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 柯察金說:“人生最完美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時,也還能用你所創造的一切為人們服務。”這句話用在音樂劇《國之韶華》主人公方浩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方浩原本是某省教育廳副廳長,一場大病之后,方浩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他不顧家人、單位領導、同事的反對和質疑,毅然決然辭掉了人人羨慕的“金飯碗”,到一所大學里做起了普通的思政輔導員。這樣一個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的故事并不是虛構出來的,方浩的生活原型,就是大連海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曲建武。
2023 年7 月29 日,由大連文化產業集團出品、大連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原創音樂劇《國之韶華》, 在大連大劇院首演。本劇藝術總監鄧一江,導演廖向紅,作曲鄭冰,編劇錢曉天,舞美設計丁丁,燈光設計周正平,主演毋攀、張天涯、張姝琦、左濟金、高夢琦、楊興發、王迪、劉磊、劉芳菲、張晉源等。
作為一部關注當代先進模范人物的現實題材音樂劇,《國之韶華》一方面充分發揮和運用大連歌舞劇院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專業優勢,將劇中的舞蹈以及歌舞并重的場面得以音樂劇化地呈現;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部作品找到了題材與體裁的最佳適配。雖然主人公方浩是一位接近花甲之年的人,但是他工作的地方卻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校園,而這也與音樂劇善于表現青春熱力的藝術特征相吻合。
全劇四幕八場戲,第一幕比較集中于表現方浩生病、生病后決定回歸校園、身邊眾人的反響等。從第二幕開始,每幕兩場,用幾個相對獨立的事件, 來展現方浩回歸校園后,所遇到的挑戰、所做出的努力、所收獲的成果。校園是方浩夢開始的地方, 當年大學畢業留校,方浩做的就是輔導員的工作, 但是他還沒有帶完一屆學生就轉崗了。然而,做一名優秀的大學輔導員,圓滿地帶完一屆學生,就成為方浩心中永遠放不下的心愿。因為設定了這樣的前因,所以,當年近花甲的方浩在病重之后放棄公務員的身份、放棄很多人羨慕的官職時,這個人物的行為選擇就有了合乎情理的現實依托。
第二幕第一場,方浩剛剛回到學校不久,就遇到了學生們因為參加“電競”逃課的事件。這場戲在呈現上非常音樂劇化,同時從內容上也明確告訴觀眾,此時的校園和二十多年前方浩離開時的校園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方浩如何面對這種變化,如何破解這道現實難題,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戲眼”。事實上,在全劇所有戲劇事件當中,這場戲在“典型性人物塑造、戲劇性故事展現和觀賞性效果實現” 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在這場戲中,方浩的人物個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和彰顯,方浩一向不按常理出牌,對于自己的人生選擇如此,對待學生的教育亦如此。當別的輔導員對玩“電競”的學生責備訓斥的時候,方浩卻從零開始學習“電競” 游戲。因為方浩明白,所謂堵不如疏,一味地壓制或者責備,只會讓學生產生更強烈的逆反,如果他搞明白“電競”的魅力到底在哪里,通過學習“電競” 逐步走進學生們的內心,那么師生之間的隔閡也就會自然打破。這一情節很好地展現了方浩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靈活智慧、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從舞臺呈現來看,這場戲有事件、有情感、有歌唱、有舞蹈, 多元而豐富,在戲劇性和觀賞性等方面都實現了很好的劇場效果。
從全劇的情節安排上來看,每場一個相對獨立的戲劇故事,劇作家的意圖,顯然是希望以更多的真實案例來展現方浩的現實工作狀態。但是作為一部音樂劇,其舞臺時空畢竟有限,當敘事占比相對大的時候,往往會在抒情方面有所忽視。而對于方浩這個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如果可以更深入,從而進一步發揮音樂戲劇長與抒情的優勢,那么主人公的舞臺藝術形象或許會更加立體豐滿。
