。妊娠母豬接種后,新生仔豬即可通過初乳獲得預防C型產氣莢膜梭菌的母源抗體,從而獲得一定的抗病能力。
消毒清潔和生物防控是防止產氣莢膜梭菌傳播擴散的重要手段。對于豬的產房應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合理安排養殖密度,將妊娠母豬和其它后備母豬等進行隔離飼喂,并定期清潔更換墊料等,使用敏感的消毒劑進行消毒。有條件的豬場可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以降低病原的傳播風險,對于需要引進種豬或母豬的豬場應_K拽_@iO_齊做好隔離和檢疫工作。對于經常流行豬梭菌性腸炎的豬場應定期進行病原檢測工作,對于檢測陽性的豬進行淘汰或預防性治療等。仔豬出生后應做好護理工作,防止母豬乳頭被糞便污染,防止仔豬接觸母豬或其它成年豬的糞便。發現發病仔豬應及時隔離治療或淘汰,同窩仔豬進行預防性治療。
9 結語
豬梭菌性腸炎是一種嚴重威脅仔豬存活的疾病,對于生豬養殖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豬場飼養管理人員應做好豬梭菌性腸炎的防治工作,提高對豬梭菌性腸炎的防控意識,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對于經常流行豬梭菌性腸炎的豬場應做好疫苗接種和藥物預防工作,同時做好豬舍的清潔消毒和生物安全管理,降低仔豬的發病率。豬場還應定期檢測豬群病原菌的攜帶情況,逐漸凈化豬群,防止帶菌豬傳播病原。
參考文獻:
[1] 陳璟.豬梭菌性腸炎的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畜牧業,2022(19):81-82.
[2] 相昌國.淺析豬梭菌性腸炎的診斷和防治方法[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9):16-17.
[3] 陶延玲.豬梭菌性腸炎流行、癥狀及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2):80-81.
[4] 王玉清.豬梭菌性腸炎病理圖片[J].今日畜牧獸醫,2010(11):69.
[5] 盛春田.豬梭菌性腸炎的診斷和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8):113-114.
[6] 李旭光.規模化豬場豬梭菌性腸炎的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2020,2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