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染性支氣管炎是雞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病毒性疾病,該病不僅可以導致雞群發生呼吸道疾病,也會影響母雞生殖系統,造成雞場生產損失和蛋品質量下降。而且部分毒株對雛雞的腎臟有嗜性,導致腎炎,出現較高死亡率。該病與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一同被列為對家禽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廣泛存在于各類雞群中,并且能夠在未受保護的禽類中迅速傳播,給世界家禽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為有效遏制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展和蔓延,本文對該病的發生特點、診斷方法及綜合防治等方面進行綜述,以供廣大家禽養殖從業者參考。
關鍵詞:傳染性支氣管炎;發病特點;實驗室診斷;綜合防治
1931 年,美國人Schalk 和Hawn 首次將傳染性支氣管炎(IB)作為一種雛雞的呼吸道疾病進行報道,并于1936 年確定該病的病原為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1]。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給全球家禽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該病不僅能引起雞群發生典型的呼吸道癥狀,也會影響母雞生殖系統,導致生產損失和蛋品質量差,而且部分毒株對雛雞的腎臟有嗜性,導致腎炎,出現較高死亡率。該病與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一同被列為對家禽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在各類雞群中廣泛存在,并且能夠在未受保護的禽類中迅速傳播。IBV 以許多不同的抗原或基因型的形式存在,即變異株,使得有效防控實現起來更加困難。在我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發病率逐年增加,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李彬等[2]通過RT-PCR方法對2019—2021年從我國29 個省級行政區送檢的38 442 份疑似IBV 感染樣品進行病原檢測和鑒定,發現近三年的IBV 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2.5%、16.4%、21.0%,該病的陽性檢出率呈逐年增長趨勢,不同品種、不同日齡雞群均有感染和發病,流行的優勢毒株主要為QX、GVI。為有效遏制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展和蔓延,本文對該病的發生特點、診斷方法及綜合防治等方面進行綜述,以供廣大家禽養殖從業者參考。
1 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原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是一種急性和高度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它可以感染各種日齡的雞群,對家禽業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1931 年,該病首次被報道為一種雛雞的呼吸道疾病,并于1936年確定病毒性病因。IBV是一種有囊膜的冠狀病毒,包含單股正鏈RNA和病毒粒子表面稱為纖突的突起,這些突起參與宿主細胞附著并誘導中和抗體。IBV抵抗力強,可以在禽體內和腸道中持續數周或數月,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糞便排出體外。據報道,在外界環境中,IBV 可在墊料中存活56 d。盡管IBV 的天然宿主是雞,但已有報道在家禽、鷓鴣、鵝、鴿子、珍珠雞、鴨和孔雀等家禽和野生動物中存在IBV-like和其它的禽類冠狀病毒。
該病毒存在廣泛的抗原性和不同的遺傳特征,使得這種病原體的防控復雜又具有挑戰性。作為單鏈RNA冠狀病毒,IBV常出現自身突變和基因重組。如果自身突變和基因重組發生在纖突基因的高變區,則兩者都有可能導致新變異株的出現。雖然許多新變異株無法復制或僅在短時間內存活,但一些變異株在世界或部分地區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IBV基因突變和重組的能力可導致抗原漂移,這也就意味著免疫計劃將不斷受到新的挑戰。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血清學及毒株較多,且臨床發病癥狀多樣,主要表現為呼吸型、生殖型、腎型和腺胃型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可引起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雞發病,但以20耀55 日齡的雛雞多發,本病通常發生于冬季,疾病的嚴重程度與飼養密度、溫度過高或過低、濕度過低等因素息息相關。呼吸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多發生于雛雞,腎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常發生于雛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在雛雞和青年雞中較為常見。產蛋母雞較少發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但一旦發病產蛋量明顯低于正常水平,且蛋品質下降[3]。
2 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方法
