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明星布萊恩· 特菲爾(Bryn Terfel)出生于一個擁有非凡文化遺產和以熱愛歌唱而聞名的國家——威爾士。“唱歌就如同我們呼吸空氣那樣自然。”他在一部新紀錄片中解釋道。
特菲爾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是什么讓威爾士和威爾士人孕育出這樣一個歌手之國?“我認為這緣于山脈和新鮮的海洋空氣。還有語言——這非常重要,”他說,“然后是贊美詩……你知道的,我們只是喜歡歌唱——就如同我們賴以呼吸的空氣。”
這位威爾士男低音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系列紀錄片《帶我去看歌劇》(Take me to the Opera) 中《巔峰表演》(Peak Perfrmance)的主人公。該節目由英國廣播公司主播杰伊納布·巴達維(Zeinab Badawi)主持,講述了布萊恩爵士(自2017 年布萊恩獲得爵士稱號以來,人們一直這么稱呼他)從1990 年在威爾士國家歌劇院的歌劇首秀,到在世界各地的歌劇院演唱,如倫敦的英國皇家歌劇院, 他曾是那里的常駐明星。同時,這部紀錄片還回顧了布萊恩爵士在威爾士鄉村的往事,探討了他是如何培養下一代歌唱人才,以及他受邀在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上演唱的故事。
布萊恩爵士在當今偉大的威爾士歌劇演唱家的名單中名列前茅,這一名單中還包括戲劇女高音格溫妮絲· 瓊斯女爵士(Dame Gwyneth Jones)、男高音韋恩· 埃文斯(Wynne Evans)、古典歌手凱瑟琳· 詹金斯(Katherine Jenkins)和歌手阿萊德· 瓊斯(Aled Jones)等人。除此之外,名單中還有許多受歡迎的非歌劇領域的威爾士歌唱家,包括湯姆· 瓊斯(Tom Jones)、雪莉·貝西(Shirley Bassey)、邦妮·泰勒(Bonnie Tyler)、夏洛特·丘奇(Charlotte Church)和塞里斯·馬修斯(Cerys Matthews)等。除了這些頭號明星外, 威爾士還是一個因熱愛歌唱(尤其是合唱)而聞名的國家。那么,這種對歌曲的熱情源于哪里呢?
小說家兼詩人溫·格里菲斯(Wyn Griffith)在《威爾士音樂與歌唱史》(A History of Music and Singing in Wales )中撰寫了大量有關威爾士和威爾士文化的文章,他指出:“如果你在威爾士境內或境外找到一群威爾士人,你就如同發現了一個唱詩班。他們為自己的快樂而歌唱,而且總是唱得很和諧。他們唱得就像說話一樣自然、輕松。”
根植于文化的合唱傳統
威爾士國家歌劇院(WNO)指出,“威爾士被譽為音樂之國——‘歌曲之國’。它通常與男聲合唱團聯系在一起,因其植根于文化的合唱傳統而受到認可。”
威爾士的合唱可以追溯到19 世紀, 并隨著1859 年在阿伯代爾(Aberdare)的一座教堂舉行的“圣歌演唱”(Cymanafa Ganu)運動而蓬勃發展起來;它主要植根于宗教歌曲,但也創作了不少固定模式的世俗歌曲。不久之后,隨著國家音樂協會的成立,威爾士傳統音樂開始復興,該協會專注于威爾士人對歌唱和歌曲的熱情。任一個有價值的經典威爾士歌曲排行榜中都可能包括以下曲目: 《我父親的土地》(Hen Wlad Fy Nhadau)、威廉· 西德尼· 格溫· 威廉姆斯的《我的威爾士小家》(My Little Welsh Home)、情歌《阿爾蘭穆爾》(Ar Lan y Mor,由特菲爾和詹金斯錄制)以及振奮人心的《在山坡上》(We’ll Keep a Welcome)。
男聲合唱團和豎琴是威爾士音樂中最受歡迎的兩個標志。加雷斯· 威廉姆斯教授(Gareth Williams)將男聲合唱團的起源追溯到19 世紀中期的工業時代:“我們想起了安奈林· 比萬(Aneurin Bevan)曾經說過的話:‘文化來自鎬頭’。”這里的“鎬頭”指的正是威爾士煤礦工人。男聲合唱團始于1920 年代,例如來自威爾士阿伯德爾Cynon Valley 的合唱團Cwbach 和Pendyrus,至今仍然存在。威廉姆斯說,在礦井里辛苦工作一天后,與同事一起唱歌所帶來的快樂和歸屬感是“通過最民主、最廉價的樂器——人聲,表達出工人階級男性之間的關系紐帶和身份的認同”。
位于倫敦南華克的威爾士自治教堂是威爾士男聲合唱團Eschoir 的駐地,該合唱團由大約20 名年齡在20 至75 歲之間的歌手組成。自2009 年以來,他們一直在白金漢宮、唐寧街10 號和六國橄欖球錦標賽上演出。在南威爾士長大的Eschoir 創始人兼導演邁克· 威廉姆斯(Mike Williams)描述了合唱團的吸引力:“威爾士的合唱團有一種謙遜的感覺,因為它的起源威爾士唱詩班源于煤礦和教堂。許多人喜歡在酒吧里唱歌,就像在音樂會上唱歌一樣。那是一種不講究排場的藝術,它將我們團結在一起,讓我們與威爾士的文化根源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對于威爾士人非常重視合唱團的傳統,他那么解釋。