《不服來戰》是二幕一場中一首rap 風的說唱曲, 歌唱內容大多是電競游戲的術語,以現代街舞風格的舞蹈場面呈現,熱烈奔放,激情恣意,充分凸顯了都市化音樂劇的鮮明特征,劇場效果用當下流行的話說,就是相當“燃”。《國之韶華》在體裁定位上雖然明確是音樂劇,但從作品整體的音樂表現上來看,更接近于一部輕歌劇。特別是在劇中主要人物尤其是方浩唱段的音樂寫作上,都具有歌劇詠嘆調的特質,旋律線條舒展開闊,情感表現大開大合。之所以如此,我想應該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是因為劇中以毋攀為首的幾位主要角色,均屬于美聲聲樂演員;二是作曲家應當是從題材內容本身以及人物音樂形象塑造的需要出發,來進行音樂風格的設定。作為有著豐富人生閱歷和經驗的方浩,其音樂形象更多還是需要體現穩重、從容的氣質,而這又能與學生們的活潑、不確定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給予觀眾更加豐富的音樂聆賞體驗。
本劇以豐富的歌唱形式展開戲劇的音樂發展, 獨唱、對唱、重唱、合唱、說唱等等一應俱全。整體風格清新、當代,可聽性強,且很有畫面感,很多音樂段落,都能引起觀眾對舞臺戲劇的環境聯想。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首唱段有:方浩的獨唱《生命之重》、方浩妻子陳靜的獨唱《你就像一團火》、領唱合唱《我們是青年》、領唱合唱《國之韶華》等。劇中的領唱合唱《我們叫他方爸爸》,旋律非常動聽,可聽性、可記性都很好,即使對于普通的觀眾,聽兩遍也基本能記住它的旋律和節奏。如果在唱詞上能夠有所提煉和升華,那么這首歌就會成為這部劇留得下傳得開的一首歌曲。
《國之韶華》中有幾段大場面的舞蹈,除了之前提到過的“電競”賽場,還有開學季、畢業季等等, 這些舞蹈段落在匹配戲劇要求的同時,也很好地展現出了大學校園獨有的蓬勃氣質。當然,因為這幾段舞蹈表演人數相近,舞蹈表現的環境氛圍也有類似之處,所以也導致了幾段舞蹈的個性化程度還有待加強。但從劇場效果看,這些舞蹈段落還是受到了觀眾普遍的歡迎。
事實上,作為一部首次搬上舞臺的原創音樂劇作品,《國之韶華》的二度創作已經實現了相當不錯的完成度,整體呈現流暢自如,一氣呵成。毋攀飾演的方浩,演唱自不必說,其他方面如聲音、表情、姿態等等也都令人信服;飾演陳靜的張姝琦,演唱也頗見功力。劇中其他角色演員的表現也都很是純真質樸,比較好地完成了對于戲劇人物的塑造。本劇的舞臺美術,是硬景與多媒體相結合、虛實相間的綜合表現,整體滿足了不同戲劇場景的需要。若能在大連城市特征方面有更突出的展現,那么就可以從視覺的角度來明確這部作品的獨特性。
《國之韶華》目前已經入選了2023 年11 月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還有不到3 個月的時間,相信《國之韶華》會在進一步修改打磨之后,以全新的面貌重裝亮相。
任何的藝術作品都是要面對社會檢驗的,《國之韶華》的創作,在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 無疑也帶給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一般而言,面臨退休的人,心態往往都是平安著陸之后頤養天年。但是方浩卻恰恰相反,他在大病初愈之時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強心劑,開始了全新的“黃昏青春”。從教育廳副廳長到高校的思政輔導員,這當然不能看成是單純的職業轉換,因為此時的方浩,不是為職業而改變,而是為理想去追求。就如文章開頭所言,方浩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夠真正為這個世界留下點有益的印記。所以,《國之韶華》這部音樂劇其核心的價值,就是找到了方浩之所以為方浩的特殊意義,因為方浩的選擇是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做出的選擇。在現實社會中,當越來越多的人沉湎于金錢、利益、名望的漩渦中時, 方浩如一股清流,讓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終極意義。因此,音樂劇《國之韶華》最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其對方浩先進模范事跡的宣講,更在于找到了這個題材對于當今社會的現實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