診斷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時,需要結合臨床變化、剖解病變做出初步診斷,然后結合實驗室檢測做出確診。常見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血清學診斷方法、病毒分離培養法、分子生物學診斷法等檢測方法[4]。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血清學診斷方法主要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血凝抑制試驗、血清中和試驗等。ELISA法由于其敏感性高且具有快速、簡便的特性,是當前最常用的方法。通過接種雞胚的方法可分離到IBV,便于進行后續血清交叉、免疫攻毒等深度研究。病毒分離培養法:該方法是通過采樣接種雞胚獲得病毒,觀察雞胚變化達到病毒分離鑒定的目的。具體方法如下:活雞可采集口腔、喉頭拭子,將無菌棉簽插入雞喉頭內轉動3耀5 圈取出,插入準備好的離心管內,剪去露出部分,蓋緊瓶蓋,做好標記;死亡或致死的雞只可采集氣管、腎臟和盲腸扁桃體。研磨病料組織,加入含有抗菌素的PBS 制成體積分數20%的組織懸液,反復凍融3 次,以3 000g 離心20 min,取上清液,加入雙抗,37 益下作用1h 后用于雞胚接種。取組織上清液通過尿囊腔接種于9耀11 日齡的SPF 雞胚中,每枚雞胚接種0.2 mL。37 益孵育,每日照胚,棄去24 h內死亡的雞胚。收集接種后3耀7 d的雞胚尿囊液,用含1 000 IU/mL 青霉素和1 mg/mL鏈霉素的PBS 稀釋5耀10 倍,繼續在雞胚內傳代。典型的野毒株通常在雞胚中傳代2耀3 次,可見胚體卷曲和發育遲緩。但該方法具有耗時長(在觀察到胚胎損傷前需要培養7 d),價格昂貴,需要大量的胚胎等不足。但是,在雞胚中的傳代至今仍被用于病毒培養與鑒定。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主要包括反轉錄PCR(RT-PCR)基因測序、熒光定量PCR(qPCR)等,多用于傳支的快速診斷和后續分子生物學分析。RT-PCR是當前傳支最常見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可對氣管拭子和組織中的傳支病毒進行快速檢測。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析時,常常需對PCR陽性樣品進行測序和序列比對,以確定病毒基因型。
3 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綜合防治措施
IBV在世界上大部分飼養家禽的地區廣泛存在,并且能夠在未受保護的禽類中迅速傳播。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糞便排出體外,該病毒抵抗力極強,可以在禽類腸道和糞便中持續存活數周或數月。因此,對于該病主要通過實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和接種疫苗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控[5]。
雞場實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執行嚴格的消毒制度,對于雞群實施全進全出的制度,對病雞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病死雞做好無害化處理,并且在下一批雞入舍前對雞舍內進行徹底的清欄和消毒,空舍2耀3周后再飼養下一批雛雞。同時對雞群開展定期的IBV監測,可有效切斷病毒的傳播,是控制該病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尤其是雞舍的環境控制和飼料營養。溫度和濕度是傳支防控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飼養管理指標,溫濕適宜可防止雞體抵抗力下降帶來易感性增加的風險。據報道,溫度和濕度變化均會導致上呼吸道纖毛活動受到影響,破壞呼吸道黏膜,打開病原侵入門戶??諝庵械幕覊m過多可誘發呼吸道問題,增加IBV的感染率。因此降低舍內溫差、做好通風管理,降低粉塵及有害氣體含量,提高雞舍空氣質量,提高雞群健康度,可有效減少該病的發生。
對雞群進行IBV 疫苗接種是防控該病的關鍵所在,通常使用弱毒活疫苗和滅活(通常是油佐劑)疫苗[6]?;钜呙缣貏e用于雛禽,以實現IBV 早期感染的保護,也可使用滅活疫苗對后備的蛋雞和種雞進行初免。在感染壓力較高的地區,在產蛋期間定期使用弱毒活疫苗以維持呼吸道的局部保護力。疫苗接種效果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雛雞的日齡、母源抗體水平、疫苗的免疫原性、疫苗應用方法、野毒株的毒力、接種疫苗和感染之間的間隔以及宿主的免疫應答能力。因此,通過疾病預警監測,排除雞場感染毒株類型,結合雞場實際情況,選擇對型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對于預防該病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具有血清型和基因型眾多、容易變異和重組、臨床表現多樣等特點,給該病的控制帶來極大的挑戰。我國傳支發病率逐年增加,不同品種、不同日齡雞群均有感染和發病,流行的優勢毒株主要為QX、GVI 等。因此,為有效遏制該病的發生,從管理和疫苗免疫兩個方面結合,務必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及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徹底切斷傳播途徑,從而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同時及時免疫對型疫苗是防控該病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龔振華,金國棟,王麗萍,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免疫防控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21,42(11):85-89.
[2] 李彬,韓曉青,劉紅祥,等.2019-2021年我國29個省級行政區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22,39(04):19-25.
[3] 辛文剛,馬玉祥.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及防治[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1,41(1):59-61.
[4] 王玉東,王永玲,王君瑋,等.山東分離株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理組織學和電鏡觀察[J].中國獸醫雜志,2015,51(10):24-27+51.
[5] 劉秀芹.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免疫預防[J].現代畜牧科技,2021(1):145-146.
[6] 李新偉,時峰,王海波,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20,3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