隨著威爾士人對合唱的熱情高漲,艾斯特福德節(Eisteddfod,威爾士的一種節日,設有歌唱、音樂和詩歌比賽)的受歡迎程度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威爾士歌唱和獨奏比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 世紀,如今已成為公眾歌唱的平臺,對于年輕歌手而言尤為重要。正是在當地的艾斯特福德節上,年輕的布萊恩·特菲爾首次脫穎而出,贏得了歌唱比賽, 這使他能夠得以進入英國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mp; Drama)學習。1989 年畢業后不久,特菲爾在威爾士國家歌劇院的《女人心》(Cosi Fan Tutti )中出演了他的第一個職業角色。
獨特的文化傳承
在這部紀錄片中,特菲爾回憶了他在北威爾士農村參加艾斯特福德節比賽的經歷,以及“父母支付了一大筆汽油費,開車帶我去東西南北各地參加比賽。他們在他們的兒子身上看到了熱情——我是那么喜歡唱歌。我認為這是他們鼓勵我唱歌的重要驅動力”。特菲爾說,艾斯特福德節是“一個很棒的窗口”。他的慈善舉措之一正是為通過艾斯特福德節嶄露頭角的有前途的年輕表演者們提供獎學金。《巔峰表演》拜訪了斯旺西附近的拉納多格(Llanadog),來自該地區和威爾士各地的各色年輕歌手們正在準備上臺唱歌。“對于我們威爾士歌手來說,這就是一切的開始,”紀錄片中的一名十幾歲的男孩說道,“這就是我們學習技藝的地方,我相信當威爾士歌手去倫敦學習時,你可以看到他們的與眾不同——他們有著某種自信。”
當然,特菲爾從襁褓里起就被歌曲和音樂所圍繞著。1967 年,特菲爾出生于北威爾士的鄉村, 父親是一名農民,母親是一名特教教師,會在工作中使用音樂療法。特菲爾的全家人,包括年長的親戚,一起在唱詩班里唱歌。“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 都熱愛歌唱,”特菲爾說,“他們在廚房里不斷地練習歌唱,在櫥柜上貼著歌詞。甚至他們之間還會有一點競爭,當然是非常善意的。”
作曲家兼艾斯特福德節評委埃里爾· 歐文· 格里菲斯(Eilir Owen Griffiths)解釋了他對一位偉大歌手的要求:“聲音如何產生共鳴,以及聲音與文本的結合方式。”他形容特菲爾的聲音“就像一把美麗的低音提琴”——但這不僅僅是他發出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聲音:“這也是他所擁有的控制力—— 他也可以唱出最細膩精致的弱音。這是一種獨特的聲音,非常特別。” 當布萊恩爵士在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典禮上演唱時,這種音質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多樣性就顯現了出來。布萊恩爵士在加冕禮上首次用威爾士語演唱了《加冕垂憐經》(Coronation Kyrie)。“你在房間里排練……然后你需要試裝,突然之間你就穿上演出的服裝,化好妝。當站在舞臺上扮演一個角色,真正有趣的事才剛剛開始!”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特菲爾在3 月的某周內所有的演出:除了在英國皇家歌劇院出演《塞維利亞理發師》(the Barber of Seville )之外,他還在利物浦愛樂音樂廳演唱了普契尼歌劇《賈尼· 斯基基》(Gianni Schicchi )中的劇名主角; 然后前往威爾士卡迪夫附近的一個錄音室,錄制了一張關于海上小屋的專輯——包括《喝醉的水手》(Drunken Sailor),以及傳統民歌《Flat Huw Puw》,“關于一個水手和他那艘美妙的船”。
無論是皇家歌劇院出演莫扎特《唐喬瓦尼》(Don Giovanni )的劇名主角,還是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的普契尼《托斯卡》中,或在薩里格蘭奇公園歌劇院出演的威爾第《法爾斯塔夫》,特菲爾的聲音一直讓觀眾激動不已。除了大型的歌劇制作外,特菲爾還在音樂廳為觀眾們表演。吉莉安· 摩爾(Gillian Moore)是倫敦南岸中心(South Bank Centre)的藝術總監,近幾個月來,特菲爾在那里演唱了瓦格納(Wagner)兩個偉大角色的節選:“當特菲爾站在舞臺上時,你無法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他將這點傳授給年輕歌手是十分有意義的……”
回到威爾士人為什么喜歡唱歌的問題上,溫·格里菲斯認為這是一種無法抑制的精神——而且它存于血脈中:“無論他們是數十人還是數千人,是在一個小鄉村教堂還是在一個大型集會上……他們都能自由地歌唱。在威爾士,沒有必要組織合唱—— 因為它會自然而然地響起。”